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58歲才拿出一篇
像樣的論文
多年前,一名北大數學系1978級學生問北大原校長丁石孫:“為什么我們這級還沒有出人才?”丁石孫說:“時機還不夠。”
今天,時機來了。一名北大數學系78級校友對困擾世界數學界160多年的一個難題展開攻堅。
11月5日上午、8日上午,數學家張益唐分別在山東大學、北京大學組織的線上會議做學術報告,分享了他關于朗道-西格爾零點問題的研究成果。相關論文日前也已公開發(fā)表,長達111頁。
朗道-西格爾零點問題與黎曼猜想有關。
1900年,第二屆數學家大會上,著名數學家希爾伯特提出了23個數學難題。100年后的2000年,為向曾經的世紀難題致敬,美國克雷研究所又提出了7大數學難題,并聲稱,誰能解決其中之一就可獲得100萬美元。
7大難題中唯一與當年的23個難題重合的就是黎曼猜想。百余年來,數學界已基于黎曼猜想衍生出上千種理論、命題。
簡單說,如果存在朗道-西格爾零點,那么黎曼猜想就是錯的,其結果將是空難性的;如果朗道-西格爾零點不存在,則不會和黎曼猜想發(fā)生沖突。無論是哪種結果,都是數學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
而張益唐的研究令世界數學界為之一振。
一位美國數學家曾說,如果張益唐能解決朗道-西格爾零點問題,那么加上他的上一份成就,在某種意義上,就像是同一個人被閃電劈中兩次。
一鳴驚世界
2012年7月3日,連續(xù)幾年沒有研究成果的張益唐決定放松一下,到美國科羅拉多州一個音樂家朋友家里聽音樂。他家的院子種了幾棵大樹,經常有梅花鹿跑到樹下乘涼,張益唐又想去看看鹿。
結果在院子里轉了好久,鹿遲遲沒出現。“我就站在原地思考這個問題,突然間,我意識到,自己已經把這個問題做出來了。”張益唐說。
他研究的這個問題是素數間的間隔。
素數也叫質數,英文為prime,指那些只能被1和其自身整除的數,比如2、3、5、7、11、19等。在這些素數中,又有一些孿生素數,即差為2的素數對(p和p+2同為素數),比如(3,5)、(5,7)、(11,13)、(17,19)等。
隨著數字變大,人們可以觀察到的孿生素數越來越少。
一個自然而古老的猜測斷言,存在無窮多對孿生素數。這就是孿生素數猜想。
張益唐想證明它,但只證明了孿生素數猜想的一種弱化形式:存在無窮多對相鄰素數,其間隔不超過7000萬。這已經足夠震驚世界了。
·張益唐論文中的公式。
2013年4月,他向《數學年刊》雜志提交了題為“素數間的有限間隔”的論文。這本刊物是業(yè)內頂級期刊,不少人一輩子只要能在上面發(fā)表幾篇文章,就可以奠定崇高的學術地位。當然,難度也很大。
比如2011年在《數學年刊》所發(fā)表的文章,從投稿到接受的平均時間為24個月。2013年第一期第一篇文章用了4年半,第二期第一篇用了2年半,第三期第一篇更是用了5年半。
張益唐的論文,2013年4月17日交稿,5月21日被接受,僅用了一個月!其用時之短創(chuàng)造了紀錄。
《數學年刊》審稿人高度評價說:“這項研究是第一流的,作者成功證明了一個關于素數分布的里程碑式的定理。”
美國加州圣荷西大學的一位數學家說:“證明非常好,沒有明顯錯誤。”并認為,盡管張益唐的方法不可以把素數間的距離一直縮小到2,但發(fā)現一個有限大的間隔距離已經是巨大突破了,“我還以為我有生之年看不到這個結果呢”。
·張益唐在美國和學生討論問題。
到底怎么就“巨大突破”了呢?
張益唐起到的作用就是把大海撈針縮小到在水塘里撈針,甚至進一步把范圍縮小到在游泳池里撈針。
研究成果一經公布,全世界的數學家開始利用他采用的方法爭相尋找更小的素數間隔。很快,7000萬就被數學家縮小到6萬多,后來又進一步縮小。
這是張益唐第一次震驚世界。在此之前,他就像《天龍八部》里蕭遠山、慕容博比武前,藏經閣里的掃地僧一樣,沒有人知道他是誰。
賽百味的打工仔
很多人會問:素數不就是個數嗎?有什么好研究的?
對此,山東大學副校長、威海校區(qū)校長劉建亞解釋道:“素數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任何大于1的整數都可以分解為素數的乘積,而且這個乘積具有唯一性。這個結論被稱為算術基本定理。因此,素數表之于數學,正如化學元素周期表之于化學。”
張益唐一直以來從事的就是這樣的基礎研究,板凳甘坐十年冷。
他1955年生于上海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祖籍浙江平湖,從小就愛看《十萬個為什么》,尤其是數學部分。
在《人民文學》雜志1978年第1期,作家徐遲發(fā)表了一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講述了數學家陳景潤刻苦鉆研,終于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的故事。
《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隨即轉載,一時間陳景潤和哥德巴赫猜想變得家喻戶曉,陳景潤激勵了一代人,包括張益唐。
·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影響了一代人。
就是在那一年,張益唐考上了北京大學數學系,成為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本科生。4年之后,他繼續(xù)在北大讀碩士,師從數學家潘承彪,研究數論。
潘承彪與哥哥潘承洞是知名的兄弟數學家,都是從北大畢業(yè),哥哥后來當上了山東大學校長,弟弟留在北大任教。劉建亞便是潘承洞的弟子。
上世紀80年代,時任北大數學系主任丁石孫曾去哈佛大學做研究,當時德國數學家伐爾廷斯解決了著名的莫德爾猜想,解法用到的是代數幾何。
“丁教授對此感觸非常深,覺得中國大陸數學家沒有一個人能看懂這個證明,我們落后太多。”張益唐回憶道,丁石孫希望張益唐能轉向代數幾何的研究。
·北大數學系1982級研究生畢業(yè)留念,二排左二為張益唐。
導師潘承彪也說,代數幾何有一些很深刻的工具回頭還可以用到數論上。張益唐便于1985年碩士畢業(yè)后,前往美國普渡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學習代數幾何,師從華裔數學家莫宗堅。
在博士畢業(yè)前,他聲稱解決了另一個著名猜想——雅可比猜想問題。不幸的是,他的證明中引用了導師的一個成果,這個成果后來被證明是錯的,他的心血也就付諸東流了。
事實上,張益唐對代數幾何的興趣遠不及心心念念的數論。由于學術上與導師存在分歧,加上兩人人際關系處理得不好,張益唐的博士竟讀了6年,直到1991年才取得代數幾何博士學位。
畢業(yè)后,導師也沒有給張益唐寫推薦信,他過起了打零工的生活,比如在賽百味快餐店打工,或者幫朋友做些會計工作,生活落魄潦倒,但不忘做數論研究。
1999年,一位校友幫他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找到一份臨時講師的工作,他才總算回到科研領域。這時,他的好多同學都已是教授。
一年又一年過去了,他沒有任何重要成果發(fā)表,但仍然不肯走出數論的圈子。
他不愿跟數學圈以外的人聯系,包括他的親人。2000年,他的妹妹曾在網上發(fā)尋人啟事找哥哥。
·張益唐年輕時的全家福。
張益唐的一名老同學在美國工作,見到啟事后給他妹妹回了封電郵:你哥哥健康地活著,在鉆研數學呢。
直到2012年那次在朋友家看鹿,他終于爆發(fā)?;丶液螅昧藥讉€月時間把所有細節(jié)補充完整,寫就了發(fā)表在《數學年刊》上的那篇名作。
那時,他已58歲。人們都用“大器晚成”來形容他。
后來,他被聘為美國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數學系終身教授、山東大學潘承洞數學研究所所長。
“零點!零點!”
張益唐是一個為做“大學問”可以不修邊幅的人。2013年火了之后,妻子孫雅玲告訴他,既然出了名,記得把頭發(fā)梳好。
孫雅玲原是紐約一家中餐館的服務員,2000年,張益唐和朋友在這里吃飯時認識了她。從那時起,張益唐常常從新罕布什爾大學倒好幾趟便宜巴士,去紐約看望她。
他欣賞她的“心地善良、好強自立”。2003年,兩人結婚。可直到現在,妻子都覺得他有點“神經”。每天早上7點多天剛蒙蒙亮,他就拄著拐杖、背著書包去學校了,晚上7點才自己走回家。研究做不出來,他就一直嘟囔:“零點!零點!”
·張益唐和妻子。
“連我都知道零點了。我就想了個辦法,每天晚上把菜準備好,讓他回來炒菜,把注意力分散一點。”孫雅玲說。
疫情有所緩解時,妻子拉著他去維也納聽音樂會。一到維也納,他就去找奧地利數學家哥德爾的墓碑。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他還是要去看馮·諾伊曼的墓,開始沒找到,后來通過朋友找到了,高興得不得了。
“疫情期間,學校開展線上授課。家里有電腦,他非要去學校,我就開車送他到學校。上完課,他再自己拄著拐杖走回來。我問他為什么要堅持去學校授課,他說沒有黑板講不了課。”孫雅玲說。
9年蟄伏之后,如今他再次驚世出山。
今年11月8日的線上學術報告,他沒有用PPT,而是在一塊白色寫字板面前給大家講解朗道-西格爾零點問題,引起數學界的圍觀。
·11月8日上午,張益唐在線上直播講解朗道-西格爾零點問題。
該零點到底存不存在?這是一個讓數學界提心吊膽的問題。張益唐是想證明它不存在,這樣人們也就不必擔心此前基于黎曼猜想的大量理論是錯誤的。
就像9年前在孿生素數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樣,這一次他仍然給出了一種弱化的解答。
一位數論學者認為,張益唐的論文雖尚未完整證明朗道-西格爾零點不存在,也就沒有完整解決朗道-西格爾零點猜想,但其“強度”已經足以在極大范圍上排除朗道-西格爾零點。
這種范圍對于解析數論學者來說,足夠將其應用到數論問題中,并得到大量有意義的結論,這使得以前的很多結果從假設性結果變成了確定性結果。
另一位數學家告訴《環(huán)球人物》記者,張益唐的論文很長,且只是預印版,還需要做大量驗證工作,可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朗道-西格爾零點問題,具有基本的重要性。張益唐的這個新成果一旦通過驗證,將改寫解析數論的教科書。”劉建亞告訴《環(huán)球人物》記者。
這一次,會不會再次發(fā)生2013年的奇跡?大家都在期待。
“一個國家數學成熟的標志之一,是這個國家有自己獨立的學術品味與學術判斷??匆粋€數學家是否成熟,這個標志似乎同樣適用。陳景潤之后,國際上有不少數學家斷言,解析數論走到了盡頭,不會再有前途了。雖然這僅僅是他們個人的學術品味與判斷,但是這些言論對年輕一代潛在的數學家有很大的影響。張益唐是沒有聽信這種言論的人之一,并且以自己的洞察力與實干精神證明了這些斷言的草率?,F在可以說,解析數論不但生機勃勃,而且前途輝煌。”劉建亞說。(作者:田亮)
總監(jiān)制: 呂 鴻
監(jiān) 制: 張建魁
主 編: 許陳靜
編 審: 蘇 睿
(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加微信“HQRW2H”了解細則。歡迎大家提供新聞線索,可發(fā)至郵箱tougao@hqrw.com.cn。)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