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聲特別策劃《先生》,向以德性滋養(yǎng)風氣的大師致敬,為他們的成就與修為留痕。本期推出《朱炳仁:銅就是我,我就是銅》。
“朱炳仁:我這輩子就做銅了,所以銅就是我,我就是銅?!?/p>
朱炳仁,1944年出生于浙江衢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銅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師古而不泥古,開創(chuàng)“熔銅”新工藝,將自由流動的銅汁從模具中解放出來,以揮灑寫意熔鑄剛柔極勁、妙趣橫生的大千世界。擁有百余項專利的朱炳仁,因其開拓性貢獻,被譽為“中國當代銅建筑之父”。此外,他還是揭開中國大運河申遺序幕的“運河三老”之一,并于今年建立朱炳仁大運河藝術館,為傳承千年運河的活態(tài)文化而努力。
“熔銅”藝術,始于一場大火
從千錘百煉,到潑銅如墨,從鑄銅到熔銅,數(shù)千年傳承的銅藝在朱炳仁手中呈現(xiàn)出了新的形態(tài)。誰能想到,這妙手偶得竟源自一場火災。2006年,由他參與建造的常州天寧寶塔完工前突發(fā)大火,然而,一片狼藉卻激發(fā)了朱炳仁新的藝術靈感。
朱炳仁:這場火對整座塔一沒傷筋二沒動骨,就是上面的銅基本上都被燒成銅渣了。我看了現(xiàn)場,突然發(fā)現(xiàn)地上流淌著一些銅渣,當銅在一定高度自由落體流下來的時候,銅珠互相擁抱、互相交融,非常美。
就這樣,銅渣被帶回工作室,在上千攝氏度的高溫下熔化流動,終成自由奔放之模樣。熔銅誕生了。正如朱炳仁在《舞銅》一詩中描繪的:“銅終于舞起來了。天地無限,造化無窮?!?/p>
朱炳仁:后來我用這些銅渣做了第一件作品《闕立》,作為第一件熔銅藝術作品,我捐贈給了中國國家博物館。(從中)看到一種新的形式,(之前)從來沒有意識到銅可以以這樣一種浪漫的、抽象的、沒有壓縮的方式來創(chuàng)造。它可以做得很小,做成一個首飾掛在胸前,也可以做成巨大的銅雕塑、壁畫,可以形成千姿百態(tài)的藝術表達。
銅是最早被人類所認識和使用的金屬之一。經(jīng)數(shù)千年淬火鍛造,以青銅為代表的銅器采冶和鑄造技術已成為中華文明的象征之一。每次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朱炳仁都會在那件著名的青銅器——后母戊鼎前駐足。
朱炳仁:青銅器一直是在模具中成型的,后母戊鼎就體現(xiàn)了當時工匠的智慧和力量,一個人手上只能拿十幾公斤的銅,如果要到800公斤以上,就需要幾十個人同時拿著坩堝然后同時熔化、同時澆鑄,才能形成這么大的青銅器。全世界的博物館展示銅文化的時候,基本都是(展示)文物,幾乎沒有一件當代的藝術。
只做一名銅匠,他不甘心
朱炳仁對青銅的癡迷并非偶然,而是源自他自幼受到家族銅藝傳統(tǒng)的熏陶。浙江紹興“朱府銅藝”歷經(jīng)近150年,江浙一帶曾有俗語“嫁女的銅,朱家的工”。但到了朱炳仁出生的1944年,戰(zhàn)火紛飛,銅鋪已難以為繼。盡管為了溫飽顛沛流離,“以銅立業(yè)、以書立世”的家訓他卻一直銘刻于心。
改革開放后,朱炳仁從父親手中接過了銅榔頭,而此時這位銅雕世家的第四代傳人,其實還是個“門外漢”,已過不惑之年,還要從頭一錘一錘地干起。經(jīng)過多年苦心鉆研,朱炳仁繼承了祖?zhèn)魇炙?,打磨銅器爐火純青。但只做一名銅匠,他不甘心。
朱炳仁:我父親、我爺爺這幾代人,他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銅在老百姓生活當中能夠得到更好的認同”上。那時候嫁女兒的話,她有一套銅的嫁妝,肯定會挑選我們朱家的銅。銅文化到我這代的時候,我也是不斷在想,我們是不是能夠離開我們老祖宗的腳步,能夠自己踩著自己的腳印來,我一直在做這件事情,做的過程當中就讓日用的銅器慢慢變成一些藝術品。
2002年,杭州西湖雷峰塔重建,朱炳仁擔任銅工程總工藝師。最初方案是建成磚木結構的寶塔,但朱炳仁推翻了方案,他要建一座前所未有的銅塔。由于沒有先例,這一方案曾遭到專家們一致反對。經(jīng)過反復論證,最終朱炳仁用10萬字的資料打動了評委,歷時四年,以280噸銅,為雷峰塔“披”上彩色銅衣,重現(xiàn)了“雷峰夕照”的盛景。
自此,朱炳仁秉持千錘百煉的世代匠心,持續(xù)創(chuàng)造著銅建筑的奇跡:中華第一高銅殿“靈隱銅殿”、規(guī)模最大的銅建筑群“峨眉山金頂”、現(xiàn)代第一座青銅大宅“杭州江南銅屋”……有人總結,朱炳仁及其團隊至今已創(chuàng)造了55個“第一”。
朱炳仁:我一直想每做一件事情,都能夠邁出新的一步。所以我一直在思索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做的事情是不是超越了前人,或者超越了我自己。為什么我要創(chuàng)造,就是不要走自己的老路,這樣子社會才會前進,時代才會發(fā)展。只有這樣,你留給后人的東西才會更加有價值。
“造一座大運河通向世界文化遺產的橋”
今年,是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有著“中國當代銅建筑之父”美譽的朱炳仁其實還有著另一個知名稱謂:“運河三老”之一。并非水利專家的他如何與大運河結緣?其實,正源自沒能在大運河上修建銅橋的遺憾。
朱炳仁:在2005年的一個活動中,我和另兩位老人——鄭孝燮、羅哲文,我們一起談到了文物保護的事情。當時我說,我本來有一個很好的機會在運河上架一座銅橋,后來由于多方面原因,這件事情沒有成功。
時年81歲的古建筑學家羅哲文、89歲的城市規(guī)劃專家鄭孝燮對61歲的朱炳仁說:“你的銅橋沒有建成,我們一起建另一座精神上的橋梁,如何?”朱炳仁忙問:“什么精神上的橋梁?”“一座大運河通向世界文化遺產的橋梁。”三人就此聯(lián)名寫信寄給運河沿岸18座城市市長,開啟了中國大運河的申遺序幕。
朱炳仁:大運河申遺成功那一天,我在杭州的拱宸橋,等待著從多哈傳來的大運河申遺成功的喜訊,這是2014年6月22日?;叵肫鹞也⒉皇且粋€運河專家,也不是水利專家,我是一個銅文化傳承人。當時羅老和鄭老他們說,其實我們少一個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他們說“正好,我們一起參與進來”。就這樣他們就帶著我投入到大運河申遺的偉大事業(yè)中,給了我這么重要的機遇。
今年初,我國首個大運河與銅文化融合的主題館——朱炳仁大運河藝術館開館。在朱炳仁眼中,運河文化,抑或是傳統(tǒng)銅藝,活態(tài)傳承都將是必由之路。朱炳仁的兒子朱軍岷以父之名創(chuàng)立品牌,并提出“讓銅回家”的理念,讓銅藝從“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到“飛入尋常百姓家”。
朱炳仁:實際上是從他開始,在市場上、社會上、在商業(yè)領域里面你才能買到銅器?;叵胍幌?,20年前幾乎在所有大商場里都買不到銅器,銅匠這個行業(yè)基本上滅絕了。但我兒子就提出銅文化老百姓是喜歡、需要的,它就作為一個品牌出現(xiàn)了。他認為銅應該讓人家摸得到、體驗得到,我認為他真的是做得越來越好。
“我手上已經(jīng)沒有絕招了”
熔銅屬于天下人
1200℃高溫的美,有多少人體會過?曾有人跟著朱炳仁做學徒,體驗熔銅技藝,被灼烤得胸悶難受,不住咳嗽,眼睛都睜不開。而朱炳仁在這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中,創(chuàng)作了大半輩子。記者問他做銅苦不苦,他想好久也沒說出來,也許對他而言,再苦也是樂吧。
朱炳仁:熔銅就是這樣神奇,每一件作品都是唯一的。我內心總在想,我這輩子就做銅了,所以銅就是我,我就是銅。
器物有形,匠心無涯。朱炳仁用畢生精力保住的技藝,還想讓更多人知曉、更多人傳承。凝結了朱家五代人心血的熔銅藝術“獨門秘訣”,他和兒子思索再三,最終選擇毫無保留地在電視節(jié)目中公開,熔銅技藝從此成為天下人的財富。
朱炳仁:銅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尤其是它里面的一些秘訣,并不屬于我個人,不屬于我們家族,應該是社會的。所以基本上在我們手上已經(jīng)沒有秘密了,但我們還是相信我們在不斷努力、不斷前行,應該有很多新的技藝會在我們手中開發(fā)出來,這也是對我們的一種激勵。我手上沒有絕招了,但我們一定會掌握新的絕招。
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在“熔鑄古今——八十而立朱炳仁藝術展”上,100多件/套銅藝瑰寶講述著傳承與創(chuàng)新。熔銅打造出的稻穗形態(tài)各異、隨風搖曳;藍白色調的青花元素附著銅瓶,在光影映照下韻味別致;巨幅銅壁畫《萬泉歸?!反髿獍蹴?;紀念梵高的《燃燒的向日葵》折射千年青銅光輝照進現(xiàn)代文明……古樸的銅不再只是人們熟悉的顏色,它變得流光溢彩、映日生輝。對于朱炳仁來說,也許一生只做了一件事,但他改變了中國銅的歷史。
【記者手記】
我是記者丁飛。上一次見到朱炳仁先生,還是去年6月我們邀請他作為嘉賓參加《我說大運河》的直播。讓我印象頗深的,是當時他和兩位主持人泛舟大運河上,船穿過拱宸橋,橋上很多的杭州老百姓向他招手、為他鼓掌,他也微笑著抬頭回應,原來在杭州百姓心中,朱老的位置這么重。
采訪中,先生一直都是語調溫潤如水、不緊不慢,唯一一次開懷大笑,是我提到“您的孫子今年高考成績好,大家都很關注啊”,他那驕傲的表情是一點藏不住。
提到孫子在北大學化學是否會繼承衣缽,先生說,傳承是多元的,下一代有自己的見解和想法,他們可能會為銅文化帶來更多的科技和知識,他們或將以另一種全新的方式傳承下去。
監(jiān)制丨高巖
策劃丨樊新征 肖源
編審丨樊新征
記者丨丁飛
新媒體丨章宗鵬
統(tǒng)籌|李航
視頻編導丨張良
攝像|李力 陳沿青
視頻剪輯制作丨張良
包裝設計|曹懿心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jīng)《環(huán)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
備案編號:京ICP備2023030480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56 品牌官網(wǎng)認證 可信網(wǎng)站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備案編號:京ICP備2023030480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56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