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這家老底子的糕點店,你吃過嗎?
最近,有讀者向潮新聞報料,在杭州望江路農貿市場邊開了很多年的藺軒發(fā)糕老店關門了。
“在杭州開了很多年,老底子的味道,吃著有一種情懷,可惜了。”網友們紛紛感慨。
高峰時有7家分店,要排隊2小時
關閉老店是無奈之舉
后廚,糕點師傅將發(fā)酵過的米漿倒入模具,送入蒸箱;前臺的老板打包裝袋,外賣訂單的提醒聲不時響起……
11月4日上午,潮新聞記者來到藺軒發(fā)糕建國北路店時,店里已經開始忙碌起來。
這家店的面積不大,前半間是零售的攤位,用玻璃門隔開的后半間是廚房,用來制作各式糕點。如今老店的糕點師傅也來到了這家門店。
記者 金檬 攝
“望江店是10月底關掉的,那是我們最早開的一家店,大約是七八年前開的。”老板朱宏光說,后來他們還在建國北路、文一西路、潮王路等地方陸續(xù)開了好幾家,最多時一共是7家分店,但后來因為經營壓力等各種原因都選擇了關店,如今只留下了建國北路一家店。
“確實有點舍不得。”他說,當時從寧波奉化老家學成手藝來到杭州,第一家店就是開在望江路上的,這里就像是夢開始的地方。
靠著這塊純手工發(fā)酵的傳統(tǒng)發(fā)糕,香韌軟糯的口感收獲了不少人的喜歡,這么多年下來,老店不僅積累了不少老顧客,周邊很多居民也認識他了,走在路上還經常跟他打招呼:“米糕老板”。
他直言,關閉老店是無奈之舉,“當時房租要漲價,又加上那家店的人流量有所減少,壓力有點大,百般考慮之下決定關店。”
在網上,不少網友都對老店關門表示惋惜:“是陪伴我們好幾個年頭的老店了。”“像這樣老底子的糕點店不多了。”“記憶中的味道,吃的是一種情懷。”
還有網友回憶道,2018年的時候,望江店還要排長隊才能吃到,一度火成了“網紅”店。
2018年望江店前排長隊。受訪者供圖
“前些年,媒體報道,博主打卡,一時間推火了我們的店。最高峰的時候,顧客來買要排隊一兩小時,一天能賣出1000多盒。”朱宏光說。
這些天,他接到不少老顧客的電話咨詢:“老店怎么不開了?”還有的顧客特意從望江路趕到建國北路來買的。
“說明被老顧客認可,心里還是挺高興的。”他說。
新式糕點層出不窮
90后老板說,
還是想堅持做傳統(tǒng)老手藝
這家藺軒發(fā)糕店的老板朱宏光是名年輕的90后,寧波奉化人。
店里最受歡迎的是桂花發(fā)糕、紅糖發(fā)糕等。這類發(fā)糕也叫水塔糕,是寧波的傳統(tǒng)糕點。
記者 金檬 攝
“這門手藝是跟著奉化老家的親戚學的,后面還找了好幾個師傅學。”朱宏光說,學成后,他就選擇從寧波來到杭州創(chuàng)業(yè)。“當時杭州還沒有現(xiàn)做的水塔糕店,而且杭州游客多,比較有市場,離寧波也近,回家方便。”
做糕點其實是門辛苦活。尤其是水塔糕,要經過發(fā)酵后才能制作,發(fā)酵時間起碼12小時以上,這期間還要有人盯著,可以說幾乎是24小時運轉的。
創(chuàng)業(yè)這些年下來,30歲出頭的他兩鬢都生出了白發(fā)。
“剛開店的時候,是最難的。”朱宏光回憶道,那時候,為了拓寬銷路,除了店里零售,還要自己騎著電動車送貨到各大菜場,放在各家攤位上代賣。即便如此,第一年的收益還是嚴重虧損的。
“后來有了流量,更多人知道我們店,知道了這種傳統(tǒng)點心,也認可味道,生意就漸漸好起來了。”他說,這些年還有不少外地的游客特意來買。
記者 金檬 攝
采訪中,記者也遇到了一位從湖南來杭州旅游的游客。“社交平臺上刷到的,說是浙江這邊的傳統(tǒng)風味糕點,特意買點帶回去給親戚朋友嘗嘗。”
如今,朱宏光經營這家店,有零售,有外賣,還會承接飯店以及安徽、江蘇等地零食店的訂單。
“雖然和前幾年的火爆沒法比,但生意也還過得去。”他說,發(fā)糕的價格從開業(yè)到現(xiàn)在沒變過,都是10元一盒,15元兩盒,利潤其實不高的。“對于我們小店來說,更重要的是能長久經營下去。”
朱宏光說,他們家的顧客以中老年人居多,年輕人會少一些。
現(xiàn)在新式糕點遍地開花,此前,他也有朋友提議,讓他開發(fā)些新花樣,推出些新式的糕點。但他說,怕過多地分散精力,喜歡傳統(tǒng)口味的人群也不少,他還是想堅持做好這門老手藝。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