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萬人“接力”看的舞劇,真的“猴賽雷”

2022-09-07 16:49:56作者:余馳疆 |編輯:余馳疆 李一安

大幕開啟前,沒有人知道演出將會怎樣。


7月19日晚上10點,廣州歌舞劇院原創(chuàng)舞劇《醒·獅》在四川大劇院完成了舞美、燈光、音效的裝臺,也完成了整劇的合成聯(lián)排。然而,所有人都在等待通知——受突發(fā)疫情影響,原定在7月20日開演的大戲,或將面臨暫停。

身為藝術總監(jiān),史前進頗為憂慮。“這次是全國優(yōu)秀舞劇邀請展演的重要板塊,之前已連續(xù)推遲了兩次。”他對《環(huán)球人物》記者說,自己甚至做好了打包返回廣州的準備。

很快,劇組和劇院召開緊急會議,一個新的方案應運而生——線上直播。不到兩天,調動設備、對接平臺、溝通演員、發(fā)布消息逐一完成,終于在7月21日晚拉開帷幕。


樂聲響起,清末廣州三元里長街的熱鬧景象徐徐展開:走街串巷的百姓,叫賣傳統(tǒng)小吃雞公欖的商販,聽曲飲茶的看客,還有銳氣逼人的舞獅少年……

緊接著,英國的戰(zhàn)炮打碎了祥和,三元里的少年們從對抗到團結,從迷茫到覺醒,懷揣守護家園的決心,打響了抗擊敵軍的第一槍。

 

 

“說實話,整個劇場真的很空。”飾演男主角龍少的依力凡·吾買爾對記者說,“但是作為演員就是要相信整個劇場是爆滿的,讓自己完全融入角色里。”

 

觀眾席是空蕩蕩的,但在另一個“次元”里,演出座無虛席。隨著直播進行,網(wǎng)友們“奔走相告”,觀看人數(shù)不斷攀升,100萬、200萬、300萬……《醒·獅》成為當日焦點,還有網(wǎng)友自創(chuàng)話題:#向全世界安利舞劇《醒·獅》#。

 

舞獅少年的熱血,愛國情懷的壯烈,嶺南文化的煙火氣,以及演員精湛動人的演繹,都成為《醒·獅》一夜破圈的理由。但對史前進和劇組而言,這背后,是一趟漫長的創(chuàng)作之旅。

 

三年調研

 

史前進的《醒·獅》之旅,始于一個不經(jīng)意的感動瞬間。大約20年前,還是廣州歌舞團演員的他隨團出國,演出結束后,不少當?shù)厝A人遇見他,直問:“你是廣歌的?我家就是廣州!”不論留學生還是老移民,每當看到與家鄉(xiāng)相關的表演,都不由自主地激動起來,也反向感染著每一位表演者。

 

十幾年后,成為團長的史前進仍忘不了那種鄉(xiāng)愁的感動——這是自下南洋時代起,嶺南文化里最動人的情愫之一。

 

2013年,史前進決定創(chuàng)作一出深植嶺南文化的劇目,于是,他開始了從民間到學術、從歷史到當代的調研。“黃飛鴻系列電影里獅王爭霸的場景在我的腦海揮之不去”,在與專家、團隊不斷討論后,醒獅成為他創(chuàng)作的突破口。
 

3年時間,史前進帶著團隊走遍廣東各地。在佛山,他們見到了傳承200多年的“黎家獅”。道光年間,黎家獅創(chuàng)始人黎輝振為避戰(zhàn)亂,從江西遷至佛山,在石路鋪(現(xiàn)紀綱街)開設店鋪以扎作獅頭為生,取名“黎祥新”。百年時光,黎家的技藝代代傳承,戰(zhàn)火中也未斷絕——上世紀30年代后期,佛山淪陷,黎家仍然堅守獅頭制作,成為當時佛山乃至廣東舞獅的精神領袖。今天,黎家獅傳承至第五代黎婉珍和第六代周嘉欣,竹扎成骨、紙融為形、色繪其神,每一個細節(jié)都由她們手工制成。1992年,徐克拍攝《黃飛鴻之三:獅王爭霸》,所有獅頭便都出自黎家獅。

 

而在廣州三元里的走訪,更讓史前進確定了故事主題。“在三元里歷史文化展覽館采訪時,我突然看到了一句話:三元里抗英斗爭是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fā)的大規(guī)模抵抗外國侵略的斗爭。”他說,“我們就想到將廣東最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醒獅,與民間愛國故事結合,賦予醒獅更遼闊的故事背景和家國情懷。”

 

于是,《醒·獅》的故事有了雛形。在廣州三元里,阿醒與龍少是最出色的舞獅少年。阿醒在個人理想和母親期待的矛盾中掙扎,龍少在鴉片侵蝕和自我覺醒間斗爭,二人相遇、相斗、爭霸,最后又在外敵入侵時攜手反抗,守護家園。整個過程中,舞獅成為兩位男主人公人物敘事時最直接的表現(xiàn)方式。“人無獅不聚,獅無人不靈”,這是全劇的核心,也是醒獅文化的精髓。

 

2016年,廣州歌舞劇院推出25分鐘的短舞劇《醒》,這便是《醒·獅》的前身。



 

五步成“獅”

 

從靈感到短舞劇,史前進和團隊花了3年;從短舞劇到兩小時的《醒·獅》,又耗費了兩年。“光是劇本,大的調整就經(jīng)歷了13稿,小的也有七八十次了。

 

最終,《醒·獅》定下六幕:起勢、探青、醉睡、入陣、發(fā)威、醒獅。這六幕,表象上看是在講醒獅,實則是借由“獅形”,表現(xiàn)中華民族在欺壓中覺醒反抗,從而獲得尊嚴和力量的蛻變過程。

 

與以往“先有本再有演”的舞臺創(chuàng)作不同,《醒·獅》的演員們早在臺本誕生之前,就已入陣。“首先是熟悉,因為所有人都沒有接觸過醒獅,所以要先讓他們掌握舞獅的基本動態(tài)。”史前進說,“這只是第一步。”

 

接下來才是真功夫。醒獅之所以成為武俠電影的重要元素,就是因為其武術特性。舞獅者必習南拳,醒獅最基礎的動作是南拳馬步,詠春拳、洪拳、蔡李佛拳都是舞獅者的必修課。大眾最為熟悉的醒獅采青,更講究以南派武術貼身進步、見縫插針、以快制勝。若沒有扎實的武術功底,要在舞臺上手舉獅頭騰空飛躍,攀登長凳,幾乎不可能。

 

 

因此,練舞先練武。“南獅王”趙繼紅之子、廣州工人醒獅協(xié)會會長兼總教練趙偉斌,中國武術七段、全國武術比賽冠軍馬小斌,相繼擔任男演員們的“教頭”,進行了一系列魔鬼訓練。在《醒·獅》的紀錄片里,落日時分,排練完的依力凡還要跑到天臺上倒立行走。
 

基礎能力訓練后,演員們開始做人物小傳研究和劇本分析——這是第三步。“除了舞蹈動作外,我們還要了解很多事情。”醒母扮演者劉星月對記者說。為了更貼近角色,她跟著黎家獅學習獅頭扎制技巧,再將整個過程轉化為舞蹈動作。劇中,醒母帶領女同胞擊獅鼓、振士氣,為了這一幕,史前進一度把排練場搬到刮風下雨的戶外,讓演員們在雨中練習。“鼓槌在雨中落下會更有力量和節(jié)奏,激起水花的同時也會激發(fā)演員自身創(chuàng)作的欲望。”

 

第四步,體力訓練。兩小時的舞劇,既要武又要舞,還得頂著五六斤的獅頭,極其考驗演員體力。正式排練后,演員們早上9點開始練基本功,之后體能側重訓練,中午休息一個半小時,下午繼續(xù)排練,直到晚上10點。“舞蹈需要線條性肌肉,我們專門設計了方式方法,鍛煉演員腰腹、手臂的力量。”

 

最后是完整的聯(lián)排。2018年9月首演前,演員們都是分場景排練,第一次聯(lián)排后,所有人都累趴下了,“都癱倒在舞臺上,好多人都哭了,真的是五年磨一劍”,史前進說。

 

嶺南非遺大集合

 

在阿醒的扮演者龐冠宇看來,《醒·獅》的動人之處,除了“舞+武”外,還在于豐富性。“里面既有男子氣概的猛勁,也有阿醒與龍妹之間感人的愛情,還有非常多嶺南文化的延展。”他對記者說。

 

比如,他和龍少相遇相斗,就是在廣東人最熟悉的茶樓里。廣東非遺木魚歌響起,女主角頭戴極具地方特色的“大頭佛”,手持葵扇登場,化作“引獅人”;原本豎立的茶桌側擺,桌面朝向觀眾,演員則藏于桌后,僅留頭和手臂于桌面,用一段“扣指舞”將廣東茶桌上的扣指禮儀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此時臺下的觀眾,如同在二樓俯瞰一樓,看盡茶館里的推杯換盞、磨茶剝豆。

 

“還有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席獅舞,也被我們運用到舞劇中。”史前進說,“比如最精彩的‘獅王爭霸’,為更好體現(xiàn)場景感,我們融入了潮汕地區(qū)的英歌舞,將原來五六十厘米的英歌棒截成兩段,改良為短棍舞,更增加了氣勢。”


 

不少人看完《醒·獅》,都說是看了一部“嶺南非遺文化的大集合”。

 

“《醒·獅》最終要講的就是中國人自己的故事。對于這項傳統(tǒng),全世界的華人都有著深厚的感情,而我們也希望通過舞蹈,讓更多人看到我們千百年來的奮斗精神和拼搏精神。”

 

或許,這才是“爆款”得以誕生的根本原因。

列表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