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八路劉型之女接受本刊專訪

劉松柏:延安式婚禮傳了三代

2021-09-08 15:58:03來源: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環(huán)球人物雜志作者:李璐璐
原標題:劉松柏:延安式婚禮傳了三代
  本刊記者 李璐璐
 
  人物介紹:
1936年,劉型在延安。
 
  劉型(1906年—1981年),江西萍鄉(xiāng)人,祖籍湖南醴陵,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經歷過二萬五千里長征,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國家農墾部副部長、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委、全國政協(xié)常委等職。
 
2021年7月,劉松柏在北京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本刊記者 侯欣穎/攝)
 
  劉松柏,八路軍老干部劉型和程宜萍之女,1945年出生于延安,1969年畢業(yè)于北京電力學院,后進入電力系統(tǒng)工作,1996年退休。
 
  “我父親劉型是一名老紅軍,他上初中時,就看過李大釗的《今》,蔡元培的《勞工神圣》,并讀了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等許多進步書籍,有了革命思想。于是,父親投筆從戎,考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與羅瑞卿、陳伯鈞等編入同一個大隊。”劉松柏對《環(huán)球人物》記者說。“1927年,國民黨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大肆屠殺共產黨員。父親認清了國民黨的真面目,決定加入共產黨。”
 
  此后,回到祖籍湖南的劉型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堅持武裝斗爭。他參加了秋收起義,走完二萬五千里長征,跟隨黨中央到達革命根據(jù)地延安,曾任八路軍總政治部敵工部部長等職。晚年時,劉型時常向子女回憶延安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向他們講述延安精神。
 
  一盒救命的老虎油
 
  劉型曾跟女兒劉松柏提到過長征路上的故事。“父親說,在長征途中,對紅軍戰(zhàn)士來說,最重要的是兩樣東西:糧食和草鞋。”長征路上,有的戰(zhàn)友因饑餓昏倒在路旁,身為紅一方面軍第五軍團后勤部政委的劉型看到,立刻給他喂吃的,戰(zhàn)友醒過來了,劉型就把自己的糧食分他一半。
 
  過草地時,戰(zhàn)友李雪三的草鞋走爛了,腳也走破了,而草地里有的水是有毒的。劉型從李雪三身邊走過,看見他這個狼狽樣,就從懷里掏出自己最后一雙草鞋給了他。
 
  李雪三走出了草地,解放后被授予中將。他經常跟家人回憶:“是劉型部長送我的那一雙救命草鞋,使我完成了長征路。”
 
  在翻越夾金山時,戰(zhàn)士們把厚一點的冬衣都送給了當?shù)厣罾щy的百姓,穿著草鞋和單衣過雪山。劉型也只有一件毛背心,他讓大家多吃辣椒,帶一些辣椒、大蒜在路上御寒用,并要求所有戰(zhàn)士必須在中午12點太陽“下山”以前翻過最高峰,這樣才不至于凍死在雪山上。山下是風和日麗的6月天,山上卻是狂風大作,為了不被狂風卷走,七八名戰(zhàn)士圍成一個蘑菇形,一起團結向前移動。
 
  行軍爬山時,劉型發(fā)燒了,渾身發(fā)冷,逐漸掉了隊。他翻遍全身,沒有食物和藥品,也沒有辣椒和大蒜,只摸到一盒老虎油(清涼油)。劉型心想:“我必須追上大部隊,我是黨員、我是干部,我要求戰(zhàn)士在太陽下山前翻過最高峰,我必須率先做到!”于是他急中生智,把這盒老虎油全部吃了下去。不一會兒,他感到身體逐漸輕松起來,便加快步伐,終于趕上了大部隊,順利翻越夾金山。劉型后來總說:“是這盒老虎油救了我一命。”
 
  “是中國人,就有抗日的迫切要求”
 
  紅軍長征到延安后,鞏固了陜北抗日根據(jù)地,劉型被任命為八路軍總政治部直屬敵工部部長。中共六中全會決議“建立中日二國與朝鮮臺灣等人民的反侵略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共同進行反對日本法西斯軍閥的斗爭”,在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正確領導下,敵工部的工作,就是配合我軍的軍事行動,不斷對日、偽軍進行政治工作,消弱和瓦解敵人的力量。
 
  劉型帶領敵工部分析了偽軍的情況:不管他是長官還是士兵,只要他是中國人,除了少數(shù)大漢奸外,都不愿意過奴顏婢膝的亡國奴生活,都有抗日的迫切要求。
 
  于是,八路軍以延安為中心,輻射到各個戰(zhàn)區(qū),把對敵軍的工作做成了群眾運動。
 
  劉型組織了各類學習班,使大家掌握黨的對敵政策、策略,對俘虜?shù)恼摺覍俚恼?,敵工部還組織大家學習日語。回到各個戰(zhàn)區(qū)后,大家共同做宣傳、瓦解、組織、策反偽軍等工作:寫標語、發(fā)傳單、喊口號,動員偽軍反正,宣傳“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大家聯(lián)合起來打日本”“不替日本強盜當炮灰”“誓死不當亡國奴”等。無論哪個部隊的戰(zhàn)士都能用日語喊出:“日本士兵們!棄槍不殺你。”“日本士兵們!我們的敵人是日本軍閥。”“日本士兵們,打倒日本軍閥!”等等。
 
  敵工部的同志在戰(zhàn)斗中繳獲的日軍士兵日記,其中這樣記載:“汽車在行進中,看見‘要求回國去’的傳單,我很秘密地把這件事放在心里……”
 
  “甚至有的死亡日本兵身上藏有八路軍發(fā)的通行證,有的將我們所發(fā)的傳單,全部抄在日記中。這引起了日軍的動搖和軍官的恐慌。”劉松柏說。
 
  1941年10月26日,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會在延安召開,來自日本、印度、菲律賓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qū)及18個民族的代表到會。延安日本工農學校的35名學員集體加入八路軍。
 
  “從延安的黨中央,到敵工部,再到各個戰(zhàn)區(qū),一切黨、政、軍、民組織都不間斷地進行這種政治宣傳、策反、組織反正等工作,還聯(lián)合東南亞各國人民,組織了東方各民族的抗日的、國際的反戰(zhàn)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使之成為廣大的國內的、國際的群眾運動。”劉松柏說。
 
  姐妹倆一起掉進冰河
 
  1944年,抗戰(zhàn)發(fā)展到戰(zhàn)略反攻階段,黨中央為爭取國際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迎接全國解放,決定派三五九旅9個步兵連和組織部抽調的若干干部挺進華南,建立敵后抗日根據(jù)地,部隊簡稱“南下支隊”。王震任司令員、王首道任政委、王恩茂任參謀長、劉型任政治部主任、李立為政治部副主任。下設6個大隊,約5000人。
 

1938年,程宜萍在延安。


1948年,劉型和女兒劉松柏的合影。
 
  劉型離開延安時,妻子程宜萍已經懷孕。1945年3月,女兒劉松柏在延安出生。“當時,媽媽正在延安黨校二部學習,我急匆匆來到這個世界,媽媽沒來得及去中央醫(yī)院,我就出生在黨校的宿舍里。媽媽生完我,休息了一會兒,又去學習了。”
 
  為照顧前線將士的孩子和烈士子弟,在朱德和夫人康克清的推動下,1945年6月1日,延安第二保育院建立,張枳昌任保育院院長,劉松柏的媽媽程宜萍任院部支部書記。
 
  1946年冬,胡宗南進攻延安,康克清到保育院進行了撤退動員,她說:“3天后,我們要撤離延安,保育院的宗旨是:一切為了黨、一切為了戰(zhàn)爭、一切為了孩子,在行軍中,大人在孩子要在,大人不在孩子也要在!大家能做到嗎?”保育院的老師大聲回答:“能!”劉松柏和姐姐隨保育院撤退。
 

延安第二保育院的孩子在行軍路上。
 
  隊伍走到山西汾河敵我雙方的拉鋸區(qū)時,三五九旅的戰(zhàn)士們在汾河的薄冰上搭起了二尺多寬的臨時橋,保護著延安中央療養(yǎng)所、晉綏解放區(qū)民工運輸大隊、延安中央托兒所、中央黨校三部媽媽隊、延安第二保育院5個后勤單位悄悄過封鎖線。
 
  “距離橋不遠處就是敵人的碉堡,過封鎖線的紀律是:大家都要靜悄悄的,不能喧嘩,不能哭鬧。第二保育院帶了將近150個孩子過封鎖線,最小的像我是1歲多,大一點的也只有四五歲,但保育院的孩子們經過了戰(zhàn)爭的洗禮,經過了叔叔、阿姨的教育,個個都像小八路軍戰(zhàn)士一樣,特別遵守紀律,沒有人喧嘩哭鬧。”劉松柏說。
 
  張枳昌把大隊人馬分成了小隊,程宜萍負責包括自己兩個女兒在內的6個孩子和保育院的2個檔案文件箱,還有1名保育員、2名飼養(yǎng)員、3名警衛(wèi)員。
 
  “母親分配好隊形,她把強壯的大騾子給別的孩子用,走在隊伍最前面。我和姐姐共用一頭小騾子,騾子背上放著垛子,一邊垛子里是我姐姐,另一邊是我,走在中間。母親騎著一匹馬,帶著文件箱走在最后壓陣。由于天黑,我和姐姐的騾子掉了隊。在過橋時,騾子滑倒了,我和姐姐連垛子都摔到冰河里去了。這時行軍隊伍已拉開了距離,母親早已走到了我們前面很遠處。那時不能大聲喊叫,只能后一個人對前一個人悄悄傳話:‘傳上去,程宜萍的兩個孩子都掉河里了。’當母親聽到這個消息時,已經過了同蒲鐵路5公里。她感到天打五雷轟一樣,差點從馬背上栽下來。她想立刻返回去找自己的孩子,但她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崗位,那些文件箱和其他4個孩子更重要。于是,母親堅守自己的崗位,流著淚,毅然決然地繼續(xù)向前走去。”
 
  慶幸的是,三五九旅18歲的戰(zhàn)士全超跳下河救起了劉松柏姐妹倆,把她們送到老鄉(xiāng)家里的熱炕上取暖。第二天,戰(zhàn)士們用大衣裹著她們,背在背上,邊打仗、邊行軍,走了20多天,才把她們送到陳賡所在的太岳軍區(qū)的韓洪鎮(zhèn)。陳賡和夫人傅涯還給她們送來了繳獲敵人的戰(zhàn)利品——美國的奶粉和罐頭,并通知保育院,讓程宜萍到韓洪鎮(zhèn)接女兒。
 
  當?shù)弥忝脙扇硕蓟钪鴷r,程宜萍高興極了。然而,劉松柏落水后得了肺炎,一直高燒不退。部隊的衛(wèi)生員只有1片阿司匹林,他對程宜萍說:“這是大人的藥量,給1歲多孩子吃下去,如果體溫立刻降下去,孩子必死無疑;如果體溫一點兒一點兒降下去,孩子就還能活。”程宜萍覺得,只能是死馬當做活馬醫(yī)了,便同意給劉松柏吃藥。經過三天三夜,劉松柏出了一身疹子,體溫逐漸降了下去,漸漸康復了。
 

1949年,延安第二保育院的孩子集體進入北京。
 
  行軍路上,每逢遇見敵機轟炸時,保育院的老師們就趴在孩子身上保護大家。他們繞到朝鮮,從平壤進入中國東北,勝利完成了轉移任務。“從延安到北京3年間,6000多里行軍路上,沒有死傷一個孩子。”
 
  穿上紅軍軍裝結婚
 
  新中國成立后,劉型調到北京工作,先后擔任北京地質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農墾部副部長,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委等職。
 
  “父親因工作需要,一直有專車,但他嚴格要求家屬,從來不讓我們乘坐他的專車。有一次我母親想搭他的便車到朝陽醫(yī)院看病,就碰了父親的一個軟釘子:‘你不是有月票嗎?為什么不坐公交車?’作為領導干部,他就是這樣以身作則的。”
 
  1970年,劉松柏和同在保育院長大的梁漢平結了婚。“70年代的婚禮,也興照個簡單的結婚照,或出去旅游或請親朋好友聚聚。時髦的人還追求‘三大件’:自行車、縫紉機和手表。”劉松柏說,“但我們既沒有照結婚照,也沒有追求‘三大件’,而且沒有請任何親朋,只有雙方的媽媽參加了婚禮。”
 
  北京結婚有個風俗,要“里外三新”。梁漢平知道劉松柏喜歡軍裝,就送了她一件解放軍的冬裝?;槎Y在北京六一幼兒園(原延安第二保育院)舉辦,兩位媽媽從食堂打來了憶苦飯:糠窩窩和野菜。“梁漢平的媽媽是六一幼兒園的園長,她本可以為我們借一間好點的宿舍來結婚,但作為黨員干部,她嚴格要求自己,只給我們借了一間倉庫。我們把舊倉庫打掃得干干凈凈,掛上了窗簾。沒想到,晚上睡覺時才發(fā)現(xiàn),倉庫還有天窗,我們躺在床上能看到星星和月亮。現(xiàn)在回想起來,新婚的夜晚,閃爍的星星、明亮的月亮和我們做伴,簡直太浪漫了!沒過兩天,媽媽就把借的倉庫還給了單位。”
 
  等到有了自己的孩子,劉松柏就把這些延安故事講給后輩聽。“女兒長大后,我們要求她參加‘紅軍第三代’培訓班的學習。女兒在革命老區(qū)的農民家里吃、住了一段時間,聽了許許多多老紅軍的故事,流下了熱淚。她回來后,跟我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現(xiàn)在理解了姥爺在世時,為什么不讓姥姥搭他的公車了!’她真正理解了,老一輩革命者都是無私、無畏的,他們心里想的、行動中做的都是為人民、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奮斗。”
 
  2001年,劉松柏和梁漢平的女兒也結了婚。女兒主動要求,在婚禮上穿紅軍軍裝結婚,以此表示對紅軍的敬仰、對紅軍精神的學習和繼承。
 
  劉松柏非常欣慰:“當年我的父母在延安是穿草鞋結婚的;而我是吃憶苦飯結婚的;現(xiàn)在,女兒又穿上了紅軍軍裝結婚。我們家?guī)状说幕槎Y,成為紅色精神的傳承曲。通過結婚這件事,我們把紅色基因、延安精神代代相傳。”
責任編輯:蔡曉慧
聲明: 版權作品,未經《環(huán)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列表
文章排行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