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不盡的“客愁詩”,古人何以多“客愁”?

2022-06-06 10:02:47來源:北京日報作者:郗文倩
原標題:古人何以多“客愁”

古人出行、旅居,特別愛傷感,總覺得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異”區(qū)別于“常”,“客”區(qū)別于“主”,所以就會滿身滿心不自在,這也是我國古代行旅文化中特別突出的現(xiàn)象。異地異鄉(xiāng)的風景名物、世態(tài)人情本可以帶來令人喜悅的新鮮感,而古人卻常感局促不安、孤獨傷感,其他感覺都似乎變得很遲鈍了。所以古代有一類詩歌就被稱為“客愁詩”,比如杜甫就說:“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有人說,杜甫一生飽嘗離亂之苦,所以他這種感受才如此強烈。其實,客愁很早就已成為一種思維和情感慣性,倒未必源于具體事件。比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就很難說是有何歷史事件做背景的。客愁、鄉(xiāng)愁、傷春、悲秋等情緒,顯然已是某種集體無意識,只要有一點外界的撩撥,就忽地冒出來,把人瞬間淹沒了。

中國古代很早就產生了成熟的農業(yè)文明,這種文化強調穩(wěn)定的土地、穩(wěn)定的人口族群,這就對出游產生很大的心理牽制力,出游甚至牽扯到“孝”的倫理問題,孔子說:“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因此,傳統(tǒng)世俗觀念都對“游子”“游民”等持排斥甚至歧視態(tài)度,認為理想的社會應當是“國無游人”“鄉(xiāng)無游手”。這種觀念的形成當然和很多具體的制度、措施有直接關系,如秦漢時期就已形成嚴格的戶籍制度。戶籍關系到徭役、賦稅,管理者勢必格外重視。秦國商鞅變法,富國強兵,創(chuàng)立名為“占”的登報制度,即每人須如實親自登報戶籍,只有未成年人才可由家長代為占報。假如其間有所隱瞞,自己不報,或不報全,即所謂“匿不自占,占不悉”,就要受到嚴厲懲罰。為此商鞅還立法,“生者著,死者削”,即出生登報戶籍,死時削籍,如果匿戶,按秦律處罰極重。

秦代在登錄戶籍的時候有比較復雜的人事注記,相當于現(xiàn)今戶籍和人事檔案內容的結合。首先要立戶,確立戶主,寫明籍貫,某縣某鄉(xiāng)某里。一戶是一個以父家長為核心的小集體,其他人口必注明與戶主的身份關系,包括家內身份關系,如主奴或血緣親屬關系。還要注明社會身份,如是否為士伍或有無具體爵位。此外,秦律還規(guī)定,假如贅婿為父,或有市籍即商人,亦當特別注記。這兩類社會身份,在當時都屬于被輕視的。“贅婿”也就是“倒插門”的女婿,如果有了孩子,也是不隨父姓的,這就相當于男方要換姓。而商賈為人輕視,是因為從秦漢時就施行“重農抑商”政策,凡在籍的商賈及其子孫,與罪吏、亡命等同樣看待,都要服役。漢時又規(guī)定凡有市籍的商賈不得坐車和穿絲綢衣服,其子孫不得做官。

除此以外,對戶籍中所填報的人口還要進行詳細描述,如自然體狀,包括性別與貌狀、年紀,年紀分大、老、小,有時也要標明年齡。大,標志成年;老,為免役的標識;小,又可分為“使”與“未使”兩個階段,前者是可以服較輕的勞役,后者指年齡幼小,不能役使。此外如果有疾患及侏儒,按照秦法確定為病殘者,即注明“癃”,可免除相關勞役。另外,家中田數(shù)、租賦徭役完成情況、有無違法犯罪記錄等也一并記錄。這種復雜的戶籍制度此后歷朝歷代都沿用,一直到明朝朱元璋時達到高峰。他甚至規(guī)定,若有包辦作弊,或者隱瞞人口不報的,經手人員“一體處死。隱瞞人戶,家長處死,人口遷發(fā)化外”。因為當時戶口冊的封面用黃紙,所以稱為黃冊制度。不僅如此,這項制度還強調職業(yè)世襲制,將全國人口分為農民、軍人、工匠三大類,在三大類中再分若干小類,比如米戶、茶戶、菜戶、漁戶、酒戶等,計八十種以上。管理者希望治下的百姓都像莊稼一樣有根,長在地里,代代不變。即便發(fā)生災荒,跑到外地要飯謀生,造黃冊時被發(fā)現(xiàn),“所在有司,必須窮究所逃去處,移文勾取赴官,依律問罪”。(作者為杭州師范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馮小玨
列表
文章排行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