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曲劇《茶館》全國巡演青年演員挑大梁苦練唱腔

2022-09-01 09:16:29來源:新京報

今年是北京曲劇劇種命名70周年,8月30日,作為“八月老舍經典劇目展演”最后一部作品,北京曲劇《茶館》第三場演出在北京長安大戲院落下帷幕。而作為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曲劇《茶館》將要開拔啟程,就此拉開為期一個月7省8市16場的全國巡演。

北京曲劇《茶館》于1998年首演,一經公演即獲好評,曾在北京市工人俱樂部連演百場,十余萬觀眾觀看演出,創(chuàng)下了首都同一個劇目、同一個劇場連演百場的紀錄;2001年1月,該劇受邀赴中國臺灣演出,開創(chuàng)了中國臺灣公演老舍作品的先河。北京曲劇《茶館》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礎上,充分運用北京曲劇特有的說唱藝術手段、極富北京地方音樂韻味的唱腔,進一步挖掘、呈現(xiàn)劇作深刻意韻。此次在北京曲劇劇種命名70周年之際,演出的《茶館》則是北京市曲劇團于2021年重新復排版,特別邀請原排導演顧威及原排作曲、藝術顧問戴頤生為此次復排保駕護航。巡演開啟之際,新京報專訪北京市曲劇團副團長、北京曲劇《茶館》中“常四爺”的扮演者彭巖亮,聽他講述北京曲劇《茶館》背后的故事。

青年曲劇演員挑大梁演《茶館》

如今距離北京曲劇《茶館》首演已過去二十四年,在此期間該劇分別于2009年、2014年、2021年進行過三次復排,與前兩次《茶館》由北京市曲劇團老一代藝術家坐鎮(zhèn)相比,2021年的這一次復排,劇中主要演員則全部由劇團青年演員挑大梁。

彭巖亮畢業(yè)于中國戲曲學院08級北京曲劇班,2012年進入北京市曲劇團,2014年《茶館》復排時,當時作為青年演員的他便在劇中“跑龍?zhí)?rdquo;。彭巖亮記得,在去年北京曲劇《茶館》復排建組會上,導演顧威向全體演員提出“此次復排,能不能達到1998年的標準?”彭巖亮坦言,其實這句話對于演員來說壓力很大,“尤其對于北京市曲劇團來說,《茶館》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甚至當下很多年輕的北京曲劇從業(yè)者,就是因為看了《茶館》才決定報考曲劇班,來學北京曲劇的”。

在彭巖亮看來,2021年復排《茶館》時的劇團創(chuàng)作氛圍是空前的,從沒有一個戲即使演員下了排練場依然在苦練臺詞,對每一句唱腔都精益求精。“我們所有人對《茶館》期望非常高,大家都努著一股勁想把作品演好。”也正是這樣的精神,2021年復排版《茶館》首演之后得到了導演顧威的認可,他對所有演員說,“大家演得非常好,沒有把《茶館》的精神丟掉。”彭巖亮表示,這次復排2021版《茶館》時,導演顧威還為北京市曲劇團的風格重新進行了定義。顧威導演認為,北京市曲劇團以后排演的作品不再是“京味戲”,而應叫做“京派戲”,彭巖亮認為,僅僅一個字的改變,其實就已經將曲劇團未來的創(chuàng)作方向擴大了很多。

采用大樂隊現(xiàn)場伴奏

北京曲劇《茶館》中,采用了幕間唱“世上總有一個盼”來串聯(lián)全劇。“小明珠”在全劇出現(xiàn)三次,完成了全劇前后近五十年的時光流轉,取代了話劇版中用來串場的人物“大傻楊”。在結尾處,話劇《茶館》中已被評論為具有導演、表演手法的示范性處理——三位老人撒紙錢的戲,在北京曲劇中由三位老人撒紙錢時輪唱悲愴的“出殯歌”,渲染老人命運的凄涼和自嘲色彩。彭巖亮認為,雖然話劇《茶館》這段戲的表演已經成為了永恒的經典,但北京曲劇更能體現(xiàn)當時三位老人的心情。作為劇中“常四爺”的飾演者,“撒紙錢”的重任都放在了彭巖亮的身上,導演顧威在排練這段戲時,要求他們三人在聊天過程中要有看淡一切的心境,進而通過這種情緒漸漸將高潮表現(xiàn)出來。在這段唱腔中,北京曲劇中一段清麗婉轉的曲牌“鸚哥調”被戴頤生改成非常悲情的唱段,彭巖亮表示,每次臺上當曲牌剛剛響起,臺下的觀眾已經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淚。

本次復排首演將采用大樂隊現(xiàn)場伴奏的演出形式,樂隊是否現(xiàn)場伴奏,從聽覺上來看,也許觀眾的感受差別不是太大,但作為演員表演來說卻大不相同。在唱與說、舞臺調度的基本框架下,每位演員、每一段表演的情緒、節(jié)奏以及與對手演員的交流互動都有不同,這時樂隊的現(xiàn)場伴奏就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彭巖亮認為,尤其最后三位老人聊天的戲,讓他深切感受到樂隊與伴唱人員對于這一幕起到的關鍵作用:“我們三個主演在臺上演唱時,其實在下邊的樂池里有20多人在伴唱,這時大家的心氣全都牢牢地聚在一起,這對于此段表演的完成極為重要。因此我們每次唱完之后,大家都會說,樂隊、演員、舞美與臺下觀眾,四方心氣全都聚在一起,這就是北京曲劇《茶館》最大的魅力。”

想讓全國觀眾知道“北京有曲劇”

自北京曲劇《茶館》1998年誕生以來,二十多年間已經走過很多城市,深受各地觀眾的喜愛。近些年受到疫情影響,北京曲劇《茶館》已經多年沒有走出北京,因此這一次7省8市16場的全國巡演對于北京市曲劇團,以及《茶館》整個劇組尤為重要。彭巖亮回憶,《茶館》在外演出最難忘的一次經歷是在蘇州大學,由于演出結束后觀眾太過熱情,演員都來不及卸妝便為劇場外等候的觀眾不停地簽名、合影,以至于在外等候的大巴車,整整等了一個多小時,當時造成了很大的轟動。彭巖亮覺得,對于大部分沒有聽過北京曲劇這一劇種的外地觀眾而言,他們一定會對北京市曲劇團與北京曲劇《茶館》充滿期待。北京曲劇本身也是一個非常通俗易懂的曲種,并不像京劇、昆曲有一定的門檻,走到哪里相信觀眾都能像看話劇一樣,聽得懂。彭巖亮希望通過這次演出,真真正正地將北京曲劇這張北京的名片帶到全國各地。“一直以來我們都有一個想法,不光讓北京人來看曲劇,我們也要走出去,讓全國的觀眾知道北京有曲劇。北京有這樣一個文藝團體,一直在不斷上演京派戲,擅長演老舍的戲。”

目前,北京市曲劇團已經排演了十二部老舍先生的作品,算是全國排演老舍戲最多的文藝團體。在全市扎實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打造“大戲看北京”文化名片的時代熱潮中,一直以濃郁京味兒為劇種之根本的北京曲劇,今年迎來了劇種命名七十周年,為此北京市曲劇團也提出了“大戲看北京,北京看曲劇”這樣一句響亮的口號。彭巖亮表示,“隨著我們不斷地到全國各地去巡演,北京曲劇傳播力會越來越廣,將來要把這句話變成‘大戲看北京,北京有曲劇’,這也將是我們始終堅持要去追尋的方向與目標。”

責任編輯:蔡曉慧
列表
文章排行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