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前的這部電影,拍出了青春最美好的樣子

2021-04-29 09:42:05來源:原創(chuàng)作者:王晶晶

1959年,中國電影史上迎來了難忘的一年。

 

當年的國慶十周年電影展中,展出了《英雄兒女》《渡江偵察記》《戰(zhàn)火中的青春》《永不消逝的電波》等35部電影,其中大多是1959年拍攝的。

 

眾多的軍事、諜戰(zhàn)題材里,《我們村里的年輕人》是少有的一部聚焦農(nóng)村,表現(xiàn)社會主義新時期生活的影片;在新中國第一個十年的影片中,它更是一部少有的細膩刻畫愛情的影片。

 

對生活不畏難、不怕苦,對朋友仗義、對愛情堅貞,這部60多年前的“青春片”,描繪出了青春最美好的樣子。

 

·《我們村里的年輕人》劇照。

 

影片的故事很簡單:抗美援朝復員軍人高占武回到家鄉(xiāng),立志改變山村缺水的困境,帶領(lǐng)村里青年們開山修渠。勞動中,高占武愛上了中學畢業(yè)生孔淑貞,但因為好朋友曹茂林也喜歡淑貞,高占武轉(zhuǎn)而退卻成全二人。男青年李克明一心想去城里工作,為追求淑貞,拋棄女友小翠,并來參加開山勞動。在各種困難面前,這群青年終于完成了村人們眼中不可能的開渠任務,高占武、孔淑貞,曹茂林、小翠兩對有情人也終成眷屬。

 

影片的編劇馬烽,在山西農(nóng)村土生土長,是以趙樹理為代表的“山藥蛋派”的重要成員。

 

上世紀50年代中期,他本在中國作家協(xié)會工作,為使自己的文學作品更接地氣,更能反映新中國成立之后的社會生活,主動要求回到山西,掛職汾陽縣委副書記,并深入賈家莊體驗生活進行創(chuàng)作。

 

1958年,當他看到賈家莊青年“百把镢頭鬧革命,治水改堿拔窮根”,成為全國農(nóng)業(yè)戰(zhàn)線的先進典型之際,創(chuàng)作的激情被這群年輕人點燃了。于是就以他們?yōu)樵?,?chuàng)作小說,表現(xiàn)一群生龍活虎、朝氣蓬勃的年輕人用勞動和愛情譜寫新生活。

 

馬烽的好友、作家孫謙得知消息后,給馬烽出主意,“你寫的對象是農(nóng)民,農(nóng)民識字的不多,看小說看不懂,但看電影就容易了”,動員他把小說改成電影劇本。馬烽接受了孫謙的建議,用了不到一個月寫出了初稿。孫謙給馬烽的劇本起名《我們村里的年輕人》。

 

劇本輾轉(zhuǎn)到了長春電影制片廠導演蘇里手中。他看到后,一方面歡喜,一方面擔憂。歡喜的是劇本題材新穎,故事生動。兩年多縣委副書記的生活,使得馬烽對農(nóng)村各種人物的思想、語言、動作都極其了解,劇本里有名有姓的人物20多個,個個特色鮮明。一群年輕人共同奮斗又有愛情萌芽的故事,充滿了青春的感染力。但是,劇本里復雜的愛情線索,又讓蘇里有點頭疼。

 

他為此專程奔赴山西,想和馬烽探討一番。蘇里說,《我們村里的年輕人》本子很不錯,但不僅寫了戀愛,還是多角戀愛;不僅是多角戀愛,還是一個女主角有五個男青年追求的復雜多角戀。愛情是需要的,問題是我們怎么讓觀眾以正確的態(tài)度看待片中的感情呢?

 

馬烽聽了,也覺得需要調(diào)整。他將五追一改寫為三追一,朝秦暮楚的男青年最終落得兩頭皆空,用健康的筆調(diào)展現(xiàn)了年輕人的愛情生活。

 

劇本改好后,立馬選演員,組建攝制組。

 

當時,長春電影制片廠的骨干演員都有了拍攝任務。蘇里在沒挑過大梁的演員里挑來挑去,選中了一個名叫李亞林的小伙子。結(jié)果這位新人塑造出了那個時代優(yōu)秀男青年的標桿角色。

 

女主角金迪是話劇演員出身,出生于上海,卻把山西農(nóng)村姑娘演活了。以今天的眼光看,金迪演的孔淑貞算不得美女,大臉盤、單眼皮,身材壯實,膚色黝黑,但活潑大膽,唱得了歌、開得了山,又是中學畢業(yè)生,算是那個時代人美歌甜的高學歷“女神”。

 

拍攝電影的過程中,為演好孔淑貞,金迪也沒少吃苦頭。為開山打炮洞,她需要跳下山,當時沒有替身,只有十幾個青年工人拿一塊大布兜著,跳下去腿和胳膊都摔破了。

 

因為在片中成功塑造了男女主角,李亞林和金迪雙雙入選了新中國“二十二大電影明星”。文化部副部長夏衍贊譽《我們村里的年輕人》是農(nóng)村片中劃時代的作品。當時各地青年看了這部電影之后,還成立孔淑貞班,也熱火朝天地建設社會主義農(nóng)村。

 

1960年冬,馬烽寫出《我們村里的年輕人》續(xù)集。1963年,《我們村里的年輕人》攝制組原班人馬完成續(xù)集拍攝,影片上映后再次獲得巨大成功。

 

獲得巨大成功的還有續(xù)集里的那首插曲:“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它和“前傳”里的“櫻桃好吃樹難栽,不下苦功花不開。幸福不會從天降,社會主義等不來”一樣,被人們傳唱至今。

 

其實,沒有哪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60多年后回顧這部經(jīng)典,我們能看到當時的艱苦與落后,但依然能被那個純真年代的奮斗精神所感染。人們最大的熱情都在生產(chǎn)建設上,做更好的自己,為改變家鄉(xiāng)做出最大的努力。那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年代,受挫也不短志,逆境中也要發(fā)光。在青年人“嘆老”“佛系”的今天,重溫這部經(jīng)典,能讓我們的青春舒展成該有的模樣。

列表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quán)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

關(guān)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