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快樂挖土,一個考古學家決定去當美食博主

2023-11-14 15:41:38來源:南方都市報作者:徐冰倩

當一個考古學家成為“吃貨”,會發(fā)生什么?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張良仁給出了示范。

路邊蒼蠅館里的一頓小籠湯包,能被他咀嚼出上下七千年的歷史:從陶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廚具“甑”,到河南東漢墓廚房壁畫上的古早“蒸籠”,再到宋朝的山洞梅花包子……

一碗小餛飩,能被他解讀出宇宙的氣象:“《燕京歲時記》云: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

今天吃火鍋?那更是時候展現真正的技術了——“看到什么就說它的歷史”,教授沒有在怕的。油條背后原來有個“炸秦檜”的傳說,豆腐在陸游的詩中被稱為“犁祁”;《本草綱目》不僅帶紅了劉畊宏,還記載了腐竹的制作方法;方便面不是日本人的專利,而是我國清代書法家伊秉授在母親的壽宴上不小心把面倒進了油鍋,陰差陽錯“發(fā)明”的……

美食的誘惑懸掛在味蕾上,而這些歷史深處的知識和趣聞,在張良仁的娓娓講述中,留在了觀眾的記憶中。

憑借這“獨門絕技”,入駐抖音短短兩個多月,張良仁就收獲了3.8萬粉絲、30萬個贊,被稱為“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孤獨的美食家》”,實現了他在第一期視頻中表達的愿望:“打破次元壁,摘下考古學高冷神秘的面具,讓大家看到這個學科可愛、溫暖的內在。”

而人們不知道的是,這個考古學家決定去當美食博主,竟是為了能快樂“挖土”。

一個只愛美食的考古學家

從北大本科、社科院研究生念到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當了好多年研究員,后來又成為南大教授,張良仁的一生都獻給了考古學:“下得了田野,寫得了文章”,既做中國考古,也做世界考古。用他自己的話說:“訪問和發(fā)掘過的國家,加起來能繞地球一圈。”

走到哪吃到哪,也是張良仁的習慣,伊朗的燉羊肉、藏紅花米飯,俄羅斯的大串烤肉,西伯利亞的烤魚……都讓他印象深刻。

不過,張良仁坦言,自己遠算不上一個合格的“吃貨”:他享受美食,卻還沒到為美食四處搜尋的地步。真正引導他走上美食博主道路的,還是對考古學的熱愛。

去年,張良仁無意間翻到一本上世紀70年代的專著《中國文化中的飲食》。該書主編張光直是中國著名考古學家、人類學家,也是張良仁的導師的導師。全書對中國的飲食文化做了全景式的展示和解讀,從先秦到漢唐元明清,農業(yè)社會的特點是怎么影響這片土地上的食物演化,儒家的道德觀念和社會組織方式是如何決定中國人的烹飪和就餐習慣的……

張良仁一口氣讀完400多頁,仿佛看到了一扇新的大門:干了一輩子考古,吃了一輩子飯,卻從未意識到這兩者之間有這么緊密的聯(lián)系。

從那之后,吃飯不再是單純的吃飯,他總是邊吃邊忍不住思考:為什么中國的餐桌上必須是有菜有飯的“二元飲食”,西方人卻習慣“一盤端”?是什么使中國人形成了合餐制,而西方人形成了分餐制?小麥、番茄是什么時候引入中國的,爆炒這種烹飪手法又是怎么誕生的?

事實上,飲食考古并不是一個全新的研究課題,只是因為食物易腐壞,無法在漫長的歷史中保存下來,發(fā)掘難度太大,才導致全球考古界做相關研究的人都很少,國內更是寥寥無幾。但張良仁決定,他要迎難而上。

說干就干,今年張良仁招了兩名學生專做飲食考古,希望能發(fā)掘出更多的飲食文物,填補考古學研究的空缺。張良仁始終有一個學術理想:讓世界聽到中國考古界的聲音。“第一要把中國考古的東西拿到國外去發(fā)表,第二要多參與國際考古,為世界考古學做貢獻。”

為此,他曾以一己之力發(fā)起中俄、中伊合作的考古項目。伊朗團隊采用歐洲的發(fā)掘方法,像挖深井一樣徑直向下挖掘,張良仁覺得這樣面積太小、效率太低,說服了對方采用中國的溝渠式挖掘法,成果斐然,不僅在國際期刊上發(fā)表了論文、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還受到了伊朗國會議員的拜訪。

而如何讓冰冷的知識具有更多煙火氣?讓更多的人體會到考古歷史的價值,是張良仁和周圍朋友們經常討論的事。今年7月,在幾位朋友的幫助下,張良仁開設了自己抖音號,開始做美食探店。張良仁負責出鏡,朋友們負責拍攝和制作。

他毫不諱言,之所以產生做短視頻的念頭,一方面是向大眾傳播知識,另一個初衷則是想“擴大知名度”,讓更多人知道考古的價值,用更多的方式支持考古研究。

給想學考古的年輕人潑一盆涼水

張良仁的視頻既充滿了生活的煙火氣,同時又有歷史的悠久感。他夾起一口鴨血粉絲湯,然后說道,這粉絲湯竟然只有幾十年的歷史,但從江蘇句容土墩墓里出土的一罐鴨蛋,可以看出,江蘇吃水禽的傳統(tǒng),從兩千五百年前就開始了。

考古仿肉素食的來歷,也頗具趣味。漢朝梁武帝曾下一道“行政命令”,要求僧人斷酒肉。既要吃素,又要解饞,才導致后世人們發(fā)動腦筋,研發(fā)出了可亂真的仿肉素食。

盡管在視頻中的形象幽默親切,但張良仁擺手自嘲,自己就是個“老學究”,整日埋首故紙堆,兩耳不聞窗外事。學術研究、挖土、講課,他很在行;審核視頻腳本、嵌入歷史知識,也算是專業(yè)技能的延伸。

唯獨出鏡是個大難題:“我是個不善言辭的人,普通話都說不標準。”在最早的幾期視頻里,他的眼神習慣性地回避鏡頭,望向別處。

可又有什么能難倒一個真正的“老學究”?他開始拿出治學的精神做短視頻,專門請了一位播音員來給自己做培訓,糾正發(fā)音、改善語調和語言節(jié)奏、練習面對鏡頭。如今,盡管還有些青澀和局促,他已經能直視鏡頭,清晰地道出美食背后的歷史,甚至能做一些搞怪的表情和動作,與想象中的觀眾們互動。

“老學究”與各種時下流行語的反差萌,歷史知識干貨與美食誘惑的新鮮結合,以及兩天一更的高頻產出,讓張良仁在短短兩個多月內就成了考古界的“頂流”。

但與增長的流量數字相比,更使他高興的是很多普通大眾會留言或私信問一些考古和歷史相關的問題,“更多人對我們考古學感興趣了。”

還有很多青年學子留言:能不能考教授的研究生?對這一類粉絲,張良仁的態(tài)度會更謹慎。一方面,他欣慰于更多的年輕人想要加入考古行業(yè);另一方面,他也不得不提醒他們,做研究和趣味科普可不是一回事。

張良仁早就注意到,近年來,隨著《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等影視節(jié)目的播出,考古學漸漸進入了大眾視野,他自己的很多學生就是受這些節(jié)目的影響,決定報考考古專業(yè)的。而他給這些年輕學生上的第一節(jié)課就是潑涼水:“打破他們對考古的浪漫想象——電視節(jié)目呈現的是這個學科最有趣和最有成就的一面,但在有趣和成就的背后,是極其漫長和辛苦的工作,如果耐不住寂寞,不要進入這個行業(yè)。”

事實上,張良仁自己都花了好多年才愛上考古。

當初考大學時,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兒,稀里糊涂報考了考古系。本科和研究生階段,張良仁都在上課、讀資料、寫論文中度過,艱澀而枯燥,一如大眾對考古學的刻板印象。直到讀博開始接觸到大量世界各地的史料,參與全世界各地的田野調查和發(fā)掘,才感受到這門學科的樂趣。

而最讓他享受的部分,是考古學最讓人聞之生畏的“挖土”環(huán)節(jié):風餐露宿,日曬雨淋,頂著學者的頭銜,干著繁重的體力活兒。

“在人跡罕至的地方探險,曬曬太陽,看看風景,呼吸新鮮空氣,我喜歡這樣的生活。”而且,相比坐在圖書館里研究前人的成果,考古學總能用新鮮挖掘出的、沾著真正的歷史塵埃的一手資料給他驚喜,啟發(fā)他去發(fā)現新的問題,“我特別興奮,一點都不枯燥。”

所以,在用一盆涼水把年輕人的浪漫想象澆滅之后,他會用這門學科真實的內在去把他們“暖”回來——畢竟,他給這個大一新生入門課程起的名字就叫做《魅力考古學》。

好奇心才是答案

歷史系所在的仙林校區(qū)離南京市區(qū)有二三十公里,在這兒工作了近十年,張良仁的生活軌跡都沒超過校園周邊五公里,吃飯也是學校食堂為主,朋友來了出去小搓一頓為輔。

可自從當上美食博主,天天“進城吃好吃的”,甚至成為了南京考古學界的美食風向標,同事們見了他都要問一句:最近去了哪家餐館?他覺得,以前怎么會身在美食之都金陵而忽略這么多美食?這樣的探店生活好像也不錯。

原本只是作為“曲線救國”手段的這份事業(yè),現在每周占據的時間比教學還要長一點。他已經開始做長期計劃:探完南京美食,還要探全國美食,之后是世界美食;不僅要做美食,還要介紹其他考古相關知識,比如現在已經發(fā)布的兩期“古人美白三計”和“近視400度的古代穿越指南”。

一開始讓他感到不自在的視頻拍攝環(huán)節(jié),也漸漸自如起來。他才知道,電視里那些美食節(jié)目全是“演”的,“一盤肉換著角度拍20分鐘,吃到嘴里的時候都涼了,還得演出好好吃的樣子。那《西游記》里孫悟空吃的蟠桃可能也不是真的蟠桃,《水滸傳》里武松打虎之前喝的那碗酒也不能是真的酒吧?演員為了保持清醒,肯定喝的是水。”他一本正經地分析,仿佛發(fā)現了什么了不得的真相,逗得對面的年輕人直憋笑。

原本是想向大眾“安利”考古學,沒想到在這個過程中,大眾的日常生活不知不覺走進了他的故紙堆,讓這個老學究沾上了煙火氣,在58歲的年紀成了一個“斜杠教授”。

現在,他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了:考古學與日常生活的連接是什么?張良仁的答案是:好奇心。無論是考古、美食還是當短視頻博主,都是好奇心推著他一直往前走,這經驗也可以推廣到其他人類。

“人都有好奇心,都想知道自己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所以大家都喜歡去博物館,喜歡看遺址、看文物。而考古學提供了一種可以直接用眼睛看的、實體化的歷史,比文字呈現的歷史更直觀。它既是打開歷史真相的一把鑰匙,也是探索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個入口。”

如今,張良仁會跟他的學生說,學術問題要與老百姓關心的事情有關系。因為世界有很多的樂趣,只要你肯“挖掘”,就能獲得。

責任編輯:高瑋怡
列表
文章排行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