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鶴祥,1981年生于北京。2006年考入德云社,2009年拜師郭德綱,成為第一批“鶴”字科弟子。2016年因參加《歡樂喜劇人》等節(jié)目被觀眾熟知,后參演話劇《牛天賜》《福壽全》、網劇《飛馳人生》等。2024年因參加《喜人奇妙夜》《喜劇之王單口季》兩檔綜藝節(jié)目而再次走紅。
臺下一陣歡呼聲響起,閻鶴祥穿著棕色皮大衣,一路小跑到舞臺中央。右手摘下話筒,左手叉腰,一句自我介紹,開始表演。
“這個節(jié)目播完以后呢,我有幸上了幾個熱搜。我說了快30年的相聲,沒想到第一回上熱搜是‘閻鶴祥脫口秀’,可能早就應該轉行。”臺下瞬間笑聲一片。這是《喜劇之王單口季》半決賽的舞臺。
從8月中旬播出到現(xiàn)在,相聲演員閻鶴祥頻頻因說脫口秀上熱搜。先是初登場,他調侃自己和老搭檔郭麒麟,說:“我沒有想到,在一個比拼笑料的舞臺上,相聲的大旗搖搖欲墜,我的師弟們岌岌可危,‘少班主’他高高在上。”此時,鏡頭轉向坐在嘉賓席上的“少班主”郭麒麟,臺下爆發(fā)出心領神會的笑聲。后來再次上場,他又看向了挑戰(zhàn)席上的鑫仔:“咱倆代表作都一樣,都是《少爺和我》。”鑫仔因喜劇作品《少爺和我》走紅,而閻鶴祥口中的“少爺”自然是師父郭德綱的兒子郭麒麟,妙用雙關再次把他推上熱搜,被網友稱為“現(xiàn)掛之王”。
“脫口秀新人演員”閻鶴祥最終沖進總決賽。但在接受《環(huán)球人物》采訪時,他提到最多的詞還是“相聲”:“我是這個行業(yè)的人,在外邊說脫口秀也好,上綜藝、演影視劇也好,仍然會有一種對相聲的使命感。”
“大相聲”的概念
因為上綜藝節(jié)目,閻鶴祥被貼上“破圈”“跨界”的標簽。他自己不這樣想,“相聲和脫口秀也沒什么分別,說到底都是‘一個人說話,觀眾愛不愛聽’這件事情”。
“換個方式講故事而已”,閻鶴祥說,“原先創(chuàng)作相聲,可能站在第三視角看這故事是不是好玩、有意思,講脫口秀則更重視自己在故事里的感受”。而故事大都來源于生活。
前不久,閻鶴祥鼻子里長了腫物,去醫(yī)院做了個小手術,這次經歷就被他搬上了脫口秀的舞臺。做手術時,他發(fā)現(xiàn)主刀大夫做著做著眼圈紅了,當時就嚇住了。“做完手術以后,那個主刀大夫堅持要把我送到電梯口,他說閻老師我昨天看您的脫口秀看得我熱淚盈眶,以至于剛才給您做手術的時候,我都差點沒抑制住我的感情,幸虧您沒看出來。”閻鶴祥娓娓道來,緊接著話頭一轉,激動起來:“關鍵是大哥,我看出來了,而且嚇死我了,你知道嗎……”他叉著腰,在臺上“委屈控訴”。他越委屈,觀眾笑聲越大。節(jié)目視頻里,“閻鶴祥在脫口秀的舞臺上越走越穩(wěn)了”“越來越有脫口秀的感覺了”的彈幕不斷飄過。
脫口秀的舞臺,閻鶴祥并不陌生。2021年,他參加《吐槽大會》第五季,和龐博搭檔,用相聲的形式說脫口秀,一段《大實話》的改編點燃現(xiàn)場:“要說親,現(xiàn)場的觀眾最親,觀眾演員心連著心……”之后,他慢慢接近脫口秀行業(yè),和脫口秀演員聊天,去劇場看演出,有時也參加線下開放麥。近兩年,他的內心逐漸產生了“大相聲”的概念——“相”代表相貌,“聲”代表聲音,一切以面部表情和語言變化來傳達的表演都可以被歸納進來,“脫口秀和相聲都是演員表演,在臺上說話,觀眾愛不愛聽是最重要的”。
在《喜劇之王單口季》里,閻鶴祥(中)和演員于祥宇(左)、劉旸交流創(chuàng)作體會。
這次參加《喜劇之王單口季》,閻鶴祥覺得最難的是“寫稿子”。那段時間,他一邊為脫口秀寫稿,一邊修改另一檔綜藝《喜人奇妙夜》的劇本。在創(chuàng)作團隊基本以“90后”為主的節(jié)目里,他找尋著屬于自己的話語。參與越多、交流越多,他越焦慮。“我發(fā)現(xiàn)好多年輕人關注的,比如二次元、說唱等,我一點都不知道。你聽不懂,創(chuàng)作時也寫不出這樣的東西。每個人都在講故事,關鍵是怎么講出新的有趣的故事。”
傳統(tǒng)的曲藝表演,什么都慢,傳統(tǒng)相聲里包袱抖得也慢。而現(xiàn)在,什么都快,“觀眾等不了”。閻鶴祥說,這時候創(chuàng)作者需要比觀看者速度更快、懂得更多。
相聲也要與時俱進
聽閻鶴祥說話,會發(fā)現(xiàn)相聲早已成為他表達習慣的一部分。他和相聲的淵源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
作為一名“80后”,閻鶴祥經歷了相聲的繁榮時期。改革開放后,除了廣播里聽侯寶林、馬季等大師的作品,牛群、馮鞏、侯耀文等人的相聲也隨著電視節(jié)目的普及走入千家萬戶。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孩子,閻鶴祥也愛上了相聲。小學三四年級時,北京市舉辦中小學文藝比賽,他壯著膽子報名“曲藝門類”,寫了一個雙簧,拉著同學開演,逗得評委哈哈大笑,在比賽中脫穎而出。上中學后,每次學校聯(lián)歡會他都會說相聲,學馬三立、學馬季,這種愛好一直延續(xù)到大學。
大學畢業(yè),通信專業(yè)的他進入中國移動工作。一天,坐公交車回家,突然聽到廣播里播德云社的節(jié)目,被郭德綱灑脫自如的表演擊中,心里有了成為專業(yè)相聲演員的念頭。2006年,德云社招生,閻鶴祥成功入選。3年后,他正式拜郭德綱為師,成為第一批“鶴”字科弟子。后來,他接下“陪太子讀書”的重任,和郭麒麟成了搭檔,給師父的兒子捧哏。
2024年9月14日,閻鶴祥(右)和郭麒麟表演相聲。
生活中,閻鶴祥是個有極強表達力的人,知識面廣,擅長旁征博引。但作為捧哏演員,他要在臺上“壓抑”自己,用最精煉的語言,既不搶風頭,還能畫龍點睛。郭麒麟介紹閻鶴祥:“我搭檔就像我的親哥哥一樣,不過卻一直不紅,不像我知名度那么高,算是被埋沒的人才。”閻鶴祥順勢調侃:“我差一好爹嘛。”“現(xiàn)掛王”的名氣初顯。
很長一段時間,閻鶴祥都有著雙重身份:小劇場里是相聲演員閻鶴祥,劇場外則是工程師閻鶴祥。直到2016年,閻鶴祥接到和郭麒麟一起參加綜藝《歡樂喜劇人》的邀請,他擔心上綜藝對單位影響不好,于是辭職,成了專業(yè)相聲演員。
《歡樂喜劇人》之后,郭麒麟的影視邀約越來越多,失去了搭檔的閻鶴祥開始“待業(yè)”。演出變少了,但能做的嘗試也越來越多了。“一方面,我需要通過自個兒展示,證明我不跟大林(即郭麒麟)合作,自己也是可以的。另一方面,我如果個人不solo(意為單飛)的話,馬上就沒有飯吃了。”于是,他開始說評書、說單口相聲,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話劇、綜藝、影視劇里。
近些年,越來越多相聲演員跨界,有人質疑這會讓相聲失去“純粹性”,閻鶴祥則認為相聲演員搞好創(chuàng)作、認真演出,能給行業(yè)帶來更多關注就是一種好事。“不同形式的碰撞和融合,也能給相聲帶來新的東西。”他說,相聲也要與時俱進。
孤獨的旅行者
在《喜劇之王單口季》節(jié)目中,嘉賓徐崢分享了和閻鶴祥偶遇的一次經歷。有一年,他參加烏鎮(zhèn)戲劇節(jié),正在旁邊的小餐館吃飯,突然來了一個人,點了幾個菜,獨自一人埋著頭吃。“我一聽他點的菜,是一個很懂吃的人,我再一看,原來是閻鶴祥。那個時候我就感覺到,他是一個孤獨的旅行者。”
旅行,是閻鶴祥的愛好。他曾說他人生中有兩件有意義的事:一是相聲,一是摩旅。2019年,他騎上摩托車,隨身攜帶一只長毛布朗熊玩偶,從北京出發(fā),抵達巴黎。2023年,他又騎著摩托從北極出發(fā),跨越美洲,抵達南極。
2019年,閻鶴祥騎著摩托車抵達巴黎。
“對我來說,出去旅行就是在積累素材,藝術作品最珍貴的就是真實,不能閉門造車,如果不是在生活中發(fā)生的事,那就缺少生命力,也無法長久。”閻鶴祥說。他將所見所聞講到相聲中,創(chuàng)作《壯壯歷險記》,成為專場演出時的經典節(jié)目。在《喜劇之王單口季》的舞臺上,他也分享了自己摩旅到伊朗,被人誤認為是成龍的經歷。“這是個小誤會,也是個小幽默。我的翻譯和伊朗朋友介紹,我在中國有幾百萬粉絲,可能他們對東方人的面孔分辨得不是那么清楚,認為你有幾百萬粉絲,那你肯定是成龍。”
閻鶴祥是一個“觀察家”,就連這次接受《環(huán)球人物》采訪,也被他看作是一次體驗的機會。“好的表演、好的戲劇,最終還是要回到生活。我們這行的福報就是,看這個世界,感受這個世界,再把這種感受用一種方式傳達給觀眾。比方說接受你們的采訪,萬一碰撞出有意思的東西呢?回去琢磨琢磨,進行藝術加工,就成段子了。”
“徐崢說你是孤獨的旅行者,你愛旅行大家都知道,孤獨又是為什么呢?”記者問。
“我一直覺得孤獨是常態(tài),每一場歡聚都會走向結束。主要還是想留給自個兒思考的時間多一點,僅此而已。”閻鶴祥說。平時,他喜歡自己遛彎,采訪當天,他也是自己騎著摩托、哼著小曲來的。
閻鶴祥至今記得一個夢。今年9月6日那天,他打開手機,相冊提醒“一年前的今天”——他騎行到中美洲,一個午后在尼加拉瓜湖蕩舟。掌舵的是個小男孩,在眾人面前擺出一副“我就行,我能干”的傲氣,“像極了我小時候鬧著去表演的樣子”。當時,閻鶴祥側臥在船尾,刷出師兄弟在各地巡演的朋友圈。狹窄的艙板難以躺平,但猿啼鳥鳴,微風徐徐,不久便入了夢鄉(xiāng)。半夢半醒間,他有了一次奇幻漂流,去說相聲,說脫口秀,居然還演了一場sketch(素描喜劇),夢里還納悶:“這絕對不可能在同一天發(fā)生啊。”
“奇妙,別醒。”他對自己說。不設限的人生,正是他想要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