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伙在大英博物館當講解員:文物無聲 歷史震耳欲聾

2024-05-10 14:43:17來源:紫牛新聞作者:徐韶達 笪越
原標題:95后中國小伙在大英博物館當講解員:文物無聲,歷史震耳欲聾

作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擁有超過800萬件藏品的大英博物館,是世界各地游客去倫敦游玩的必經之地。在大英博物館做講解員是種什么樣的體驗?福建95后小伙小潘給出了答案。5月9日,小潘在接受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講解中國文物時內心總是泛起波瀾,“這些陳列于異國他鄉(xiāng)的文物珍藏,背后是中國近代以來百年傷痛,它們都是中華民族在歷史進程當中的一個注腳,標記了曾經走過的路,希望我能把這些文物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小伙出國打工攢錢讀研

不想給自己的人生設限

小潘生于福建省一個小鄉(xiāng)村,上初中前,他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沒有聽過邁克爾·杰克遜,也不知道誰是喬丹,那時候連英國在哪里都不知道。

此前他從來沒有想過出國,覺得這是一件遙遙無期的事。

大三結束那年,他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處于考研、考公的十字路口,有點迷茫、浮躁和焦慮。他想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同齡人在過著怎樣的生活。于是他做好計劃后選擇休學,先去了青藏高原做長江源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志愿者。2017年11月,他揣著僅有的2萬獎學金背包去了澳大利亞,摘葡萄、包草莓,供職于南半球最大的鮮花廠。

小潘去青藏高原做長江源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志愿者

出國做的第一份工作是去墨爾本旁邊的小鎮(zhèn)剪葡萄,每天凌晨4點多就要起來去農場。這份工作是計件結算工資的,手速快賺得就多,為了能多剪幾箱葡萄,小潘的十根手指全都被剪刀剪到過,直到現(xiàn)在,他的雙手依然留有傷疤。在澳大利亞凱恩斯的熱帶雨林捕蝦,那時他基本每天都要工作15-18個小時,除了吃飯睡覺就是站著工作。

就這樣小潘每到一個新城市,就會找一份新工作,攢夠了錢就移動到下一個城市,靠這種方式環(huán)游了整個澳大利亞。

2018年秋天,按照原定計劃小潘回國復學,畢業(yè)后他又去了新西蘭,在那兒摘櫻桃、送外賣、分揀快遞。2021年他攢夠留學費用,把自己送去倫敦念碩士,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成了大英博物館的講解員。

小潘在大英博物館做講解員

因熱愛歷史成大英博物館講解員

講解中國文物時總覺意難平

在人頭攢動的館內,小潘戴著耳麥、毛線帽,舉著平板,使用中英雙語對著游客侃侃而談。小潘告訴記者,其實成為講解員是一個巧合,“我對歷史非常感興趣,以前經常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講述歷史,在英國碩士畢業(yè)之后我發(fā)現(xiàn)可以在大英博物館把這件事搬到線下。”隨著時間的推移,小潘越來越感到自己對這份工作的熱愛,“每天工作6-9小時,帶領一群人穿梭于不同的古文明和歷史當中。”

小潘在向游客講解

小潘覺得,看文物能使人謙卑,文物是對歷史最高的注腳。“我們站在這些千載文物前,它們是人類歷史文明的載體,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歷史從不說話,卻借助文物傳達著故事,文物無聲,歷史震耳欲聾。”

小潘說,大英博物館有800多萬件文物,如果1分鐘看一件,每天不吃不喝看24個小時,大概需要12年之久;如果在博物館的營業(yè)時間里觀看,則至少60年。大英博物館的藏品浩如煙海,小潘每次站到流失的中國文物面前,內心總會忍不住泛起一陣波瀾。

據(jù)悉,大英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3000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余件,不到十分之一。即便如此,展出的文物也填滿了大英博物館的33號展廳——專門以國家命名的中國館。

工作以來小潘已經帶過幾百場講解,每次到中國文物的部分,他的內心都會感到沉痛和意難平,“這是我自始至終的感受,當然在日復一日的講解過程中,心態(tài)上也會產生一些細微的變化。”小潘表示,“一開始我覺得講解這些流失的中國文物時感覺非常屈辱,后來我盡量去平復自己的心情,客觀地把這些文物流失的故事講給全世界聽。”

小潘的講解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他接待的游客以中國人為主,還有很多來自美國、加拿大、歐洲等地的華裔。很多人在聽完之后還會找他交流,“有個游客聽完之后說,等五六年之后,如果我還在英國,希望能帶他的兒子再來聽我的講解;還有一個七八歲的小姑娘,說希望長大之后還要再來聽一次,這些都讓我非常感動。”

小潘在認真地講解

讓更多人關注到流失文物

講解流失文物像面對自己的人生

當記者問起講解員的收入時,小潘笑著說,“我在講解的時候經常和游客說,世界上有三件事不能問,一是男生的收入;二是女生的年齡;三是大英博物館的文物來源。”

去年夏天,在短視頻平臺上一個名為《逃離大英博物館》的自制短劇火了,也引起了當時剛成為講解員的小潘的關注,“他們演繹的是一個小故事,卻體現(xiàn)了大情懷,也引發(fā)了我對家國情懷的共鳴。這個短劇讓更多人關注到這些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

小潘告訴記者,短劇里演繹的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是一個現(xiàn)代工藝品,“它分布在大英博物館里一個比較次要的中國展區(qū),這個短劇火了之后,很多游客來到這里打卡這只玉壺。”小潘說,這個短劇能讓更多人愿意來到大英博物館了解流失海外的文物,他感到十分開心。

這些陳列于異國他鄉(xiāng)的文物珍藏,背后是中國近代以來百年傷痛。對于這些流失文物,小潘覺得,它們都是中華民族在歷史進程當中的一個注腳,標記了曾經走過的路。

在大英博物館每天迎來送往的日子里,面對著流失的中國文物,小潘從一開始的痛心和屈辱,慢慢變得客觀和平和,小潘覺得,這樣的心態(tài)轉變就和他回憶不斷漂泊奮斗的人生經歷相類似,就像電影《肖申克的救贖》里的這樣一句話:總有一天你會笑著說出曾經令你痛苦的事情,“在館內講解中國的流失文物是如此,面對自己的人生亦是如此。”

今年春節(jié),小潘時隔5年第一次回到父母身邊一起過春節(jié),“小時候總覺得好生活都在遠方,哪怕這一路可能披荊斬棘都要去看一看,但從情感上來說,慢慢發(fā)現(xiàn)其實人的一生還是一段‘回家’的旅程。”這或許也是他講述流失在大英博物館里中國文物時的心境。

圖片:受訪者提供

責任編輯:高瑋怡
列表
文章排行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