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游南北,漫漂泊江湖。他晚年在今安徽的宣城、秋浦、黃山、當(dāng)涂一帶流連的時間頗長,留下一串串足跡和一系列膾炙人口的詩篇,最后終老于當(dāng)涂。
一
唐天寶三年(744)到天寶十四年(755),李白一生中第二個“十年漫游”,所游的地區(qū)在吳、越、皖一帶。天寶十三年(754)秋天,李白來到宣州的當(dāng)涂、秋浦(今貴池)、青陽一帶游歷。他多次在石臺秋浦河游弋,并且詩興涌動,連寫十七首《秋浦歌》。其中有“秋浦猿夜愁,黃山堪白頭。清溪非隴水,翻作斷腸流”“兩鬢入秋浦,一朝颯已衰。猿聲催白發(fā),長短盡成絲”等句子。幾首詩里都寫到了猿聲,可見凄厲的猿聲始終伴隨著詩人。詩人雖然游歷在外,但仍時時想回到長安的政壇,只是“欲去不得去”,才使“薄游”變成“久游”。
當(dāng)時,涇縣山村有一位隱士叫汪倫,他久慕李白的盛名,很想邀詩人到家里痛飲暢敘一番??上c李白素不相識,難以如愿。他想了一個辦法,沖著李白愛酒的嗜好,便挑了一擔(dān)自釀的美酒在宣城的街頭叫賣。這一招果然吸引了李白。李白也不問酒價幾何,只叫拿酒來嘗。汪倫遞過一碗,李白一嘗,連聲說好,便要全部買下??墒且幻麓瑓s沒帶銀包。汪倫便道:“金鐘玉馬不足貴,只求相識相對飲。”兩人從正午飲至日落,直至兩簍酒全部飲盡還欲罷不能。汪倫邀李白到家中做客,李白欣然允諾。李白在汪倫的山居中住了好幾天,汪倫還陪他去游覽了桃花嶺下的桃花潭。李白離開時,汪倫一直送他到桃花潭渡口。李白下了烏篷船,汪倫等還在岸上踏歌送行,難舍難分。李白十分感動,寫了《贈汪倫》一詩:“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詩因感情真摯、音調(diào)鏗鏘而膾炙人口。
天寶十四年(755),李白過龍門到陵陽,從仙源上黃山。其時有崔縣令、王十二處士等陪同前往。李白對黃山十分鐘愛,寫了好幾首詩贊美其壯美的風(fēng)光。他在《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嶺舊居》中寫道:“歸修白鵝嶺,渴飲丹砂井。”白鵝嶺位于黃山東海,海拔1800米,峭壁千丈,高不可攀,峰上古松蒼郁,巨石磊磊。李白這首詩贊美了黃山的險峻奇美——四千仞高的黃山,它那三十二座蓮峰,在陽光下如同一朵朵金光璀璨的芙蓉花。懸崖深谷,丹崖夾著石柱。當(dāng)你登臨絕頂,云海在腳下翻騰,極目遠(yuǎn)望,可以看到天目山的松樹,而且有一種“乘橋躡彩虹”飄飄欲仙的感覺。
李白游黃山時,得知住在山腳碧山的一位名叫胡暉的學(xué)士養(yǎng)了一對白鷴,特地前去拜訪。這白鷴又名白山雞,是黃山的珍禽之一,據(jù)說此鳥耿介,較難蓄養(yǎng)。胡學(xué)士養(yǎng)的這對白鷴,見了陌生人并不驚嚇,主人喚其名字,便近前來在掌中取食。李白平生酷愛此道,見此情形更是愛不釋手。胡暉表示愿意贈送白鷴,只求李白一詩。李白欣然命筆,很快寫成一首《贈黃山胡公求白鷴》:“請以雙白璧,買君雙白鷴。白鷴白如錦,白雪恥容顏。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樹間。夜棲寒月靜,朝步落花閑。我愿得此鳥,玩之坐碧山。胡公能輟贈,籠寄野人還。”
郭沫若曾寫過一首《黃山之歌》,詩中寫到李白游黃山事,他認(rèn)為,李白因為黃山太美了,所以除了關(guān)于白鷴的謝辭外,不敢提筆寫詩了。其實除了白鷴一詩外,李白還寫過幾首關(guān)于黃山的詩。不過,李白作為一位多產(chǎn)的詩人,關(guān)于黃山的詩確實比較少,原因是否如郭沫若所言,還有待破解。
二
安史之亂中,李白曾是永王李璘幕僚。后來李璘陰謀叛變而戰(zhàn)敗,李白受其牽累,至德二年(757)被流放夜郎,所幸行至途中遇赦東還。上元元年(760)春,李白回到廬山屏風(fēng)迭家中,與宗氏夫人重逢。次年,安史之亂叛軍首領(lǐng)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率兵包圍宋州,大將李光弼率兵平定。當(dāng)時李白雖是61歲的老人,但還想趕往徐州行營請纓殺敵。不過在半途中,他就病倒了,當(dāng)年秋天只能重到安徽當(dāng)涂投奔他的族叔李陽冰。
李陽冰熱情接待了李白,這使身處窮途末路的他倍感溫暖。后來李白病重,患上腐脅疾。李陽冰不惜重金買了犀角等名貴藥品為李白診治,李白才稍有好轉(zhuǎn)。李白把所存詩稿托付給李陽冰,請他編輯成集,并撰寫序言。李白在病中還寫了《笑歌行》《悲歌行》等詩篇?!缎Ω栊小酚羞@樣的句子:“笑矣乎,笑矣乎!君不見曲如鉤,古人知爾封公侯。君不見直如弦,古人知爾死道邊。”《悲歌行》有這樣的句子:“悲來乎,悲來乎!天雖長,地雖久,金玉滿堂應(yīng)不守。富貴百年能幾何,死生一度人皆有。”可見,李白在病中思考著人生、思考著世事,字里行間充滿悲涼和酸辛。
一種傳聞?wù)f,一天,李白拄著拐杖來到江邊,雇了一只小舟,要到江上賞月,并讓船家在街上打幾斤酒。小舟順江而去,快到采石磯時,月亮升起來了。李白一面飲酒,一面賞月,后來喝醉了,他要伸手到水中去撈月,失足落水。待人們將他救起,他已不省人事,人們在他懷中發(fā)現(xiàn)一首詩稿,詩中寫道:“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馀風(fēng)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這首《臨路歌》成了詩仙的絕筆。
大唐寶應(yīng)元年(762),李白與世長辭,終年61歲。
李陽冰不負(fù)李白的囑托,把李白的詩稿編成《草堂集》,并撰序言,他說:“陽冰試弦歌于當(dāng)涂,心非所好,公遐不棄我,乘扁舟而相顧。臨當(dāng)掛冠,公又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予為序……”
李白死后,葬于當(dāng)涂山之麓。55年后,李白的朋友范文之孫范傳正任宣歙觀觀察使,遵照李白的遺愿,把李白的墓遷葬于當(dāng)涂的青山(又名謝公山)之陽。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quán)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