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何時開始使用火?這要從遠古時期說起,《太平御覽》《淮南子》《拾遺記》等多部古書記載“燧人氏鉆木取火”,才使生食飽腹的先民“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于禽獸”。有了火,不僅解決了飲食問題,還能從“靠抖”到點燃篝火來取暖,也可用來照明。
并非什么樹枝都易燃燒,所以用什么木取火很關(guān)鍵。戰(zhàn)國《尸子》中記:“燧人上觀星辰,下察五木以為火。”這“五木”根據(jù)四時而定,如《周書·月令》就有“春取榆柳,夏取棗杏,秋取柞楢,冬取槐檀”的講究,因春日榆柳易得,夏天棗樹干燥易燃,秋日里柞樹和楢樹堅韌,冬天槐樹檀黑耐燒。此外,冬季濕寒,人們便“夏多積薪,冬則煬之”(《莊子·盜跖》),提前儲備好樹枝干柴,以便冬用。
四季換木取火的過程也叫“改火”,《改火解》中說:“蓋四時之火,各有所宜。”假如到了夏天還用春榆取火,“便有毒,人易以生疾”,所以人們根據(jù)季節(jié)、時令來選取合適的火種。蘇軾有句“且將新火試新茶”,初春時節(jié)采下的新茶,剛好配上青翠的柳火烹煮。
從“新火新茶”也可看出,不同樹木的火,適宜不同的功用。清朝《調(diào)鼎集》集前人用火之大成,在《火》章節(jié)中寫道:“稻穗火:安人神魂到五臟六腑。麥穗火:主消渴潤喉,利小便。松柴火:煮飯,壯筋骨。茅柴火:炊者飲食,主明目解毒。蘆火、竹火:宜煎一切滋補藥。”適合煎茶的火,茶圣陸羽認為要用“勁薪(謂桑、槐、桐、櫪之類也)”,桑樹、槐樹等木材的火力強勁,能煎煮出茶葉的原生之味。而用來照明的火,非“松火”莫屬?!肚瀹愪?middot;器具》:“有智者批松條,染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得焰穗燃”,松樹富含油脂,易燃但有氣味,所以古人做飯最忌松木之火,恐擾了食物的滋味,但用松枝做成照明的火把是最好的,因油脂高,可以燃燒很久。松枝火把是古代最早的“火炬”。(《團結(jié)報》)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