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樂出土的庖廚俑,疑是“左撇子”

2021-12-14 08:24:28來源:黔西南日報作者:龍虎

義龍新區(qū)雨樟鎮(zhèn)交樂漢墓出土的庖廚俑

黔西南位于南北盤江夾繞之腹地,自古便產(chǎn)魚,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也擅長捕魚。

何出此言呢?1980年10月,在普安縣青山鎮(zhèn)戰(zhàn)國時期的銅鼓山遺址發(fā)掘中,出土了一塊魚鉤石范,就是制作魚鉤的模子。石范整體完整,銅鑄澆口微殘,高8厘米,寬7.8厘米,厚1.1厘米。范鉤高6.3厘米,范槽寬0.4-1厘米,深0.3厘米,倒刺長0.7厘米。按照今天的說法,淡水垂釣用鉤,主要分有倒刺和無倒刺兩種,有倒刺用于野釣,無倒刺用于池釣。這樣看來,早在戰(zhàn)國時期,黔西南的先民,就已經(jīng)掌握野釣技術(shù)。今天南盤江上被釣魚愛好者稱為“野釣圣地”的萬峰湖,筆者見到最大的16號釣鉤,高也僅為2厘米,而銅鼓山遺址出土的這塊石范上的魚鉤,竟然有6.3厘米高,古人這是要釣多大的魚呢?

同樣在銅鼓山遺址,還出土了一件魚叉,素面無紋飾,高9.1厘米,寬5.1厘米,是古人的漁獵工具。魚叉青銅鑄造,由叉刺、叉柄兩部分組成,三刺呈“山字形”,中刺垂直,有刃,刺頭原本鋒利,能給魚以致命一擊,因使用頻繁,磨損嚴重,有斷裂痕跡。左右兩刺內(nèi)孤,刺頭加鑄倒刺,能夠防止中叉的魚逃脫。叉柄部實心,疑卯或拴綁于木桿之上,用于叉魚。

捕魚釣魚的目的,當(dāng)然是為了吃魚。1999年,興仁交樂19號墓,出土一件東漢庖廚陶俑,國家一級文物。庖廚即廚師,通高26厘米,寬22厘米,厚14.5厘米。跽坐,大眼寬鼻。頭戴馬蹄形帽(平上幘,一種巾帕),幘后開叉系結(jié),幘下飾長垂耳,戴圓釘耳環(huán)。俑身穿漢代常見的交領(lǐng)右衽布衫,半截荷葉袖。圓領(lǐng)內(nèi)衣,內(nèi)袖上卷,方便勞作。膝前置俎,俎上放魚,右手腕戴串飾,手掌按魚頭,左手持刀(殘)刮鱗。神態(tài)生動,場景細膩。

漢文化講究“鐘鳴鼎食,飲宴庖廚”,漢墓中出土庖廚俑并不鮮見,但多出土于巴蜀地區(qū),庖廚食材也多以魚為主,正因如此,司馬遷才會在《鴻門宴》里,將項羽寓意“刀俎”,劉邦寓為“魚肉”,這便是楚漢相爭著名的典故“汝為刀俎,我為魚肉”。

交樂這位持“刀”庖廚,面部塑造極為生動,也許正是面對“俎”上這條待宰之“魚”,他的笑容才會顯得如此“詭異”,難怪孟子云:“君子遠庖廚”。除笑容較為怪異外,交樂這位庖廚俑從耳環(huán)、串飾等穿戴來看(多數(shù)庖廚俑無配飾),感覺其身份并不卑微,級別也不低,但最為特別的是,他居然是“左撇子”,這是目前國內(nèi)出土庖廚俑中,筆者所知唯一的一件。

今天,盤江地區(qū)最受歡迎的魚要算“盤江魚”,當(dāng)?shù)厮追Q“鹽巴郎”,其實應(yīng)該是“鯰巴郎”,“貴普話”不標準,把“鯰”讀成“鹽”。此魚無鱗,扁頭,因口部有長須,故也稱“胡子魚”。交樂庖廚俑宰殺的魚,顯然不是“盤江魚”,其鱗片粗大,猜測屬鯉科,就是我們常說的鯉魚。盤江地區(qū)也產(chǎn)鯉魚,只是名頭不及“盤江魚”響亮。有別于黔東南聞名的“苗家酸湯魚”,盤江地區(qū)喜食“酸辣魚”,不管是“盤江魚”、鯉魚、草魚、鯽魚還是“黃臘丁”,都是冷水下鍋,加上簡單的蔥蒜等調(diào)料,配本地特產(chǎn)“酸辣椒”,盡管其貌不揚,難登大雅之堂,但酸中帶辣,經(jīng)濟實惠,味道鮮美。

近年來,黔西南通過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因地制宜,在南北盤江沿岸扶植培育了大批的“漁家樂”和“農(nóng)家樂”,每逢節(jié)假日,約上三五親朋好友,去江邊吃一頓酸辣可口的“酸辣魚”,既可欣賞山光水色的美景,又可品嘗美味,放松心情,豈不快哉!假如,你有幸遇見一位“左撇子”殺魚的庖廚,你甚至還能感受到歷史散發(fā)出的香味。

作者:文/圖 龍 虎

責(zé)任編輯:蔡曉慧
列表
文章排行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quán)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

關(guān)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