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選舉機構19日晚公布總統(tǒng)選舉第二輪投票的初步計票結果,左翼競選聯盟“哥倫比亞歷史公約聯盟”候選人古斯塔沃·佩特羅戰(zhàn)勝獨立參選的房地產大亨魯道夫·埃爾南德斯,將成為這個南美國家的下一任總統(tǒng)。
最終計票結果幾天后才會公布,但大勢已定,哥倫比亞政壇呈現一派和諧氣氛。埃爾南德斯很快承認敗選并向佩特羅道賀;包括現任、前總統(tǒng)在內,對立陣營主要人物也向佩特羅表示祝賀。
從游擊隊員到經濟專家
美國等西方國家對選舉結果最關注的是,佩特羅曾參加哥倫比亞左翼游擊隊M-19(“4月19日運動”),其當選意味著美國視為“后院”的拉美地區(qū)出現又一個左翼政權,尤其是哥倫比亞向來與美國關系密切,政壇長期由中右翼政黨主導,這一變化更加顯眼。
除了左翼長期執(zhí)政的委內瑞拉、古巴,拉美國家中,智利、秘魯、洪都拉斯去年選出了左翼總統(tǒng);巴西勞工黨創(chuàng)立者、前總統(tǒng)盧拉·達席爾瓦正領跑今年總統(tǒng)選舉民調。墨西哥、智利、秘魯總統(tǒng)均公開向佩特羅表達祝賀和支持。
佩特羅現年62歲,擁有經濟學碩士學位,現任國會參議員,年輕時曾加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活躍于哥倫比亞的“4月19日運動”。這一反政府組織后來成立政黨,1990年與政府簽署和平協議、放下武器,影響力逐漸消亡,但不少原成員成為政壇活躍人物,包括佩特羅。
這是佩特羅第三次競選總統(tǒng)。上一次在2018年,當時首輪投票排第二,第二輪敗給現任總統(tǒng)伊萬·杜克。
第二輪投票中,超過99.9%的選票已經統(tǒng)計完畢,佩特羅獲得50.48%,對手埃爾南德斯47.26%。兩人在首輪投票中均未過半,通過第二輪決一勝負。
佩特羅向政治對手伸出橄欖枝,稱就職后歡迎任何在野黨成員到總統(tǒng)府“討論哥倫比亞面臨的問題”,稱他將聆聽不同社會群體呼聲,包括“農民、原住民、婦女、青年人等沉默的大多數”。
如無意外,佩特羅將在8月就職。杜克19日說,他已打電話祝賀佩特羅,將很快會晤對方并啟動和諧、透明的權力過渡程序。
杜克所屬執(zhí)政黨民主中心黨由前總統(tǒng)阿爾瓦羅·烏里韋創(chuàng)立,后者連續(xù)執(zhí)政8年,2010年卸任后,至今在政壇仍有較大影響力。烏里韋曾猛烈抨擊佩特羅,但在選舉初步結果公布后也向佩特羅表達祝賀。
5月24日,在瑞士達沃斯,哥倫比亞總統(tǒng)杜克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22年年會上的一個活動。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 攝
選民求變難題不少
佩特羅在競選中承諾嚴厲打擊腐敗、大舉改革社會保障制度以造福低收入階層、對富人和大企業(yè)加稅等。不過,美聯社援引美國智庫人士的分析報道,由于“哥倫比亞歷史公約聯盟”在國會兩院并不掌握多數議席,佩特羅想要推動改革不易,恐怕要向另外十來個有議席的政黨做出不少妥協。
他還承諾上臺后要與哥最大的反政府武裝“民族解放軍”和談;改變往屆政府打擊販毒團伙及相關暴力活動的策略。
哥倫比亞貧困人口比例將近40%,又受新冠疫情沖擊,提振經濟將是新一屆政府另一大難題。按照美聯社的說法,近年來貧富差距擴大、物價上漲和暴力頻發(fā)等因素導致大部分選民在5月29日首輪投票中背棄傳統(tǒng)主流政黨,青睞兩名相對屬于“圈外”的人物,希望國家迎來轉變。
佩特羅能否帶來重大改變尚待觀察,但有一個變化可以確定:他的競選搭檔、現年40歲的弗朗西婭·馬克斯將成為哥倫比亞首位非洲裔女性副總統(tǒng)。
哥倫比亞位于南美洲北部,是拉美地區(qū)人口第三多的國家。哥倫比亞歷史上原為印第安人居住地,16世紀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810年7月20日第一次宣布獨立。在那之后,哥倫比亞經歷殖民者鎮(zhèn)壓和內戰(zhàn),直至1819年徹底結束西班牙殖民統(tǒng)治。其后經歷多年政治動蕩,1886年改國名為哥倫比亞共和國。
依據哥倫比亞2015年修改的憲法,總統(tǒng)是國家元首兼政府首腦、武裝部隊最高統(tǒng)帥,直選產生,任期四年,不可連選連任。(沈敏)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