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元勛后代憶祖輩:淡泊名利,此身許國無悔

2024-10-18 10:48:11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作者:曾玥
原標題:“兩彈一星”元勛后代憶祖輩:淡泊名利,一心為國

中新社北京10月17日電 駐足展柜前,“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之孫鄧昱友第一次見到爺爺在西南聯(lián)合大學的學生注冊片。

學生注冊片寫著:鄧稼先,年齡十八,院別為理學院第三年級,系別為物理學系。其上還貼有鄧稼先18歲時的學生照。“這是他人生最美好的形象。”鄧昱友說。

2024年10月16日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60周年紀念日。當日,“愿以身許國——‘兩彈一星’元勛中的清華人”展覽開幕式暨新書首發(fā)式在清華大學校史館舉辦,多位“兩彈一星”元勛親屬到場為展覽揭幕。

王希季(左)和鄧稼先(右)的西南聯(lián)合大學學生注冊片。(清華大學供圖)

1999年國慶前夕,23位曾為“兩彈一星”事業(yè)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wù)?rdquo;,其中有14人曾在清華大學學習或工作。

本次展覽展出了126張珍貴圖片,以及14位“兩彈一星”元勛60余件(組)檔案史料和實物檔案,如錢學森的留美志愿書和保證書、鄧稼先《量子場論》論著手稿、王淦昌化名“王京”時使用的筆記本等。其中,清華大學檔案館藏12位元勛的學籍卡、錢三強捐贈檔案史料首次與公眾見面。

走進展覽,李欣興被外祖父錢三強的一副眼鏡勾起回憶,感慨歷史重現(xiàn)眼前。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國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fā)射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

“爭氣彈”“中國星”的背后,是一串響亮的名字——鄧稼先、錢學森、錢三強、王淦昌、屠守鍔、陳芳允、周光召、郭永懷……

鄧稼先《量子場論》論著手稿及其妻子許鹿希的手寫說明。(清華大學供圖)

對于世人來說,錢三強是中國著名核物理學家,是中國原子能事業(yè)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而對于李欣興來說,錢三強是慈祥和藹的外祖父,會講睡前故事,會抽空買蛋糕。

“小時候覺得姥爺像百寶箱一樣,要什么有什么。”說到這里,李欣興的臉上揚起微笑,“他教會我,一個人無論作出多大的貢獻、取得多大的成就,首先要愛國。”

而在陳芳允孫女陳晶晶的記憶里,爺爺是一個謙遜低調(diào)的人。“他從來不喜歡拋頭露面,喜歡默默無聞地做事。”

陳芳允是中國衛(wèi)星測量、控制技術(shù)的奠基人之一,為中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的準確測量、預報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小跟隨陳芳允長大,陳晶晶深有感觸。“他的筆筒、眼鏡盒,很多東西都是用完了再用,破了就補上。對他來說最大的快樂就是在科學技術(shù)上取得的成就,國家取得的成就。”

晚年躺在病床上的陳芳允仍心系事業(yè)。“他一直念叨著‘小衛(wèi)星’,”陳晶晶說,“可惜直到他去世,沒有等到北斗衛(wèi)星的發(fā)射。”

“住在信箱里”則是王淦昌之孫王世華幼時對爺爺?shù)挠∠?。王世華回憶小時候家里很多舊物箱子上總是寫有“王京”二字,但父輩沒有詳細說起“王京”的故事,只告訴他“爺爺住在信箱里”。

20世紀60年代,王淦昌化名“王京”投身中國核武器事業(yè),發(fā)出“愿以身許國”的誓言,從此隱姓埋名17年。

“只有‘星期七’,沒有‘星期天’。”這是王淦昌常說的一句話,令王世華至今難忘。“爺爺?shù)囊簧挤瞰I給了工作。”

王淦昌化名“王京”的工作筆記和王淦昌使用過的筆。(清華大學供圖)

走過一甲子,“兩彈一星”精神代代相傳,熠熠生輝。

“記得奶奶曾對我說,爺爺鄧稼先經(jīng)常用‘pure’贊賞他人的思想純潔、境界高尚,同時他也在用‘pure’作為標準要求自己。”鄧昱友在致辭中分享道。

“我想,倘若祖父能看到今天中國各行各業(yè)奮斗者的身影,能看到中國科技事業(yè)的發(fā)展,能看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景象,他的臉上一定會再次洋溢出‘pure’的微笑。”

責任編輯:李璐璐
關(guān)鍵詞: “兩彈一星”元勛
列表
文章排行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quán)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

關(guān)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