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就想學個手藝掙錢,因為家里很窮。”回憶起最初進入陶瓷世界的契機,青年陶藝家韓向東記憶猶新。長在內(nèi)蒙古赤峰,從小是個放牛娃,因為寫字畫畫好看,班主任給他指了條路——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
從草原到“瓷都”,從“瓷都”到“瓷源”,10年間韓向東一步步打碎舊瓷片,為越窯煥新顏。
青年陶藝家韓向東
從現(xiàn)實主義到理想主義
2011年,21歲的韓向東揣著家里湊的1000塊錢,坐了兩天兩夜綠皮火車,從草原來到“世界瓷都”江西景德鎮(zhèn)。
“覺得這個地方的電線桿子都好看。”韓向東蹲在街邊看人拉坯入了迷,經(jīng)人介紹來到江陶坊,一年打雜跑腿之后,正式從最基本的練泥、制泥、揉泥學起。
拉坯
“三四天睡一次,白天做事,晚上拉坯。”剛上手拉坯機時,韓向東恨不得天天練。冬天冷風穿過碎掉的玻璃窗,他睡在金水廠的水泥臺子上渾身打顫;夏天做工易出汗打滑,他養(yǎng)成了光腳干活的習慣,持續(xù)至今。做學徒?jīng)]工資,他只能吃食堂的剩飯剩菜,“沒有油水餓得快,就狂吃大米飯。”4年之后,韓向東體重從110斤飆到150斤,典型的過勞肥。
修坯
學藝苦,磨性子更苦。“以前特別桀驁不馴,因為磨了幾個月銼刀都不見成效,我曾經(jīng)無數(shù)次把銼刀從樓上扔下去,但冷靜完了再撿回來繼續(xù)磨。”慢慢地,韓向東褪去了粗獷大條的性格,變得謙遜平和。
拉坯修坯刻坯,刻花釉上釉下裝飾,柴燒鹽燒熏燒汽燒……4年時間,泥土終成器。臨近畢業(yè),韓向東已把景德鎮(zhèn)72道傳統(tǒng)工藝兼學打通,成為獨當一面的手藝人。“第一個月工資2萬9千多塊,后來每個月都能拿到4萬多。把學費都交清了,也改善了家里的條件。”
錢掙到了,韓向東卻半路剎車。畢業(yè)后,吃苦好學的韓向東得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白明賞識,他爽快地留在了這位當代陶藝大師在景德鎮(zhèn)的工作室,開始如饑似渴地吸收新知識,放眼看世界。世界美術史、當代陶藝、美學觀念、最新的展覽、最前沿的創(chuàng)作……
白明教授(左一)與各國藝術家交流
“跟我做學徒時候接觸的,完全不一樣。”韓向東還能記起當時心里的震動。區(qū)別于中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當代陶瓷藝術誕生于社會、經(jīng)濟、文化、科技發(fā)展的特定環(huán)境下,它以陶瓷材料為媒材,注重表現(xiàn)創(chuàng)作者獨有的美學觀念。近年來,隨著國際性展覽和交流的日益增多,一批中國陶藝家蜚聲國際,2004年《中國陶藝家》雜志的發(fā)行,都令中國當代陶藝進入快速發(fā)展階段。
“完全是主動選擇,換了一個環(huán)境換了一種思路,我漸漸從傳統(tǒng)中走出來了。”放棄優(yōu)厚的薪資,韓向東欣然從傳統(tǒng)轉向現(xiàn)代,從現(xiàn)實主義轉到了理想主義,由此開始了游弋于兩者之間的陶瓷旅程。
把青瓷燒成莫蘭迪色
“白明老師讓我來,我二話不說就來了,家里人也很支持。”2015年,韓向東帶著老手藝和新思路,來到越窯青瓷發(fā)源地上虞,成為上虞青·現(xiàn)代國際陶藝中心工藝組負責人。
韓向東現(xiàn)為上虞青·現(xiàn)代國際陶藝中心工藝組負責人
作為古代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瓷窯體系,越窯青瓷被稱為“母親瓷”,因為它影響了定窯、汝窯、官窯、乃至朝鮮半島的高麗瓷等眾多窯系。浙江是青瓷之源,而上虞別看地方小,這里早在商周時期就有了原始瓷的生產(chǎn),東漢年間的小仙壇窯址出土了現(xiàn)存最早的成熟瓷器,禁山窯址奠定了上虞在世界陶瓷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上虞禁山窯址
禁山窯址出土的青釉瓷片
初來乍到,韓向東對厚重的歷史雖心有戚戚,卻也不得不承認青瓷式微的事實,“做了兩三年,甚至有點兒打消我做陶瓷的積極性。”韓向東坦言,“因為青瓷本身的顏色比較沉悶,讓人有壓抑感。其次,不管從表現(xiàn)手法上還是制作工藝上來講,青瓷都太單一了。無非就是換著花樣雕刻,不能繪畫,也不能鏤空。”
“缺乏變化、千篇一律的東西很難吸引現(xiàn)在的年輕人。”韓向東思來想去,決定以“今天的美學觀做今天的青瓷,然后讓大家認可”。
結合現(xiàn)代審美,研發(fā)上虞本地瓷泥一度成為韓向東手頭的重點工作。從2015到2017年間,韓向東跑遍了上虞的古窯遺址,來來回回收集取樣上百種泥土,將它們分門別類標記、球磨淘洗、泡制晾曬、練泥成形制器再燒制,如此循環(huán)往復地實驗。
上虞本地瓷泥
球磨淘洗
2017年12月,功夫不負有心人,團隊終于在一次試燒中窯溫達到1260℃且器身未變形,這意味著上虞本地瓷泥時隔一千多年后的再發(fā)現(xiàn)。同時,韓向東拋棄工業(yè)技術加持,復活原汁原味的柴燒技藝。團隊在上虞上浦中學建立窯爐,以柴燒的形式“薪火相傳”,截至2020年已燒制10余窯。
鵝黃、草綠、天青、月白,茶杯、蓋碗、茶壺……“同樣的泥,給人完全不同的感受。”韓向東以輕快多變的莫蘭迪色系,吸引年輕人的目光,以杯碗茶具等更實用的器皿讓青瓷深入日常生活。上虞本土瓷泥在他手中煥發(fā)出新的面貌,也成就了其仿古而不媚古的作品風格。
韓向東作品
“小地方有大心胸”
“地域已經(jīng)被完全地沖破掉了,”韓向東還想告訴今天做陶瓷的年輕人,瓷器不只是局限于上虞、景德鎮(zhèn)、德化、龍泉等地,不只局限于做一個杯子、一個碗,還可以有更現(xiàn)代、更超前的表達方式。
上虞青,便是韓向東期望承載這份表達的一個空間。疫情之前,他和團隊始終致力于調(diào)動所有人脈與資源,提供場地、設備、工藝等全方位支持,邀請世界著名陶藝家到此交流、創(chuàng)作、入駐工作室。
美國、德國、西班牙、阿根廷、韓國等多國陶藝家入駐上虞青
“什么玩意兒”“這我也能來”“做得跟‘狗屎’一樣”,奇形怪狀的泥巴、分離的人體、看不懂的拱形……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80余位陶藝師帶來的作品令人大跌眼鏡,不明就里,頻頻挑戰(zhàn)著當?shù)厝藢鹘y(tǒng)青瓷的認知。
面對質(zhì)疑,學徒出身的韓向東表示“不理解很正常”,他一笑置之。“藝術家總以獨特的視角看待世界,有人靠泥本身的材質(zhì)來做作品,有人靠器型,有人靠美學觀。結構、光影、空間、建筑,每個人看到的東西都不一樣。”
美國藝術家皮特·卡拉斯作品《Flamingo Dancers弗拉明戈舞者》
日本藝術家寄神宗美作品《Re-Creations空》
挪威陶藝家皮奧特·馬雷克·諾瓦克作品《椎間盤病》
韓向東滔滔不絕地講著他對當代陶藝的理解,在他看來,走原來的路等于沒有出路,藝術終究要回歸本心。“什么樣的作品才可以在今天這個時代里存活而不被人遺棄?”韓向東反問道,“一定是回歸到人、尊重每個人內(nèi)心感受的東西。”
如今,韓向東又全情投入到對歷代越窯經(jīng)典器形的探究與技術復興,怎么又回到了老路?
“學好傳統(tǒng)手藝是為了往前趕。做陶瓷也好,做青瓷也好,我們要能在前人的基礎上趕上時代的潮流。上虞是一個小地方,但是有大心胸。”韓向東說。2021年3月,韓向東被評為第六批上虞區(qū)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他還是上虞職教中心越窯青瓷人才培養(yǎng)基地的代課老師,先后收了3名學徒,都是“00后”。
韓向東向?qū)W生們展示拉坯工藝技能
不拘泥于地域、不拘泥于器具,尊重傳統(tǒng)、放眼世界,這是韓向東在“瓷之源”上虞身體力行的道路,也是他對青瓷產(chǎn)業(yè)未來發(fā)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