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老媽,給您補上好多年都沒給您慶祝的母親節(jié),感恩有您的栽培,是我們的緣分和福氣。祝您身體健康,開心快樂!”
“親愛的老爹,趁我們在一起,把所有節(jié)日都一起過,遇見您是我們的福氣,現(xiàn)在我們是你們的依靠!”
“您陪我長大,我陪您到老!”
5月12日,78歲的跳水教練周希洋和先生尚植迎來了三位親如閨女的馬來西亞愛徒,他們笑著叫著、抱作一團,過了一個美好的母親節(jié),這個“五口之家”隨后還結伴到威海旅行。
今年,距離周希洋前往馬來西亞執(zhí)教正好30年,也是中馬建交50周年。
師生情勝似父母恩,體育情凝聚有心人,他們在中國和馬來西亞之間唱響了這首美妙動聽的跳水人之歌。
英雄出少年
“我這一輩子幾乎都是在和跳水打交道,不是自己跳水,就是在指導孩子們跳水。”
周希洋可謂是中國跳水英雄出少年的“第一人”——1959年,14歲零兩天、才從體操轉行練習跳水一年多的她參加了第一屆全國運動會,沒想到一飛沖天,奪得女子3米板冠軍。
“1958年我13歲被選入北京跳水隊,全家人都是懵懵的什么都不懂。我自己一個人坐電車到了天橋,然后不知道怎么走了,硬是拖著行李一路問人,找到了北京隊所在的先農壇體育場。教練告訴我以后平時要住在隊里不能回家,我哭了,我的跳水生涯就是在哭天抹淚中開始的。誰也沒想到第二年我竟然獲得了全運會冠軍,現(xiàn)在回想起來,我都覺得不可思議。”
回想起當年的訓練條件,只能用“艱苦”來形容,一年四季在陶然亭游泳場露天泳池訓練,每次上課都凍得要命。“我年紀小,凍得直打哆嗦,別人都完成了訓練計劃,只有我一個人完不成,急得直哭。教練說,‘你一定要吃苦、刻苦’。從此我訓練特別努力積極,總是第一個完成計劃。”
第一屆全運會的比賽時間是在1959年9月至10月,給周希洋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特別冷”。“比賽池邊生著爐子,運動員每一跳結束后就穿上軍大衣烤火取暖,等待下一個動作。”
當時的跳板就是木頭板,每一塊板的彈性都不一樣。預賽跳4個動作,半決賽和決賽各跳3個動作,別看單個動作的難度不高,但是要適應木頭板的彈性,且3場10跳后才能出結果,對運動員的動作穩(wěn)定性要求非常高。
“我的對手很多,年齡都比我大,尤其是廣東選手非常有實力,此前拿過四五次全國冠軍。全運會前我參加過一次比賽,以為自己有比賽經驗了,表現(xiàn)得不慌不忙,從預賽到半決賽一路領先,決賽的3個動作有點難度,我并沒有把握,但我想的就是動作要領,發(fā)揮得特別好。最后一個動作一入水,我就知道自己拿到第一了。”
就這樣,周希洋成為第一屆全運會年齡最小的冠軍,獲得了很多榮譽,還有鋪天蓋地的報道,走到路上都會被人認出來。“后來我在馬來西亞帶隊參加國際比賽時,還有當地華人拿出我在第一屆全運會的報紙和雜志給我看。”周希洋說。
馬來西亞“拓荒”
退役后,周希洋成為北京跳水隊教練。1994年,她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作為1998年英聯(lián)邦運動會的東道主,馬來西亞提前幾年從多個國家聘請各運動項目的教練員。那一年,周希洋被國家體委公派到馬來西亞,開始了她長達22年的海外執(zhí)教生涯。在此期間,還有多位中國跳水教練前往馬來西亞執(zhí)教。
當教練們在吉隆坡集中報到后,馬來西亞體育理事會分派他們到各州去選拔運動員,周希洋被分到霹靂州,那里只有一個跳水池,沒有跳水運動員,也沒有陸上訓練場地和器材。
“我是‘開荒’,從零開始,沒人找人,沒場地建場地。霹靂州首府怡保的陸上場地是我畫的設計圖,自己去量尺寸,指導工人安裝保護帶等一點點修建起來。后來吉隆坡的國家隊要建陸上場地,設計師也是先來參觀霹靂州的場地才動工。”
“沒有跳水人才,我就壯著膽子去‘磕’華人學校,一個個說服校長,從適齡學生中初選體型、腿型、腳尖、膝蓋適合跳水的孩子。從教游泳起步,從上百個孩子中篩選出幾十人教跳水動作,再精選出有跳水潛力的孩子打磨,逐漸搭建起跳水人才梯隊。這期間要獲得孩子、家長和學校的理解和支持,非常艱難。”
半年后,周希洋帶著6個精心打造的跳水幼苗前往吉隆坡國家集訓隊。此后在國家隊的7年時間里,她率領隊員參加各類國際比賽,在1995年韓國釜山舉行的亞太地區(qū)年齡組游泳跳水比賽中,弟子梁敏儀拿下馬來西亞跳水國際賽事第一金。
2002年,周希洋返回霹靂州繼續(xù)“抓娃娃”“打地基”,從學校海選隊員、教游泳、教跳水,日復一日……
22年來,周希洋在荒蕪的土地上播種跳水的種子,培育它生根發(fā)芽、長成參天大樹。她先后培養(yǎng)出六批馬來西亞國字號選手,梁敏儀是第一批弟子中的佼佼者,張俊虹屬于第二批,還有阿茲溫、黎蓓怡、甘寧嘉、沙非、陳霆健等人,沙非如今是國家隊男子跳板主力,很多弟子在退役后成為跳水教練。
她教會游泳的孩子就更多了,走在街上或者超市里,經常有人過來打招呼:“周教練,我是您的學生。”而她完全認不出對方。
“中國跳水經歷了幾代人的傳承和拼搏才有了‘夢之隊’的美名。在我的心目中,我是中國派到馬來西亞的教練,我的言行舉止代表國家形象。我事無巨細、不遺余力地完成工作和使命,在馬來西亞普及和推廣跳水,為世界跳水運動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是我作為中國跳水人最大的驕傲和榮譽。”周希洋說。
師徒情深似海
在馬來西亞,梁敏儀堪稱“跳水公主”,被周希洋挑中時只有10歲。她不僅斬獲馬來西亞跳水國際賽事第一金,還獲得2002年和2006年兩屆亞運會女子雙人3米板銅牌、2009年羅馬游泳世錦賽女雙10米臺銅牌、2010年英聯(lián)邦運動會亞軍、2010年廣州亞運會亞軍等榮譽,直到東京奧運會后才退役,如今是馬來西亞國家隊教練兼領隊。
梁敏儀在吉隆坡國家隊訓練期間,周希洋待她情同母女,吃、住、行、練幾乎總是在一起,每逢周末就帶她回自己的公寓,騎著自行車來去,后座上坐著慢慢長大的梁敏儀。
“在我離開國家隊后,梁敏儀有一段時間思想出現(xiàn)波動,回到霹靂州找我說不想練了。我做思想工作,和她家人商量,積極調整她的心態(tài)和技術狀態(tài),她后來回到國家隊,在楊祝梁教練的精心指導下取得很多成績,一直到36歲退役。”周希洋說。
張俊虹是周希洋重返霹靂州后選拔出來的第二批弟子,練習跳水兩年后首次參加馬來西亞全國比賽就拿到女子1米板金牌,可惜因為比賽經驗少,她在國際比賽的表現(xiàn)總是起伏不定,在國家隊經常坐冷板凳,幾度心灰意冷想要退役。“俊虹是個好苗子,我一直都看好她。遇到挫折時,我鼓勵她‘堅持住,別放棄’,并從技術細節(jié)和心理方面多鼓勵開導她。”
在楊祝梁教練的指導下,張俊虹終于迎來巔峰時刻:斬獲2010年廣州亞運會女子1米板銅牌、2017年布達佩斯游泳世錦賽女子10米臺冠軍,成為馬來西亞歷史上第一位獲得世錦賽冠軍的跳水運動員……
周希洋在海外執(zhí)教期間,作為手球教練的丈夫尚植不但支持妻子的跳水事業(yè),也曾經到馬來西亞執(zhí)教并帶隊參加東南亞運動會。夫妻倆有很多馬來西亞弟子,他們被孩子們稱為“老媽、老爹”,多年來始終保持聯(lián)系。
這次千里迢迢來中國“探親”的是張俊虹、黎蓓怡和李妍樂。在弟子心目中,“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母。我們能有現(xiàn)在的成就,你們有絕對的功勞,來自老媽老爹從小對我們的教誨。教跳水是其次,讓我們懂得人情世故才是真。”
周希洋說:“是跳水,是事業(yè),是緣分,造就了我的這段人生歷程。我們只是中國海外教練的一個縮影,有幸作為中國和馬來西亞之間的橋梁,留下歷史印記。中馬跳水人的友誼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記憶!”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