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鐵路作為新中國成立后自力更生修建的第一條鐵路,有太多的精神需要挖掘,有太多的感動需要傳承,有太多的故事需要講述。作為當年鐵路建設(shè)的全程參與者——93歲的作家孫貽蓀以總隊參謀的獨特視角切入,用深情的筆觸完成了近20萬字的紀實散文集《回望“第一路”》,講述了那段波瀾壯闊的往事。這本書既是一位親歷者對那段崢嶸歲月的回望,更是一座精神豐碑的當代重構(gòu)。用孫貽蓀自己的話說“這不是我的自傳,是13萬筑路者的集體記憶”。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當我們沿著這些文字鋪就的鐵軌回溯,那些被歲月塵封的故事,正化作永不褪色的星光,在薪火相傳中照亮著新的征程。
用細節(jié)見證時代,戰(zhàn)天斗地的激情在這里燃燒。細節(jié)是文藝作品的靈魂,作者特別擅長細節(jié)的描寫和運用。成渝鐵路作為新中國修建的“第一路”,參建人數(shù)超過13萬,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但作品卻沒有用宏大敘事,而是從軍工第一總隊參謀、西南鐵路工程總隊參謀這個微觀視角來切入,在細節(jié)中彰顯出那個年代軍民的火熱激情,將精神蘊含于細微之處。
在書中,作者用“戰(zhàn)士們扛著武器、挑著箢篼奔赴工地”“仰起頭望高處,戰(zhàn)士們身輕如燕飛檐走壁;低頭看地上,鋼槍閃閃發(fā)亮。槍口挨槍口斜立在地上,像一把撐開的鋼傘,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些鮮活的描寫,讓讀者們看到了一幕幕修建這條“第一路”的生動畫面。
書中還有許多讓人難忘的細節(jié):工地上,戰(zhàn)士們打著火把出工,許多戰(zhàn)士虎口震出血,卻沒有人皺眉,更不說退下;享受師級退休待遇的胡老革命退而不休,主動申請到工地工作,哪怕給部隊看大門都行;在生產(chǎn)和運轉(zhuǎn)鐵軌時,建設(shè)鐵路從上海交大抽調(diào)來的駐廠代表以修成渝鐵路為榮,說是一生的榮幸;軋鋼廠的工人廢寢忘食不計報酬;鋪軌大隊長為安全運輸鐵軌,特意拜當?shù)匕遘嚒袄习咽健睘閹?,開展大練兵,自己身先士卒前頭拉“中杠”……每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織就了成渝鐵路的經(jīng)緯,我想,也正是這樣的激情和精神,才引領(lǐng)中華民族在70多年就實現(xiàn)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用本真彰顯精神,革命的樂觀主義在這里綻放。《回望“第一路”》作為非虛構(gòu)文學作品,具有濃厚的“孫氏印記”,作者用回憶的方式,敘述了參與修建成渝鐵路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那是缺衣少食的年代,無論是解放軍戰(zhàn)士,還是普通民工,吃不飽、穿不暖是常態(tài),成渝鐵路的建設(shè)者也不例外,作者筆下呈現(xiàn)的卻是以苦為樂,書中洋溢著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建設(shè)者們披星戴月,不論是行軍還是在工地上,大家的汗水把衣衫濕了干、又干了濕,但卻沒人叫苦叫累。出征喝壯行酒是中國的傳統(tǒng)。開工典禮當晚,軍區(qū)后勤殺豬會餐為部隊壯行時,給每人發(fā)了二兩白酒算是特殊待遇,很多戰(zhàn)士舍不得喝,用鼻子聞了聞,夸張地咂咂嘴,最后將酒倒進軍用水壺后擰上蓋子,再用鼻子聞一聞看看是否“走氣”,這個細節(jié)展示了那個年代物資短缺的社會現(xiàn)實。會餐結(jié)束后的聯(lián)歡晚會上,大家把紅紙打濕,勻稱抹在臉上就是胭脂和口紅,雖然艱苦,但所有人都是興高采烈的。
川渝地形復雜,自古就有“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之說。建設(shè)成渝鐵路時,沒有大型機械化設(shè)備、施工設(shè)施極為簡陋、路料運力極為匱乏,全靠肩挑、背磨、手挖,很多建設(shè)者連火車都沒有坐過,更不知鐵軌為何物,聽說要鋪軌時,全都興奮不已,爭先恐后地想為鋪軌作貢獻,哪怕打個下手也光榮。書中寫到“也好捋著胡子對兒孫說,修成渝鐵路好多人抬著鋼軌喊號子‘可威風可威風’”。多好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他們有大多沒有多少文化,也不懂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但卻人人都以實際行動踐行著“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古訓,展現(xiàn)了獨特的年代印記。
用群像塑造時代風貌,偉大的奉獻精神在書中彰顯。成渝鐵路是中國鐵路史上的一個創(chuàng)舉,揭開了中國鐵路建設(shè)的序幕。作品以成渝鐵路建設(shè)推進時間為軸,沿著開工動員到通車竣工這條時間線,將故事如鋪鐵軌般有序展開,并塑造了從軍人到民工、從將軍到士兵再到普通群眾等一系列鮮活的人物群像。
作品在塑造人物時,并沒有用過多的筆墨來描寫外貌等特征,而是側(cè)重于事件描寫,用人物推動事件,用事件展現(xiàn)偉大的奉獻精神:作者身為參謀,自身也參加勞動,但在行文中卻并沒有特意展現(xiàn),即便是在槍林彈雨之中穿梭,面臨生死考驗,也描寫得風輕云淡;戰(zhàn)士們悄悄打著火把上工地加夜班,團長只得安排警衛(wèi)在路上布崗哨進行攔阻;夏日鋪鐵軌時,即便是汗水落在鐵軌上立馬化為青煙,太陽下的鐵軌能點燃香煙,但工人們卻依然在辛勤勞作,沒有半點退縮;普通群眾想著作貢獻,一位上了年齡的婆婆將當姑娘學做針線時,就開始一年做一雙、準備當“傳家寶”的鞋墊無償贈送給解放軍……這樣動人的故事在書中還有很多很多。
精神是歷史的財富,也是未來的燈塔?!拌F軌延伸處,皆是豐碑。”《回望“第一路”》讓我們再次重溫了那段歷史,讓我們沐著那些戰(zhàn)天斗地的激情和精神,錨定時代航船,迎著朝陽、沿著鐵軌,踏步向前。(作者系知名作家,《晏陽初》作者)
孫貽蓀,《回望“第一路”》
聲明:版權(quán)作品,未經(jīng)《環(huán)球人物》書面授權(quán),嚴禁轉(zhuǎn)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