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來,又是一年立春日。
這樣一個美好的節(jié)氣,撩撥著歷代文人墨客的文思,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一二三四五六七,萬木生芽是今日。遠天歸雁拂云飛,近水游魚迸冰出。”唐代羅隱的《京中正月七日立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天氣一天天地轉(zhuǎn)暖,冬日里枯萎的樹木,就要在今天這個立春之日發(fā)出嫩芽來了!遠方的大雁順利度過了寒冬,正從遙遠的南方飛回來,成群結(jié)隊地在云端翱翔;這近處水塘里的魚也破冰而出,躍出水面來呼吸新鮮的空氣。
“忽對林亭雪,瑤華處處開。今年迎氣始,昨夜伴春回。玉潤窗前竹,花繁院里梅。東郊齋祭所,應(yīng)見五神來。”唐代張九齡的《立春日晨起對積雪》,道出古人迎春的習(xí)俗,表達了詩人對春的喜悅之情。“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fēng)吹水綠參差。”宋代張栻的《立春偶成》,也寫出了立春的歡欣:“冰雪消融,草木發(fā)青,風(fēng)也暖了,水也綠了,一派生機勃勃。”
而南宋女詩人朱淑真的《立春古律》,更是把人們喜迎立春的情形描寫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停杯不飲待春來,和氣先春動六街。生菜乍挑宜卷餅,羅幡旋剪稱聯(lián)釵。休論殘臘千重恨,管入新年百事諧。從此對花并對景,盡拘風(fēng)月入詩懷。”立春之日,挑生菜,卷春餅,剪幡勝,好一派迎春的熱鬧景象。
立春節(jié)氣是一種情緒的排遣。黃庭堅有一首《立春》:“韭苗香煮餅,看鏡道如咫。野老不知春,倚樓梅照人。”在詩人眼里,立春這天家家戶戶切韭菜、吃春餅,而自己卻如山間野老,不知“春”在何處。盡管如此,他也沒有因此而心灰意冷,而是勸勉自己雖身處逆境,也要像梅花傲雪那樣剛直高潔。同樣的,盧仝的《人日立春》亦顯得積極昂揚:“春度春歸無限春,今朝方始覺成人。從今克己應(yīng)猶及,顏與梅花俱自新。”他認為人應(yīng)當(dāng)和梅花一樣,經(jīng)歷了嚴酷寒冬的考驗之后,來一番反省自新,以嶄新的面貌和姿態(tài),迎接新春的到來。
站在春天的門檻,品讀著一首首賞心悅目、風(fēng)格迥異的詩篇,不知不覺間,沉浸在立春的韻腳里,開啟詩情畫意的一年……(江利彬)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