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樂雖是舶來品,卻能作為載體,跨越語言壁壘,將中國詩畫中的意境展現得更為淋漓盡致。”歷時三年的醞釀和創(chuàng)作,上海愛樂樂團駐團作曲家龔天鵬端午交出一份關于“用交響訴說中國故事”的嶄新答卷。以中國唐詩宋詞和傳世名畫為題材而創(chuàng)作的《唐宋組曲》、鋼琴協(xié)奏曲《夜半鐘聲》以及《國畫交響曲》三部原創(chuàng)作品,將在7月初于東方藝術中心舉行的“詩情畫意”龔天鵬2023作品音樂會上首演。
用交響樂來“翻譯”中國唐詩宋詞的想法由來已久,龔天鵬說:“以前看英文版的唐詩,雖然翻譯很高超,但距離詩中的意境還是相去甚遠。我就在想,中國人講究的‘意在言外’或許真的難以用語言來表達,而音樂則能跳過語言這一屏障。”
中國的唐詩宋詞燦若繁星,創(chuàng)作第一難關便是取舍,龔天鵬光選就選了一年。最終,定下四首作品:李白《望廬山瀑布》、杜甫《望岳》、李清照《一剪梅》和蘇軾《水調歌頭》。龔天鵬表示:“四首經典詩詞,四種迥異風格,將它們編寫在《唐宋組曲》中,來展現中國詩詞豐富的情感層次與表現力。”他將《唐宋組曲》的時長控制在剛好能讓孩子將詩詞吟誦完,他說:“古人的詩詞,最初都是唱出來的,也就是吟誦。吟誦能讓人更解詩中意,品出詞的韻味。我希望以后人們也能伴著交響作品吟誦中國的詩詞。”
若說《唐宋組曲》聚焦“寫詩”,那么《國畫交響曲》則專注“作畫”。后者匯聚了中國傳世名畫《洛神賦圖》《韓熙載夜宴圖》《千里江山圖》《清明上河圖》,鋪陳一幅兼顧不同時期人物、山水、風俗的全景式長卷,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為能用交響這一載體“繪”出畫中的氣象萬千,龔天鵬幾度前往故宮博物院、中華藝術宮尋找靈感,和名畫“面對面”。“我在故宮行走,一幅幅畫卷的背后是一張張鮮活的面孔、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如同電影般在眼前播放。我會隨身帶著一本小冊子,記下看畫時的心情,那個當下的感受和聯(lián)想,再用我所熟悉的交響語言將其描繪。”在表現《韓熙載夜宴圖》的音樂中,能聽見琵琶曲《十面埋伏》的影子;在以音符刻畫“洛神”時,龔天鵬的腦海中浮現“洛神水舞”的美妙。
而為保留《清明上河圖》所呈現的北宋的繁華,龔天鵬來到中華藝術宮,錄下了多媒體版《清明上河圖》的市井之聲。因而在這部交響曲中,甚至還能聽見船夫的號子、小販的叫賣、迎親的鑼鼓聲。
于龔天鵬而言,交響樂雖是舶來品,卻是國際互通的音樂語言,用它來呈現中國的詩情畫意,既可以幫助聽眾更感性而立體地理解原作的思想意境,又可以借助古代文藝家的家國情懷與民族氣節(jié)來鼓舞今人。
原創(chuàng)精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