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總指揮陳和生,是我國的粒子物理學家,75歲的他依然工作在科研一線。在近十年的時間里,他作為總指揮建成了我國目前單項最大的一個科學裝置——散裂中子源,這個平臺可以幫助我們國家的科學家們來解決科學技術領域一些重大的瓶頸問題。
現(xiàn)在有來自國內(nèi)外的100多個科研團隊都在散裂中子源開展了前沿研究,而他自己也參與其中。最讓陳和生興奮的就是現(xiàn)在他們所開展的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實驗,雖然這個名字聽上去有些拗口,但是它真的可能為一些癌癥病人的治療帶去光芒。
大國制造需要科學平臺的支撐
過去,我們是用肉眼觀察世界的,而隨著科學的發(fā)展,如今,我們可以通過中子散射觀察到物質(zhì)的微觀結(jié)構,而散裂中子源就是通過質(zhì)子加速器打靶產(chǎn)生散裂中子的裝置,它是我國開展前沿學科和高新技術研究的先進大型實驗平臺,為相關的科學技術在國際上占領一席之地提供了“利器”。
無論是高鐵的車輪,還是飛機的發(fā)動機都有可能出現(xiàn)金屬疲勞,現(xiàn)在,科學家通過散裂中子源來測量金屬疲勞的程度,這與千萬人的生命安全息息相關。
王寧:散裂中子源是一個平臺,如果高鐵安全部門說我們想檢測一下,是都要拿到您這平臺上去檢測嗎?
陳和生:有多種檢測方式,但是現(xiàn)在最科學的,最關鍵的檢測方式,還是要到散裂中子源的平臺上來做,實際上不僅是車輪,轉(zhuǎn)向架、車軸、軸承、輪轂、輪匝,還有輪子和鐵軌的耦合,所以我們說國之重器,散裂中子源,這只是一個例子,其他的例子非常之多。
王寧:我們光說大國制造,但這個前提是咱所謂的科學技術的支撐。
陳和生:科學平臺的支撐,能夠為它提供最先進的測試手段,這樣你才能夠真正有大國制造。
引導年輕人,讓他看到發(fā)展的機遇和對國家的貢獻
經(jīng)過六年半的建設,2018年散裂中子源通過了國家驗收,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幫助科學家們完成課題超過了600項。從立項到最終完成,陳院士投入了整整十八年的時間。采訪的過程當中,談及過去奮斗的艱難,他一直都輕描淡寫,他說他更關注年輕人的成長。
陳和生:最近我們把它的功率比設計指標提高了25%,今年秋天會提高50%,這個完全是我們技術上不斷改進,也表明這些年輕人成長得很快,能夠勝任自己的工作。
王寧:最重要的是愛上這個事業(yè)。
陳和生:因為我本來有一個小故事就是,2017年的8月27號,我們成功地實現(xiàn)了打靶。那天晚上一些年輕人很高興,在外面的餐館里頭吃飯,結(jié)果隔壁的一個人他說,你們是散裂中子源的,你們今天打靶成功了,我把你今天吃飯的單買了,這是一件小事,但是感覺到社會對這樣一支團隊的尊重。
王寧:但我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陳院士您剛才在說吃飯的時候,您突然之間好像眼圈有點紅了。
陳和生:我從2006年跟東莞打交道,我覺得他們對我們非常支持,非常尊重,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持,我們是做不好的。趕上了發(fā)展的機遇,所以應該說是很難得的。我不是靠拍桌子罵人或者是訓人來達到,我覺得就是一個對年輕人的引導,對他的價值觀,讓他看到自己發(fā)展的機遇,讓他看到對國家發(fā)展的貢獻。
“實現(xiàn)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我們這幾代人的歷史使命”
陳院士在外奔波多年,即使到現(xiàn)在,如果不是疫情的話,他有一半的時間仍然在東莞工作。每次出差到其它地方,他都會買回來當?shù)氐募o念品送給自己的老伴,如今,這些帶著陳院士歉意和心意的物件已經(jīng)布滿了家里的各個地方。
除此之外,陳院士的家里還有一張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寄來的賀卡。當年,在李政道的推動下,中美高能物理領域開始了密切的合作,他和李政道也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情,每一年李政道先生都會給他寄一張手繪的新年賀卡。在陳和生院士看來,這些賀卡不只代表著他們的友誼,也讓他時時想起從前輩身上所學到的治學精神。
陳和生:我做高能所的所長以后跟李政道先生接觸也非常多,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他講的那些話,應該說對我們是非常大的一個激勵。
王寧:您跟丁肇中先生也有一個合作。
陳和生:他是我的導師。同樣,我跟楊振寧先生關系也很密切,跟他也有很多交往,一直都保持很密切的聯(lián)系。就是因為工作的關系跟三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有很密切的關系。
王寧:您覺得被他們影響最深的,在您身體上的烙印是什么?
陳和生:他們嚴謹?shù)目茖W作風,奉獻科學的精神,我覺得這個是影響非常大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關鍵之一是要做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實現(xiàn)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是我們這幾代人一個歷史的使命。
1984年,拿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后不久的陳和生,因為國家的需要回到祖國,成為我國第一個博士后。聽從熱愛和使命的召喚,是他當時唯一的選擇。“我回國的目的,就是說中國的科學技術,歸根結(jié)底是要靠中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奮斗才能實現(xiàn)的”,陳院士始終秉持著“熱愛祖國、為國家的事業(yè)去奮斗”的信念。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