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熱評 > 思享

第一個抵達波斯灣的中國人,是誰?

2023-10-18 14:15:00 來源: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環(huán)球人物微信 作者:江寧
大號 中號 小號

燕山腳下,秋雁成行;十年過往,皆為序章。

實打?qū)?、沉甸甸的成就讓共?ldquo;一帶一路”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chǎn)品和國際合作平臺,北京又一次迎來共建“一帶一路”的八方賓客。

絲路情結(jié)深深沉淀在華夏史冊和文明敘事中。從悠揚駝鈴、大漠孤煙、碧海潮生中浮現(xiàn)出的一個個身影、一張張面孔,清晰而生動。

·北京街頭,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標志。

從對外交往的角度看,古代中國的地理空間可謂四處屏障:

東、南有大海阻隔;西有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脈以及帕米爾高原延伸出的阿爾泰山脈、天山山脈、昆侖山脈;北有森林、戈壁、沙漠、干旱草原和寒冷氣流。

在“先天不足”的地理結(jié)構(gòu)中,我們的祖先硬是“鑿空”“開路”,在大漠戈壁上“馳命走驛,不絕于時月”,在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張,晝夜星馳”,讓中國走在了古代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前列。

·“絲綢之路”留下的文物。

定格一個個歷史的片段,那一聲聲歷史的回響仿佛就在耳畔。

那是公元前138年,約26歲的張騫懷著一腔報國之志,應募出使西域。他帶著100多人從長安出發(fā),不幸被匈奴俘獲。十年囚禁不改其志,他逃脫后一路西行至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歸途中張騫再度被匈奴所擒,又逃脫,把西域各國的消息帶回了長安。

公元前119年,約45歲的張騫再度出使西域,歷經(jīng)4年,烏孫派使者隨同他一起回到長安。自此,從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再從新疆連接中亞、西亞的橫貫東西的通道,暢通無阻。

這就是后世聞名的“絲綢之路”。使者、商隊、貨物在這條路上絡繹不絕,鋪開了中國與中亞各國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交流的瑰麗長卷。

·敦煌壁畫上的張騫出使西域圖。

那是公元97年,東漢的甘英奉命出使大秦,也就是古代的羅馬帝國。他率團從新疆出發(fā),越過帕米爾高原,途經(jīng)大宛、大月氏,抵達安息,又經(jīng)阿蠻、斯賓、于羅抵達條支。

站在波斯灣畔,甘英準備渡海前往大秦,但被安息人勸返。雖然最終未能抵達羅馬,但甘英成為史書所載第一個到達波斯灣的中國人,開辟了“絲綢之路”西段,把這條寶貴的商路延伸到了波斯灣沿岸和東地中海地區(qū)。

那是公元399年,年約六旬的東晉老僧法顯,從長安出發(fā),前往天竺求取完整的戒律。法顯走遍天竺多個村莊,遍訪名山古寺,到處拜求佛經(jīng),最終帶回大量珍貴的佛學典籍。

他學會了梵文,刻苦鉆研經(jīng)書和繪制各種佛像,以驚人的毅力,將六部口傳經(jīng)書全部抄錄下來,再譯為中文,填補了中國佛教的一大空白。同時,他也把華夏優(yōu)秀文化帶到了天竺各地。

他以古稀之年,完成了這趟歷時十四載的求經(jīng)之旅,又從海上回國,成為陸海兩條“絲綢之路”上文化交流、交融的典范。

·青島嶗山的法顯求法歸來登陸紀念雕像。

那是公元751年,唐朝的杜環(huán)被大食軍隊俘獲,被派去參加巴格達城的修建。因為善于將東方文明的精髓融入建筑設計理念,杜環(huán)在筑城時大派用場,成為城市督建和工程設計的一員。與杜環(huán)一樣被俘的唐朝造紙工匠們,則在撒馬爾罕建起阿拉伯帝國的第一座造紙廠,“撒馬爾罕紙”聞名于大食各地,并通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洲。

杜環(huán)發(fā)現(xiàn),阿拉伯帝國還有不少來自唐朝的同胞,他們用唐朝的先進技術(shù)制作著各種工藝品。中國人的智慧和才干,為當?shù)匕l(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后來,杜環(huán)到耶路撒冷接受國王賞賜,又游歷非洲,取道海路返回唐朝。他成為有歷史記載以來,沿著“絲綢之路”到達非洲、又從紅海沿著“海上絲綢之路”返回中國的第一人。

·撒馬爾罕紙制作的物品。

隨著海路交通蓬勃發(fā)展時代的到來,中國對外交往史迎來濃墨重彩的一個篇章。

那是公元1405年,鄭和率領由2.7萬多人、62艘船組成的船隊,奉命出使西洋。這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船隊,滿載的是金銀、絲綢、瓷器、漆器等貨物以及官員、水手、醫(yī)生、工匠等人員,帶去的是和平的愿望和真誠的友誼,而不是刀劍槍炮和掠奪奴役。

鄭和七次遠洋航行,所到之處涵蓋了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等地共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沿途贈送禮物,結(jié)交友好,傳播文化,平息紛爭,驅(qū)逐海盜。在滿剌加,教當?shù)厝私ㄔ斐鞘泻途蚓∷谋绢I;在暹羅,給當?shù)厝酥尾?,傳授種田知識……

鄭和進一步開拓的“海上絲綢之路”,對中國和世界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它讓中國的文化和技術(shù)、開放和氣度走向了更加廣大、遼闊的天地,促進了各國之間的友好和交流,也為后來的各國航海家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和啟示。

·馬來西亞鄭和文化館再現(xiàn)鄭和船隊的場景。

人物傳承著魂脈,器物述說著風華。古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通商易貨之道,更是一條知識交流之路。

譬如,阿拉伯商船“黑石號”上的唐朝瓷碗,裝飾著阿拉伯文、伊斯蘭圖案,還有天竺流行的蓮花、摩羯魚等花紋,推測就是專供海外的“定制款”。

·“黑石號”上打撈出的文物。

印度洋、波斯灣、紅海沿岸的水手和商人手頭的指南針、羅盤定位技術(shù)和航海圖,就是從經(jīng)常停靠在那兒的北宋船隊獲得的。

西亞伊利汗國發(fā)行的紙鈔,就是向出使的元朝使者詳細詢問雕版印刷技術(shù)后制成的。

更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識交流帶來了觀念創(chuàng)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國發(fā)揚光大,在東南亞得到傳承。儒家文化起源于中國,受到歐洲萊布尼茨、伏爾泰等思想家的推崇。這是交流的魅力、互鑒的成果。

兩千多年的文明記憶,實證了陸海絲綢之路是開放之路、和平之路、發(fā)展之路。

今天,共建“一帶一路”既是向歷史致敬,再現(xiàn)古絲綢之路陸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的盛況、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數(shù)”的繁華;更是向未來拓路,從古絲綢之路和絲路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沿著歷史的方向繼續(xù)前進,更好地融通中國夢和世界夢,實現(xiàn)各國人民對文明交流的渴望、對和平安寧的期盼、對共同發(fā)展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總監(jiān)制: 呂    鴻

監(jiān)    制: 張建魁

主    編: 許陳靜

編    審:蘇    睿

(文章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轉(zhuǎn)載請加微信“HQRW2H”了解細則。歡迎大家提供新聞線索,可發(fā)至郵箱tougao@hqrw.com.cn。)

責任編輯:李佩藺
聲明: 版權(quán)作品,未經(jīng)《環(huán)球人物》書面授權(quán),嚴禁轉(zhuǎn)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
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