舉報專區(qū)
本期人物楊振玉
95歲雜交稻奠基人走了,“南袁北楊”俱往矣
2022年12月13日17:37 來源: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環(huán)球人物微信
小號 中號 大號

與袁隆平是君子之交,

“和而不同”。

雜交水稻界素有“南袁北楊”之說,“南袁”即袁隆平,“北楊”指楊振玉。

如今,“南袁北楊”俱往矣!

日前,遼寧省農業(yè)科學院發(fā)布訃告:

“我國著名水稻專家、雜交粳稻奠基人、農業(yè)部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成員、北方雜交粳稻工程技術中心原主任,遼寧省第六屆政協(xié)委員、遼寧省科協(xié)原副主席、沈陽市政府原科學顧問,遼寧省農業(yè)科學院水稻所學術委員會原主任、雜交粳稻育種研究室原主任楊振玉,因病醫(yī)治無效,于2022年12月08日05時09分在遼寧省人民醫(yī)院逝世,享年95歲。”

世界雜交粳稻的奠基人

楊振玉1927年11月出生于江西豐城,1949年考入上海復旦大學法學院。但在看到當時農業(yè)生產落后、人們溫飽都不能自給自足后,他毅然轉到農學專業(yè)。

當時正值全國人民抗美援朝熱情高漲,身為熱血青年,他懷著對祖國的熱愛和報國之心,報名加入保家衛(wèi)國的大軍。

戰(zhàn)爭結束后,他重新考入了沈陽農業(yè)大學,繼續(xù)深造農學學業(yè),1957年畢業(yè)后,一直在遼寧省農科院稻作研究所從事雜交水稻育種工作。

“從小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農業(yè)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喜愛,對農民有一種實實在在的親切感,我從心里覺得搞農業(yè)扎實。和農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勞動,隨時了解他們的需要和愿望,能為這些最窮苦最善良的人做一些事情,感到有一種說不出的欣慰。”楊振玉2007年接受采訪時說。

遼寧省水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遠征介紹,雜交水稻育種研究,堪稱我國第二次水稻綠色革命,楊振玉正是看到雜交水稻發(fā)展前景和北方水稻的差距,主動向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提出,雜交水稻是綠色的革命,不能沒有北方雜交粳稻。

1971年到1991年,楊振玉頻繁往返在沈陽和三亞之間,用20年換取了雜交粳稻40個世代。他常常在千里征途中把稻秧抱在懷里、把稻茬拎在手中帶往育種基地。

從20世紀50年代末起,就有農業(yè)科研單位在崖縣(今三亞市)、樂東和陵水縣進行科研育種,到70年代中期,這三地由此逐步成為了全國最大的南繁育種基地。

· 南繁科研育種基地。

1973年10月,湖南省農科院的袁隆平在蘇州召開的全國水稻科研會議上,發(fā)表了《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一文,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74年,遼寧農科院的楊振玉首創(chuàng)“秈粳架橋”技術,成功地選育了世界第一個“人工制恢”粳型恢復系C57,并在中國北方大面積實現(xiàn)了雜交粳稻的種植,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先應用雜交粳稻的國家。他也由此成為世界雜交粳稻的奠基人。

亞洲栽培稻有兩個亞種:秈稻和粳稻。秈稻耐熱,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南亞及東南亞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粳稻經過近萬年的人工馴化和選擇,具備耐低溫的特性,種植地逐漸北移,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和東北亞溫帶地區(qū)。

培育雜交粳稻的主要難題在于秈粳亞種間雜種優(yōu)勢的利用。這一難題,日、美等國家經過半個世紀的研究均未能突破。

“在實踐中我感悟到,典型的秈粳亞種間雜種優(yōu)勢是難以直接利用的。如果采用秈粳中間材料,走‘架橋’之路,使秈粳亞種基因組適度搭配、協(xié)調,培育偏秈偏粳的骨干親本(恢復系或不育系),才是秈粳雜種優(yōu)勢利用的必由之路。”楊振玉說。

根據(jù)這一思路,他成功將秈稻恢復基因轉入粳稻,克服了亞種間的不育,揭開了秈粳雜種優(yōu)勢利用的奧秘。

1978年,楊振玉作為先進典型參加了首次全國科學大會,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1981年,“粳型恢復系C57及其雜交組合黎優(yōu)57”榮獲第一屆全國科技大會獎、第一屆國家發(fā)明三等獎、遼寧省政府科技進步一等獎。

驗證竺可楨的判斷

楊振玉不僅在雜交粳稻上做出突出貢獻,在雜交燦稻上也有建樹。

上世紀90年代末,他成功選育出雜交秈稻兩系不育系廣占63S、廣占63S-4。這些研究成果被推廣開來,培育出我國長江中下游主栽品種,累計種植面積超過1.5億畝,為中國糧食生產做出重大貢獻。 

后來,楊振玉又把自己的育種目標轉回到雜交粳稻的研發(fā)上,目的就是完成雜交粳稻北上的夢想,主攻寒地雜交粳稻的研發(fā)及高產優(yōu)質雜交粳稻育種。

· 楊振玉(左)與助手在田間。

早在1964年,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禎在《論我國氣候的幾個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系》一文中寫道:“我國北方水稻產量不應低于南方,也不應低于日本。”我國北方有得天獨厚的生態(tài)優(yōu)勢,水稻單產尤其是雜交粳稻單產潛力往往高于南方。

黑龍江、吉林是兩大水稻產區(qū),雜交粳稻在這里一直沒有得到應用,而常規(guī)品種增產潛力有限,急需新的優(yōu)良水稻品種代替。

由楊振玉等人選育的粳型三系雜交品種五優(yōu)135,區(qū)試產量達751.9公斤/畝,居全國北方水稻區(qū)試產量之首。2013年,通過審定的五優(yōu)17區(qū)試產量比對照品種增產15.8%,產量奪冠,米質達國家《優(yōu)質稻谷》標準二級。這充分驗證了竺可楨的判斷。

高產優(yōu)質一直是育種家追求的目標。2014年參加京津唐組國家區(qū)試的越優(yōu)16,就是楊振玉培育的又一優(yōu)質高產品種,在天津農業(yè)大學組織召開的優(yōu)質米品嘗大會上,經25位專家品嘗打分、無記名投票,以83分的高分摘得桂冠。

“我在秈粳育種兩方面都很喜歡,成果也取得了不少。江西老家喜歡種我培育的雜交秈稻,北方農民朋友喜歡種我培育的雜交粳稻,令我十分欣慰。”楊振玉說。

· 楊振玉(右)在示范農場現(xiàn)場指導雜交稻種植技術。

袁隆平是良師益友

楊振玉和袁隆平同為江西老鄉(xiāng),年齡相仿,也是一對好朋友。

由于在兩系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經袁隆平推薦提名,楊振玉和袁隆平等共同榮獲2013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袁隆平院士是我很敬仰的一個人,他特有的靈感和獨創(chuàng)精神讓我敬重。”楊振玉說。

上世紀70年代,楊振玉去湖南學習雜交水稻,正是袁隆平推薦他去國際水稻研究所開展合作研究,并成為他主持的總理基金超級稻項目合作伙伴。

“他是我的良師益友,又是江西同鄉(xiāng)人,相交30多載,甘苦與共。袁先生平生喜成人之美,尊重老人。2001年我母親百歲的壽辰,他還率領同事送來一塊壽匾。”楊振玉說。

在楊振玉印象中,袁隆平平易近人,愛開玩笑,總說他是個“屢敗屢戰(zhàn)”的人。在他看來,這是在表揚他對雜交水稻執(zhí)著的追求。

楊振玉說,兩人之間是君子之交,“和而不同”。

“比如,袁先生總認為雜交秈稻的雜種優(yōu)勢大于雜交粳稻的優(yōu)勢,我則認為粳稻矮稈短葉直立穗新,光能利用好,本身產量水平高,容易實現(xiàn)‘水漲船高’提高競爭優(yōu)勢作用。”

· 袁隆平(左一)、楊振玉(左二)在海南考察育種材料。

對于雜交粳稻,楊振玉始終充滿信心。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喜粳嫌秈’的食味改變,使粳米消耗量逐日增加,也為雜交粳稻的發(fā)展帶來了難得的發(fā)展機遇。雜交粳稻的優(yōu)勢將大放異彩。”楊振玉說。

事實也在驗證楊振玉的判斷。

2018年4月,據(jù)上海農科院專家透露,僅上海一地,水稻種植面積約140萬畝,全部種植粳稻,雜交粳稻種植比例在40%左右,即56萬畝。

在八九十歲的高齡,楊振玉仍常到田間去看看雜交稻,因為他一直在為心中那個夢想努力:“但愿良種滿天下,求得農民盡開顏。”(編輯:田亮

部分資料來源:《農業(yè)科技通訊》、《北京農業(yè)》、遼寧省農業(yè)科學院官網(wǎng)、《北京青年報》、新華網(wǎng)等。

總監(jiān)制: 呂    鴻

監(jiān)    制: 張建魁

主    編: 許陳靜

編    審: 蘇    睿

責任編輯:邱小宸
關鍵詞: 雜交稻,南袁北楊,楊振玉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huán)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備案編號:京ICP備2023030480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56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