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人的知覺世界里,所謂清明之境,即脫離了感覺、情感和欲望的境界。莫扎特的清明之境卻不是這樣。讀過他書信的人,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當(dāng)你陷入痛苦的時候,他的臉會音樂般在眼前浮現(xiàn);在你憂郁的時候,他可以引領(lǐng)你去聽他心花怒放的、帶有孩子氣的、摻雜著幾分悲壯意味的笑聲。
莫扎特一生受著病魔侵蝕,沒有誰生活得像他那么辛苦,他的一生就像是一場與貧窮與疾病無休止的戰(zhàn)爭,但他卻是個不可思議地處于精神健康狀態(tài)的人。他的健康是一種鎮(zhèn)靜、一種理智、一種天性。他具備所有人類的感情,但絕對沒有過激的感情。
他天性中極強烈的情緒就是驕傲,這一點他從不隱瞞,誰若傷了他的傲氣,他會直言不諱地說:“使人高貴的是心;我不是伯爵,但也許我的靈魂比伯爵高尚得多;當(dāng)差也罷,伯爵也罷,侮辱我的人,就是壞蛋。”除此獨一無二的激烈情緒外,他所擁有的是和藹可親、笑靨迎人的靈魂。他的生命時時刻刻流露著人間溫情。他永遠有一股興高采烈的勁兒:無論什么他都大驚小怪地覺得好玩;老是在活動、唱歌、蹦跳;面對一些枯乏的事情,他或許會毫無顧慮地大笑一陣。
關(guān)于友情,他在書信中說:“不論在什么情形之下,不管在白天還是黑夜,只想為朋友好,竭盡所能使朋友快活的人,才有資格稱為朋友。”對待愛情,他充滿著甜蜜的興致,在他一生病貧交加最痛苦的時期,他通過書信安慰妻子,讓她看到他開朗的笑,但莫扎特那一腔柔情的笑是和眼淚極為接近的。
對待親情,他顯得恬靜平和,在父親臨終前,莫扎特在書信中寫道:我希望得到好消息,雖然我已經(jīng)養(yǎng)成習(xí)慣,對什么事都預(yù)備它惡化。死是我們生命真正的終極,所以我多年來和這個真正的朋友已經(jīng)相熟到一個程度,它的形象非但不使我害怕,反倒使我鎮(zhèn)靜,給我安慰。我沒有一次上床不想到也許明天我就不在世上了;然而認識我的人,沒有一個能說我的生活態(tài)度是憂郁的或是悲觀的。這是以永恒的生命為歸宿的幸福。至于塵世的幸福,是靠了親人的愛,尤其是靠了一個人對親人的愛得到的。
作曲和演奏,同吃、喝、睡眠一樣對莫扎特來說不可缺少。他在另一封書信中說,有這個需要是幸福的,只有這個需要才時時刻刻能得到滿足。莫扎特的書信中也提到過金錢:“告訴你,我唯一的目的是盡量掙錢,越多越好;因為除了健康以外,金錢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
這些話,局外人聽來未免顯得俗氣。但莫扎特到死都缺少錢,因為缺錢,他的自由創(chuàng)作,他的健康,老是受到損害。莫扎特是個著眼于生活,著眼于塵世和實際事物的人,他要活,他要戰(zhàn)勝病痛的折磨走向人生快樂。
莫扎特的書信,營造了一種切合時宜的清明之境,這種清明之境正是他用自己的生命營造出來的。在他看來,音樂是人生的繪畫,音樂是動態(tài)的詩歌,音樂是真實情感的載體,是世人心中永無怨悔、永不止息、永不泯滅的美好追尋。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