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詩人,與元稹齊名,史稱“元白”。他祖籍太原(今屬山西),貞元年間進士,官至刑部尚書,晚年退居洛陽香山,號香山居士。他原任杭州刺史,唐敬宗寶歷元年(825)三月,他被任命為蘇州刺史,時年五十四歲。但在第二年冬天,因患有嚴重的眼病而離任。計算起來,白居易在蘇州只有一年半多點的時間,但為蘇州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并留下了多處地名,成為蘇州地名史上的一段佳話。
白公堤,即今之山塘街,位于閶門外渡僧橋北端西側(cè)。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經(jīng)常到虎丘去游覽。從閶門出發(fā),沿山塘河堤岸走至虎丘,但山塘河彎彎曲曲,堤岸似鄉(xiāng)間田岸,坑坑洼洼的,十分難走。白居易就組織民工,一面開浚山塘河,一面構(gòu)筑堤岸,形成一條平直的道路。因此路直通虎丘,命名為“武丘寺路”(時虎丘寺因唐代避世祖李虎諱改稱武丘寺)。白居易寫有《題武丘寺路》詩云:自開山寺路,水陸往來頻。銀勒牽驕馬,花船“載麗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種仍新。好住湖堤上,長留一道春。”從詩中可以看出,開辟山塘河和武丘寺路,河內(nèi)種有芰荷,堤岸栽植桃李,河內(nèi)通船,岸上騎馬,風景著實優(yōu)美。百姓稱其為“白公堤”,就是現(xiàn)在的山塘街。此后,山塘街代有發(fā)展,民房增多,店鋪林立,商業(yè)繁榮,今已成為“山塘街歷史文化街區(qū)”。這就是白居易打下的基礎。
白云泉,位于蘇州城西南天平山半山腰。白居易在做蘇州刺史時,遇有空閑,總喜歡到天平山上去游覽。一天,白居易登上半山腰,忽聽到淙淙的流水聲,撥開草叢一看,發(fā)現(xiàn)一股清澈的泉水,從石縫中涓涓流出,一直流向山下。他見泉水很好,第二天就帶來了一只白瓷缽盂,用竹管子將泉水引入缽內(nèi),燒開后用來泡茶,果然水清味甜,特別好喝。于是,白居易與山人商量,在半山腰里筑石為池,截住流下來的泉水。泉水流在池內(nèi),清澈見底,天上飛過片片白云,映入池內(nèi),也看得清清楚楚。白居易見此情景,非常高興,提起筆來,寫下了“白云泉”三個大字。從此,這泉水就被命名為“白云泉”了。
白居易還寫下了一首《白云泉》詩: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無心水自閑。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這首詩通俗易懂,富有哲理,連平常百姓也能背誦。白云泉現(xiàn)已成為天平山上的一處佳景。
南禪寺,位于蘇州城南門內(nèi)滄浪亭西面。這座佛寺的建造由白居易發(fā)起,后白居易雖因病離開蘇州,但他仍關心寺的建造。此寺由蜀地僧人清閑矢謨、吳地僧人常敬、弘正、神益等僝功,檀主鄧子成等施財,住院僧人法弘等蕆事。自大和二年(828)秋籌建,歷時九年,至開成元年完工,費緡巨萬。據(jù)《吳郡志》記載:寺的規(guī)模十分宏偉,主體建筑有千佛堂,內(nèi)藏經(jīng)卷5058冊。寺建成后,白居易將自己編成的詩集《白氏長慶集》別錄三部,除家藏之外,其中一部(67卷)就藏在南禪寺千佛堂內(nèi),時為開成四年(839)二月,可見白居易對蘇州感情之深??上略谕硖茣r毀于戰(zhàn)亂,到南宋時已無蹤跡。范成大《吳郡志》云:“南禪寺,唐有之,今失所在。”
白塘橋,位于閶門外山塘街普濟橋側(cè),跨山塘河。清《虎阜志》云:“一名白公橋,山塘上。《姑蘇志》云:唐刺史白居易建。”民間傳說也稱“白馬橋”。白居易在開發(fā)山塘河時,常騎著白馬去工地指導督察,這匹馬常拴在這個地方。后來這地方建了一座橋,因是白居易拴馬處,故稱“白馬橋”。
白姆橋,位于閶門外山塘街,跨山塘河。這座橋名,傳說還與白居易的女兒有關。白居易在開辟山塘河時,他女兒不見父親回來吃飯,心里著急,就在家里燒好了飯菜,送到山塘河工地上。父女倆約好,在山塘河工地某處等候。這樣,女兒天天送飯到這里,白居易天天在這里吃飯。時間久了,白居易女兒送飯之事傳遍了工地,都說:白刺史真是個好官,生的女兒也十分孝順。后來,在送飯的地方造了一座石橋,就稱“白姆橋”,其意是白居易女兒孝心一片,是婦女的典范,是值得大家學習的。
白頭橋,位于學士街與干將路交會處,跨學士河。橋為白居易所建,故名。南宋紹定二年(1229)孫冕知蘇州,重修白頭橋,遂更名為“孫老橋”。詩人梅摯寫有《過白頭橋詩》云:“白頭橋奈白頭何,舊德如存故老歌。不特輿梁起遺愛,大都才美服人多。”
白公祠,在蘇州城外虎丘東山浜,祀唐太子少傅白居易。清嘉慶初,知府任兆烱建,咸豐十年(1860)毀。《吳門補乘》云:“中有思白堂,奉樂天像,旁為懷杜閣、仰蘇樓,供少陵、東坡。任兆烱有白公祠記,內(nèi)有重修白公堤碑,明萬歷四十年(1612)范允臨撰。”
唐少傅白公祠,位于蘇州閶門外山塘街東端、渡僧橋北堍。原白公祠毀于太平天國年間,為紀念白居易,于2006年重建白公祠,定名為“唐少傅白公祠”。在照墻門上,一邊刻“山塘始祖”,一邊刻“樂府詩神”,祠內(nèi)有白居易像,陳列著白居易的生平事跡以及在蘇州的功績等,供人瞻仰。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