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關外,這群人為懷仁陶瓷產業(yè)開啟新的未來

2023-06-16 10:08:56來源:新華每日電訊作者:梁曉飛 張磊
原標題:雁門關外,千年窯火“新”火燎原

一行滿載陶瓷、茶葉、絲綢的商隊,伴隨著“叮叮當當”的駝鈴聲,行駛在蜿蜒的草原商道上,他們從雁門關外一路向北,越過長城,穿越蒙古高原,走向亞歐大陸深處……站在懷仁吳家窯古瓷窯遺址前,拾起散落在地的瓷片,仿佛又聽到悠悠千載的草原絲路之音。

地處雁門關外的山西省懷仁市,是唐晉王李克用與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懷想仁人”之地。這里是新石器時期人類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境內的鵝毛口古石器遺址是我國古代史前時期三大石器制造場之一。這里陶土資源儲量豐富,生產陶瓷的歷史始于春秋、興于遼金、盛于明清,民間窯火千年不斷。中國陶瓷博物館陳列的宋代“兔毫釉碗”、元代“楓葉瓶”都是懷仁出土陶瓷文物的代表。建于明洪武年間的大同九龍壁由懷仁吳家窯趙氏作坊燒制,是全國最大的九龍壁。

窯火灼灼,輝映古今。如今,懷仁已成為全國重要的日用陶瓷生產基地,被譽為“中國北方日用瓷都”,有53家陶瓷企業(yè)123條生產線,每秒鐘能生產近100件日用瓷器。去年,山西省將“懷仁陶瓷”列入首批省級十大特色專業(yè)鎮(zhèn)。隨著一系列支持性政策落地見效,傳承千年的窯火正煥發(fā)出更加蓬勃的生機。

陶埴一技 獨擅北方

“陶器的發(fā)明,是文明發(fā)展的重要標志。下峪古陶遺址的發(fā)現掀開了懷仁陶瓷歷史的第一頁。”懷仁市文物管理所原所長安孝文說,2005年8月,懷仁縣文物管理所進行文物考古調查時首次發(fā)現,下峪古陶遺址中有燒造痕跡,留存有大量陶器殘片,且文化堆積層明顯。這把懷仁陶瓷的歷史推進到了距今7000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時期。

成書于明代的《大明一統志》記載,“錦屏山在懷仁縣西南二十五里,山舊有瓷窯。”懷仁市陶瓷行業(yè)協會編撰的《懷仁陶瓷史》指出,懷仁燒制瓷器有文字記載及實物遺存是從遼金時代開始的,發(fā)現的窯址有張瓦溝、小峪、吳家窯三處,史料中統稱“懷仁窯”。燒制的器物有罐、碗、盤等生活用品,還有雞腿壺和兒童玩具等小物件。

遼金時期,包含懷仁地區(qū)的大同府成為三代五京之一的西京。這里扼晉冀蒙之咽喉要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隨著南北方商貿和文化的頻繁交往,飲茶和飲酒成為西京地區(qū)的社會風尚,這也擴大了對飲用器具的需求,瓷器貿易空前繁榮,地方瓷窯發(fā)展迅猛,其中包括懷仁窯的油滴盞。

作為懷仁陶瓷的代表,油滴盞為當地陶瓷工藝美學開辟了新的境界,也是懷仁先民對中華文明的重要貢獻。在國際著名的蘇富比藏品拍賣會上,一件宋代黑釉油滴盞曾拍出30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由此可窺見懷仁陶瓷達到的藝術高度。

懷仁市展覽館展示著一只800年前懷仁窯燒制的黑釉油滴盞,整器黑釉光澤瑩潤,內外壁布有金黃色油滴,呈細密的星點紋,斑紋大小均勻,圓潤飽滿,猶若黑夜中的點點繁星。

元朝建立后,草原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地處雁北地區(qū)的懷仁,北鄰大同重鎮(zhèn),南倚雁門關塞,見證了多民族文化的產生、發(fā)展、碰撞、融合和升華。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元代集寧路古城遺址發(fā)掘出土了大量的窯藏瓷器。

明清時期,晉商崛起,他們在半個中國范圍內販來茶葉、絲綢、瓷器等,再北上銷往恰克圖,懷仁一帶邊貿商品交流盛況空前。“萬里茶路”成為草原絲綢之路衰落后,另一條中國陸上連接歐洲的重要商路。此時的懷仁陶瓷也進入鼎盛時期,吳家窯村山上遍布著大大小小的古瓷窯遺址。當地村民李彪說,他小時候周邊曾有40多口窯,大多建于明清時期。

清《懷仁縣新志》記載有“陶埴一技,獨擅北方”。“當時,懷仁盛產日用瓷器,‘瓦盆’也一度成為懷仁人的代名詞。”安孝文說。

明清時期的陶藝大多體現在建筑上,尤以寺廟建筑為甚,民居建筑多用在影壁、脊花。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的大同九龍壁,是中國現存規(guī)模最大、建筑年代最早、最富藝術魅力的單面五彩琉璃照壁。它比北京故宮和北海公園的九龍壁都大,且早300多年。據《中國陶瓷百年史》記載,大同九龍壁由懷仁吳家窯趙氏作坊燒制。

時代的命運影響著陶瓷的興衰。清末及民國年間,懷仁陶瓷有所式微。一唱雄雞天下白。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禮炮聲中,懷仁陶瓷復興的序曲開始奏響。

1949年,吳家窯陶瓷廠成立,它是懷仁第一家地方國營公有制企業(yè),也是遼金時期“懷仁窯”三大瓷窯延續(xù)傳承之唯一;1957年,雁北瓷廠成立;1974年,懷仁縣陶瓷廠和城關鎮(zhèn)街道陶瓷廠成立;1975年,懷仁陶瓷研究所成立……

這些陶瓷企業(yè)創(chuàng)造過懷仁陶瓷的高光時刻,它們研制的產品如釉下五彩酒瓶、竹筍色釉瓶、雁翠瓷等工藝品,以及馬賽克、釉面磚等,贏得眾多榮譽,帶動了地方經濟發(fā)展,同時也為懷仁陶瓷的發(fā)展聚集了雄厚的人才和技術儲備。

改革開放以來,民營陶瓷企業(yè)如雨后春筍,迅猛發(fā)展,拉開了懷仁陶瓷蓬勃發(fā)展的序幕。

革新“破局” 創(chuàng)一代新瓷

目前,懷仁53家陶瓷企業(yè)從業(yè)人員有5萬多人,人力成本占35%。過去20多年,懷仁陶瓷靠著較低的人力成本才能在競爭中保有一席之地。隨著工資上漲,加上南方陶瓷產區(qū)加快實現智能化生產,曾經的人力優(yōu)勢逐漸成了負擔,也成為當地產業(yè)發(fā)展必須邁過去的一道坎兒。

記者采訪發(fā)現,懷仁陶瓷產業(yè)園區(qū)幾乎每隔十年就會擴大一次,產量飆升的同時,也出現了“全市都做一只碗”的同質化競爭。白瓷碗在懷仁陶瓷產品中堪稱海量,一年能產3.5億只,50多家企業(yè)中超過一半都在生產,但一只碗的利潤卻只有幾分錢。

“生產虧本,不生產就要關門。”山西東盛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廷龍說,傳統生產成品率上不去,效率也上不去,隨著人力成本高漲,企業(yè)很難生存。

沒想到,這個難題被華缶瓷業(yè)有限公司用一條全自動化生產線給破解了。

華缶瓷業(yè)也曾因“老”而困,5年前從廣東買來現成的自動化生產線,但由于不成鏈條,很多環(huán)節(jié)還需要大量人工。華缶瓷業(yè)下決心自己動手研發(fā)最核心的生產線。最困難時,政府部門及時出手:山西省工信廳拿出110萬元技改資金,幫助他們與智能裝備企業(yè)聯合攻關;國土部門想辦法提供生產線用地;商務部門帶著他們到景德鎮(zhèn)、潮州參觀學習。

不到半年時間,華缶瓷業(yè)就拿出了第一臺樣機。東盛陶瓷也成為第一批上馬新機器的企業(yè),采購了這套國內集成度最高的全自動化日用瓷生產線,效率大大提升。“一個做碗的企業(yè)成功跨界做了機械行業(yè),令廣東、江西的同行覺得不可思議。”華缶瓷業(yè)董事長曾永謙說。

去年以來,在省級專業(yè)鎮(zhèn)政策支持下,懷仁陶瓷企業(yè)加快對老舊生產線的革新,用自動化、智能化牽引高質量發(fā)展。“省里拿出5000萬元支持懷仁陶瓷產業(yè),我們將在制造智能化、產品差異化、品牌國際化上下功夫,力爭到2025年全產業(yè)鏈營收規(guī)模達到百億級。”懷仁市委書記丁裕說。

十年前,尊屹陶瓷研發(fā)有限公司是當地同行眼中的另類。大家都在做普通白瓷的時候,他們就開始做色釉瓷和異型瓷,利潤成倍往上翻。“想有出路就要差異化競爭,所以我們在個性化、年輕化、藝術化上下功夫。”公司總經理彭建春說。

差異化也帶來新問題:如果產量少,專開一條生產線就很不劃算。“餐具等日用陶瓷都按套售賣,碗、盤、勺等品類不是平均配置,比如每家備10個碗,但只需要1個魚盤。如果大工廠都做這個魚盤,就可能虧本。”彭建春說,為了滿足小批量定制需求,他們以往都是找南方工廠代工,去年遇到一個緊急的外貿訂單,臨時找到當地一家剛成立的小微企業(yè)——懷仁市骨瓷研究中心這個專門給大廠做配套的企業(yè)。結果,沒想到既省了運費,還省下時間,雙方就此開始緊密合作。

憑借著靈活的優(yōu)勢,懷仁市骨瓷研究中心專門為周邊企業(yè)開發(fā)配套產品,成立不到兩年,就把業(yè)務做到了國外。

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這些配套小企業(yè)拉長了懷仁陶瓷的產業(yè)鏈。就這樣,懷仁陶瓷形成了大企業(yè)強市場、小企業(yè)做配套、個體戶搞服務的產業(yè)新生態(tài),逐漸找到了破解同質化低價競爭難題的鑰匙。

懷仁市錦泰陶瓷有限公司是一家去年才投產的骨瓷生產企業(yè),公司生產的國潮系列產品大受市場追捧。在公司產品展區(qū)內,一件件骨瓷碗溫潤凈白、纖薄透亮。“生產標準高于國標,才能提升客戶的認可度。”公司董事長王希畢介紹說,一般的骨瓷生產都是四濾,要想做到溫潤如玉就要過濾得更干凈。為此,他們提出了“七濾五篩”的企業(yè)標準。

用質量擦亮品牌后,今年一季度,這家年輕的企業(yè)就接到160萬件訂單,產值達500萬元。

千年窯火 薪火相傳

滾壓成形,印花施釉,燒窯包裝……在位于懷仁市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的懷仁市億家親陶瓷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蜿蜒的流水線上工人寥寥,智能生產線上的機械手忙得熱火朝天。

億家親陶瓷公司是一家五六年前成立的年輕企業(yè),現有日用瓷生產線3條,年產日用瓷1億多件,彩瓷生產線年烤花量3000萬件,產品囊括日用瓷、酒店瓷、異形瓷,有200多個品種,各類專利版權12項。

“質量是企業(yè)的生命,創(chuàng)新是企業(yè)的未來。”億家親陶瓷公司負責人陳臘平說,傳統產業(yè)不是低端制造產業(yè),技改是產業(yè)集群發(fā)展的關鍵。他們組建了企業(yè)技術中心,健全配料實驗室和化驗室等基礎實驗室,還設立了設計部、技術部、生產部、質檢部,加大了對技術、管理人員的培養(yǎng)和管理。公司逐步引進先進的陶瓷印花機等20臺、全自動生產線20條,全面提高企業(yè)的技術裝備水平和自動化水平,幾乎每個月都有新的產品推向市場。

在智能化提質升檔的同時,傳承百年的老手藝也在薪火相傳。

李增平是家族里第四代制作瓷器的手藝人。多年來,他潛心研究燒制的依舊是懷仁日用瓷的代表——黑釉油滴盞。1000多度的爐火需要隨時增溫降溫,材質、氣溫、濕度以及人的情緒變化都會對作品產生影響,因此每一件黑釉油滴盞都是獨一無二的。“一千多年前的大師就能燒得油滴飽滿、光澤柔和,我想挑戰(zhàn)做得更好。”李增平說。

和父親李增平一起堅守老手藝的同時,大學畢業(yè)的兒子李瑞峰則更注重傳統技藝與現代審美的融合。今年,他開發(fā)了一款綠色的山花釉,清新雅致。一開始,父輩人覺得市場不會接受,沒想到這個產品很快就賣斷貨了。“亞洲市場注重手工的質樸感,歐美市場看中東方元素。”把懷仁的老手藝推向國際國內兩個大市場,現在是李增平父子倆共同的夢想。

不斷注入的新元素,為懷仁陶瓷產業(yè)開啟新的未來。

坐落于懷仁市的朔州陶瓷職業(yè)技術學院是2020年成立的一所全日制公辦高職院校,也是國內少有的幾家以陶瓷命名的院校之一。圍繞陶瓷產業(yè)鏈條,學院設置了6個系18個專業(yè),辦學規(guī)模達5000人。“學院更注重實訓,擁有現代化窯爐、實操工作室、大師工作室以及國家級眾創(chuàng)空間,可以為師生提供優(yōu)質的教學、實訓和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服務。”學院陶瓷設計與工藝專任教師白月說。

銷量要好看,除了質量撐腰,還要把好東西吆喝出去。懷仁市也在大力提升懷仁陶瓷公用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當地政府籌建了懷仁陶瓷地域品牌推廣基金,組織企業(yè)走南闖北,參加國內外的產品推介會,支持企業(yè)申報各級政府質量獎,企業(yè)品牌和公共品牌共同發(fā)力。

去年,懷仁市積極打造陶瓷e鎮(zhèn),設置了22個直播間、100平方米的電商產業(yè)孵化中心和1個陶瓷產業(yè)電商研發(fā)中心、1個陶瓷產業(yè)供應鏈服務平臺,同時開展專題技能培訓,累計培訓直播電商帶頭人1197人,為產業(yè)發(fā)展夯實人才基礎。

“懷仁陶瓷公共品牌是主播們帶貨的流量密碼。”懷仁陶瓷e鎮(zhèn)負責人王建東說,目前這里有14名主播,每天直播20多場,去年銷售額近2億元,今年第一季度銷售額已達7000萬元。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懷仁產好瓷,產高質量的瓷。

責任編輯:李佩藺
列表
文章排行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