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3歲的杜祥琬
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
為我國氫彈試驗立下汗馬功勞
之后,為了國家需要
杜祥琬又從氫彈理論轉行研究激光
他說自己的人生訴求
就是服從國家需要
杜祥琬和同事用一把尺子
核算出了氫彈原理
1964年10月16日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這一年,杜祥琬從蘇聯(lián)學成回國
被分配到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與鄧稼先、周光召、于敏等人
一起參與氫彈研制
氫彈研制需要大量復雜的數(shù)據(jù)計算
當時,中國的相關設備相當匱乏
杜祥琬和同事們
憑借人手一把的計算尺
在經(jīng)歷無數(shù)次失敗后
終于摸清了氫彈原理的基本思路
并驗證了相關模型的正確性
1967年,我國首顆氫彈爆炸成功
那段艱苦但充實的歲月
也成為杜老一生的珍藏
至今,他的書房里還保留著一把
當時用過的計算尺
珍藏在他記憶中的
還有當年的戰(zhàn)友
“鄧稼先接到任務出發(fā)前
對妻子說
‘這事很重要了
就是為它死了都值得’
當時大家的想法就是為國獻身”
為專心搞科研
他兩次拒絕領導提拔
為了國家安全
完成使命不久后
杜老從氫彈理論轉行研究激光
在上世紀80年代
我國對激光這個全新的領域了解不多
國外對激光的應用研究也屢屢失敗
但杜祥琬和同事們找準薄弱環(huán)節(jié)
一步步攻堅克難
因成績突出
領導曾兩次想提拔杜祥琬
擔任領導職務
但為了把更多精力用于科研
他兩次拒絕了提拔
1991年,杜祥琬擔任國家“863計劃”
激光專家組首席科學家
數(shù)十年后,激光制造
已成為科技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還進入醫(yī)療等民生領域為老百姓造福
父親的家國情懷
一直影響著他
杜祥琬的父親杜孟模
早在1926年初就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曾先后擔任北京大學黨支部書記
中共北平市東城區(qū)委負責人
組織了一系列革命活動
可直到去世,他也不曾向兒子
講過曾為黨做過的貢獻
后來杜祥琬還是從一本書中
才知道父親這些往事
父親生前一直支持
杜祥琬投身科研、報效祖國
“當時他知道我學的是核物理
知道這個方向中國很需要”
杜祥琬說,父親的家國情懷
一直深深影響著自己
“上一代到我們這一代的使命不一樣
但是要擔當使命
要為了國、為了家”
致敬家國情懷!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