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

非洲娃拜中國師,圈粉超百萬

2024-03-11 14:17:07 來源: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環(huán)球人物》雜志 作者:李佩藺??
大號 中號 小號

“我早把自己當成中國人了。”

3歲那年,張文第一次回到尼日利亞,一落地就被嚇哭了。

“我從出生起,就一直待在中國。頭一次見那么多‘外國人’,我感覺特別陌生。”如今,張文17歲了,向環(huán)球人物記者回憶這段往事時,有些不好意思地笑著。

緣分的故事要從2004年講起。

當時,張文的父親來到四川成都做生意,不久后決定和妻子定居在當?shù)氐囊蛔〕?mdash;—山水相依的蒲江縣。3年后,張文和雙胞胎妹妹張明在這里出生,其遠在非洲的哥哥也被接了過來。一家五口開啟了“蓉漂”生活。‍‍‍‍‍‍‍‍‍‍‍‍‍‍‍‍‍‍‍‍‍‍‍‍‍‍‍‍‍‍‍‍‍‍‍‍‍‍‍

張文在蒲江上了小學、中學,四川話“滿級”,英語考試卻時常不及格,總是自我打趣:“我把英語忘在老家了!”‍‍‍‍‍‍‍‍‍‍‍‍‍‍‍

但他有另一種意義上的“文武雙全”——體育不錯,尤其喜歡足球和籃球;癡迷中國茶文化,習得一身長嘴壺茶藝本領。‍‍‍‍‍

他和茶藝師父杜德騎將日常生活拍成短視頻,收獲了160多萬粉絲。他會在視頻里說:“我們在China出生,應該學習China的歷史、China的文化、China的科學。”

見到張文那天,環(huán)球人物記者感覺像是在和一個地道的四川人“沖殼子”(意為“聊天、吹牛”)。他冷不丁冒出來的“川式幽默”,總能逗笑身邊的人。‍‍‍‍‍‍‍‍‍‍‍‍‍‍‍‍‍‍‍‍‍‍

       


非洲小孩拜師學藝

很多人認識張文,是因為長嘴壺功夫茶藝。而對張文來說,接觸這門技藝其實是意外收獲。‍‍‍‍‍‍‍‍

2017年,他們一家報名參加了一檔名為《中國夢想秀》的節(jié)目。節(jié)目組要求他和哥哥妹妹各選一項能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項目進行演繹。

為了完成任務,哥哥選了詠春拳,妹妹選了古箏,他則選了長嘴壺功夫茶藝,因為“看見茶藝師們耍長嘴壺,很酷、很帥”。

當天,表演的茶藝師是杜德騎。他原以為這只是一次普通演出,沒想到去了現(xiàn)場才知道有個小孩要拜他為師,而且還是個四川話那么好的非洲小孩。‍‍‍‍‍‍‍‍‍

在鏡頭下,10歲的張文行跪叩之禮,拜入杜德騎門下。盡管只是節(jié)目效果,但杜德騎上了心,琢磨著:能否讓“熒幕師徒”變成真師徒?


·2017年,在《中國夢想秀》節(jié)目中,張文拜杜德騎為師。

節(jié)目錄制結(jié)束后,杜德騎找到自己的師父——成都市首位茶藝工匠曾小龍。“我問我?guī)煾?,我能不能收外國人當徒弟?他常去國外巡演,對我說中華文化就是應該走向全世界的。”

得到師父的肯定回答后,杜德騎便立即去詢問張文及其母親的意見。不出所料,張文愿意,張文媽媽也很支持孩子。自此,張文正式開始學藝。

長嘴壺功夫茶藝,融合茶道、功夫、太極和舞蹈,想要練好,絕非朝夕之事。

學藝初期,張文的手上“全是泡和繭子”。1米多長的壺嘴,一不小心就戳到他身上,一戳就流血,“創(chuàng)口貼沒停過”。為了練好基本功,他還要天天拉弓步、扎馬步……

有時因為太痛、太難,張文耍起小脾氣,鬧著“要喝冰可樂、吃好吃的”。但杜德騎想,和那些“打退堂鼓”的同門相比,“這娃可以”!

日復一日的訓練,讓張文的茶藝突飛猛進。他愈發(fā)喜歡手里的這把長嘴壺,用杜德騎的話來說,“以前得哄著他學,現(xiàn)在全靠他主動練”。

張文開始同師父一道,到各種舞臺上展示這項非遺絕學的魅力。

“之前在茶館,我體驗過給大家倒一天的茶。很多人看到老外會這個,還會說四川話,就在那‘哇’,兩只眼睛瞪大,覺得很新鮮。”張文撓了撓頭,補充說,“那時我還在青春期,說實話,當著那么多人的面倒茶,還是有點害羞。”

2021年,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長嘴壺茶藝文化,在朋友的建議下,杜德騎決定開設“嘿話師徒”短視頻賬號,并讓張文一有空,就參與到拍攝中來。

杜德騎說,之所以叫“嘿話師徒”,是因為“嘿”字既體現(xiàn)了張文的膚色,也能表達開心的感覺。“‘嘿話師徒’,就是‘說搞笑話的師徒’。”

視頻中,張文頻頻爆出的金句、行云流水的茶藝、中非文化的碰撞,都給網(wǎng)友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嘿話師徒”短視頻賬號收獲了很多粉絲的喜愛。

張文的高人氣讓長嘴壺功夫茶藝“火出圈”。不少在成都的留學生們紛紛私信杜德騎,向他表達了對中華文化的喜愛。“有來自巴基斯坦的、孟加拉國的,他們都對學習長嘴壺茶藝很感興趣。”杜德騎說。

“如果讓你給自己現(xiàn)在的茶藝水平打分,你會打多少分?”環(huán)球人物記者問張文。

“我肯定是100分呀!”張文笑著答,“我哥哥現(xiàn)在走體育這條路,沒有繼續(xù)學詠春。妹妹的愛好也不一樣了,不是古箏。只有我堅持了下來,跟師父學茶藝。雖然我只是入門,還有很多要學的,但就像師父教導我的,第一要自信,第二要謙虛!”


是師父,也是“老漢兒”‍‍‍‍

在“嘿話師徒”這個賬號所發(fā)布的視頻里,張文常稱杜德騎為“老漢兒”(意為“爸爸”)。有網(wǎng)友質(zhì)疑這是視頻效果,但只有這對中非師徒知道,這聲“老漢兒”飽含深情。

一開始,師徒倆其實并沒有那么合拍。

“學藝之前,張文沒有接觸過中國的傳統(tǒng)禮節(jié)、文化,也很少有意識地去尊重、顧及別人的感受。”杜德騎感慨說,當時他最頭疼的,是張文什么方言都敢學。“他那會兒太小了,不明白有些詞的含義。很多時候,別人說幾句‘臟話’,他也學得飛快。”

杜德騎想,不論是作為茶藝上的師父,還是生活中的哥哥,他都該幫助張文變得更好。學中華文化,就得把仁義禮智信那些內(nèi)核學明白。‍‍‍‍‍‍‍‍‍‍‍‍‍‍‍‍‍‍‍‍‍

在杜德騎的耐心引導下,張文開始“蛻變”。

“打個比方:以前他上桌吃飯,從來不管別人,先自己吃飽。現(xiàn)在他會主動幫忙拿碗筷、倒飲料,承擔一些家務活。雖然都是些小事,但大家能慢慢感受到,他更懂禮數(shù)了,也更懂如何體諒他人了。”杜德騎說。


·火遍網(wǎng)絡的“嘿話師徒”組合。(李佩藺 / 攝)

隨著年紀漸長,張文感受到了師父的良苦用心,更覺得“師父還是多好耍(意為“有趣”)的”。

每回練完茶藝,他都被師父帶著去鎮(zhèn)上閑逛,逛完了就吃火鍋、吃麻辣燙,還一起組隊打游戲。到后來,張文只要一放假,都不用人催,就主動往杜德騎家里跑,“來了先練茶藝,練完就可以和師父出去玩了”。

為了短視頻的拍攝和巡演,兩人有了更多朝夕相伴的時間。

有一次,杜德騎跟張文說,自己想回去陪陪妻子和孩子,張文立馬大喊:“安(方言中的語氣詞,表吃驚)!你要回家??!”杜德騎哭笑不得地回:“大哥,你能不能給我點空間,你師娘已經(jīng)在家里等我好幾天了。”

“我已經(jīng)習慣和師父待在一起了。”張文聽師父講起這事,忍不住笑著說:“他是我Homie(網(wǎng)絡流行詞,意為“老鄉(xiāng)、好朋友”),也是我‘老漢兒’。”

2023年,張文和妹妹經(jīng)歷了一場“簽證危機”。以前,兩兄妹的簽證是父親以公司的名義申請的。后來,父親回尼日利亞拓展生意市場,兄妹倆必須轉(zhuǎn)為學生簽才能留在中國。而要辦這個簽證,就得有個擔保人。‍‍‍‍‍‍‍‍‍‍‍‍‍‍‍‍‍

“我和妹妹差點就被遣返了,這個時候我?guī)煾刚境鰜?,說他是我們的監(jiān)護人,可以幫我們做擔保。我特別感動,因為我真的不想離開中國……”聊到這里,張文的眼眶有些紅了。

這幾年,父親常不在身邊,母親的中文水平也不算特別好,張文家里很多事,都靠杜德騎幫忙。‍‍‍‍‍‍‍‍‍‍‍‍‍

學校開家長會,杜德騎會以“爸爸”的名義,出現(xiàn)在他和妹妹的教室;春節(jié)期間,杜德騎會邀請張文一家吃年夜飯,帶張文走親訪友;杜德騎的親戚們,也早把張文當作自家小孩兒,還會給他發(fā)壓歲錢。

作為“老漢兒”,杜德騎也有嚴格的一面。“目前,張文只掌握了基本功。如果他未來獨立表演,還要給人帶來震撼,就必須多練習一些難度大的動作。雖然他長著一張外國面孔,但我希望他帶給觀眾的東西,是專業(yè)的。”

張文接過話茬:“對我來說,拋壺是最難的,我還沒克服心理上的恐懼,很怕東西掉下來,突然一下砸到頭。”

“借口!”聽到這兒,杜德騎拍了拍張文的肩膀。

兩人對視一眼,哈哈大笑起來,一切盡在不言中。‍


“他們不拿我當外國人了”‍‍

在中國生活、學習多年,張文對中華文明早已產(chǎn)生了發(fā)自內(nèi)心的認同。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現(xiàn)在學到的、了解到的,都只是很小一部分。特別是非遺文化,我還有很多感興趣的。比如,川劇變臉中的‘噴火’,很炫、很帥,我第一次看的時候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他還喜歡蒲江本土的“幺妹燈”。這是一種帶有濃郁川西地方特色的戲劇表演,其呈現(xiàn)形式與說唱有相似之處。“我喜歡說唱,‘幺妹燈’和說唱一樣,很鮮活、很有意思。”


在張文看來,這些非遺文化得有人愿意去深挖、傳承。“如果(它們)消失了,這是很大的遺憾。”

今年春節(jié)前夕,張文實現(xiàn)了表演“噴火”的心愿。在發(fā)布的視頻中,師父杜德騎、師爺曾小龍手持長嘴壺,以行云流水之姿,完成了系列高難度動作。張文則站在兩人中間,朝天、地各完成了一次噴火。

“開拍前,大家還擔心我會NG很多次,結(jié)果一次就成功了!”張文得意地說,“兩年前,我在師爺那里,跟一位川劇變臉大師學過些‘噴火’的皮毛。有了經(jīng)驗,這回就比較輕松。”

除了多彩的民俗、非遺文化,中國各城市的特點,也豐富著張文的“中國印象”。

在北京,他被故宮房檐上的神獸、殿內(nèi)精雕細琢的石柱震撼到久久緩不過神;在重慶,他去了洪崖洞、磁器口、朝天門等多個“網(wǎng)紅打卡點”,也品味著重慶火鍋和成都火鍋的不同;在四川西昌,他拿手機記錄下了落日余暉灑在瀘沽湖上的動人景色......

當聊起這些城市的共同點,張文最大的感受還是“溫暖”“有人情味”。“不管是去旅游,還是去巡演,當?shù)厝硕继貏e熱情。哪怕你只是找個小館子吃飯,都能感受到當?shù)厝说哪欠N親切、照顧。最關(guān)鍵的是,他們不拿我當外國人。”

有時,張文走在路上,也會被熱情的粉絲認出來,邀請他合影留念。那個時刻,他感到“挺自豪的”。

但走過萬水千山,張文最喜歡的“還是成都的蒲江”。“蒲江的生活節(jié)奏很慢,我生在這里、長在這里,習慣了。”

這些年,張文的母親張百合常和遠在尼日利亞的親友分享中國的文化,以及在這里生活的日常。

她將張文表演長嘴壺功夫茶藝的視頻發(fā)到家庭群里,家人們贊不絕口。有人問:“你和孩子在中國的生活如何?”她回答:“這里很安全,很舒適。物價親民,風景很美。”每隔一段時間,張百合還會給親友寄去不少酸菜魚調(diào)料,“他們很愛吃”。

值得一提的是,張文的父親張龍長年從事外貿(mào)生意,很多尼日利亞客戶都會找他的公司“代購”中國的發(fā)電機等產(chǎn)品。

“由于尼日利亞頻繁斷電,尤其在一些比較貧困的地方,發(fā)電機能發(fā)揮很大的作用。”張文說。


·第一排左起依次為妹妹張明、母親張百合;第二排左起依次為張文、哥哥張德、師父杜德騎。

再過一年,張文即將年滿18歲。說到未來想在哪里生活,他說:“我媽希望我能在充分了解中國、尼日利亞兩國的思想、文化等情況后,最終作出決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我早把自己當成中國人了。”

監(jiān)    制: 張建魁

主    編: 許陳靜

編    審: 凌   云

(文章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轉(zhuǎn)載請加微信“HQRW2H”了解細則。歡迎大家投稿和提供新聞線索,可發(fā)至郵箱tougao@hqrw.com.cn。)

責任編輯:蔡曉慧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guān)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