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國內

?沒有手,他卻捧回了“中國攝影最高獎”!

2023-12-27 14:38:55 來源:杭州日報 作者:戚珊珊
大號 中號 小號
  沒有手,鄭龍華照樣可以攝影。是攝影,讓他重新“長”出了描繪世界、觸及靈魂的“無形之手”。
  他用鏡頭記錄下殘疾人同胞積極向上的奮斗歷程,不僅成就自己的生命之光,也照亮了他人。
  當鄭龍華“捧”起相機,鏡頭內與外,滿是堅毅又動人的中國故事。
  今年,他獲得第十一屆“最美杭州人”榮譽稱號。

一雙與眾不同的“手”

1959年寒冬,臨安昌化山區(qū)迎來了一年中最濕冷的時節(jié),農村里家家戶戶都會烤火缸來取暖。

一天中午,一個小嬰兒撕心裂肺的哭聲,把整個村的人都驚動了。

當大人趕到時,看到不滿周歲的鄭龍華,栽倒在床邊的火缸中。拎起來后,他的兩只小手和半個臉頰,幾乎被烤焦了。

眼看孩子只剩一口氣,母親急忙和村里幾個壯年人一起將他送往醫(yī)院。臨安當?shù)蒯t(yī)院見情況嚴重,建議他們還是往上級醫(yī)院送。

鄭龍華的父親是一名空軍,他在杭州得知消息后,立即讓家人把孩子送到杭州的大醫(yī)院。經過長達兩周的搶救,鄭龍華才脫離了生命危險。

命是保下來了,這雙小手怎么辦?醫(yī)生建議,要將手腕部以下截肢,避免后續(xù)感染,再危及生命。但鄭龍華父親的態(tài)度很堅決,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截肢,哪怕能留住一個手指也好。

可惜,后來還是一個手指也沒能保住。但醫(yī)生盡可能地保留了鄭龍華的手部軀干。他現(xiàn)在手部前端的肉團,便是當初搶救時,被紗布包起來的狀態(tài)。

(鄭龍華擔任杭州第4屆亞殘運會火炬手)

60多年后,鄭龍華依然慶幸父親當年的那個決定。“我很感謝我的父親,這讓我后來的日常生活可以自理,還能捧起相機。雖然不太方便,但如果截肢了,我的手臂就會比現(xiàn)在更短,很多事情就不可能完成了。”

嬰兒時期發(fā)生的這樁令人心驚的遭遇,鄭龍華也是長大后聽家里大人和村里長輩說的。從他有記憶開始,自己就沒有雙手,半邊臉上都是傷痕,生活困難重重。洗臉刷牙、穿衣吃飯、翻書寫字,他必須付出超出常人數(shù)倍的努力。

從臨安昌化中學念完高中后,鄭龍華回鄉(xiāng)務過農,但大多數(shù)時候能做的只有挑擔的活;去學校代過課,但因為殘疾,轉正申請總是被拒。

1977年恢復高考,鄭龍華去考了,成績超出大學錄取分數(shù)12分。但因手部殘疾,在體檢時被刷掉了。他不死心,第二年又去考,又過了線,卻因同樣的情況再度被拒之門外。

升學這條路,走不通了。

鄭龍華轉頭去找工作,高中畢業(yè)生當時也是香餑餑。正好這時有一個機會,鄉(xiāng)里要成立文化站,有人推薦了他,他自己也信心滿滿,躍躍欲試。

面試時,負責人向他提了兩個問題,“第一,文化站要做群眾文化工作,你會唱歌、跳舞嗎?第二,文化站要拍照片,你能不能照相?”

面對這兩個帶有質疑的問題,鄭龍華只能怔怔地看著負責人,啞口無言。這個工作還是黃了。

一臺突然收到的海鷗相機

“像我這樣的人,到底能干點什么好?要么靠寫文章來賺稿費?要么拜個中醫(yī)師父去行醫(yī)?”鄭龍華反復思索著人生的出路。

他把對前途的困惑,包括這次面試的經歷,寫進了和高中同桌車靜光的每周通信里。

車靜光是上海人,當時考進了復旦大學物理系,他回信說,“照相攝影你倒是可以考慮,以我對你的了解,只要你有決心,想做的事情肯定能做成。”

這份鼓勵很熱血,但鄭龍華有現(xiàn)實的擔憂,即便學會了攝影,恐怕也難以維持生計。車靜光又回信幫他分析,昌化是一個山區(qū),只有鎮(zhèn)上一家照相館,現(xiàn)在人們條件慢慢好起來了,拍照需求肯定會增加的。

“20世紀80年代初,一臺最基礎的相機也要120塊錢左右,真是一筆不小的數(shù)目,我拿不出來,后來我們通信也沒有再說起這件事。”鄭龍華說。

兩個月后,鄭龍華突然收到了一臺全新的相機,是車靜光從上海寄來的海鷗4B型相機。“后來我才知道,他是向他父母借的錢。”鄭龍華說。

捧著這臺新奇的相機,鄭龍華一刻不停研究起來。說明書只有薄薄一張紙,他搞不懂操作方法,就去新華書店找書,卻找不到一本有關攝影教學的書。他又跑去鎮(zhèn)上的照相館想向師傅討教,但對方怕被搶飯碗,不肯教。

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光是學會怎樣捧穩(wěn)相機,鄭龍華就花上了幾個月的時間,更別提還有調光圈、焦距等更加精細化的操作了。

最讓鄭龍華為難的,就是調焦距。調焦的鈕在相機右邊,正常情況下靠兩個手指擰動,來讓鏡頭推前推后。

沒有手指的鄭龍華窩在家里,用手上兩個“肉團團”反復試驗,終于試出了一個辦法——先用肉團摩擦那個按鈕,直到擠得不能再緊之后,依靠手臂來轉動調焦。

手上的肉總是被磨破皮,晚上還要浸泡在有腐蝕性的藥水里沖洗膠卷,傷口痛得鄭龍華直冒冷汗,但他依然堅持打磨和錘煉技術。

和這臺相機磨合了整整一年,鄭龍華總算學會了拍照片。申請了個體營業(yè)執(zhí)照后,他在昌化地區(qū)開起了“流動照相館”,上門給人拍留念照和全家福。

群山郁郁蔥蔥,鄭龍華年輕的身影穿梭其中,背著挎包,蹬著自行車,車前放著相機,后座綁著沖印箱。

他拍照定價優(yōu)惠,5毛錢3張,拍好洗出來人家滿意才收錢。照片風格活潑自然,很受農村人喜愛。靠著信譽和口碑,鄭龍華生意漸漸做起來了。除去基本開銷,每個月還有結余。不到1年,他就把買相機的錢寄還給了車靜光。

在走街串戶拍照的過程中,鄭龍華偶爾會拍到一些有新聞價值的照片,他就給報刊、雜志投投稿。“每當看到一幅照片在報紙上發(fā)表,我會樂上好幾天,而且還有一點小小的稿費。”

一件賣掉房子也要做的事

1984年國慶節(jié),鄭龍華參加了在上海舉辦的全國即時藝術攝影大賽,主題為“美在上海”。他早晨4點起床,捧著海鷗相機,在上海街頭尋找“美”。

直到傍晚,他在黃浦江畔看到一群美術生正在寫生,鐘樓等外灘美景在畫筆下呈現(xiàn)。鄭龍華眼前一亮,對著這個場景按下了快門,將照片取名為《美景畫不完》參賽。

結果,初出茅廬的他獲得了本次大賽的“特別榮譽獎”。在這場高手林立的比拼中,一名殘疾人個體戶竟“殺”出重圍得獎,鄭龍華的故事被上海媒體爭相報道。消息很快傳回了臨安,逐漸有人知道了他的名字。

“這次獲獎增強了我對藝術攝影的信心,從此便一發(fā)不可收拾了。”鄭龍華說。

后來,鄭龍華進入文化館工作,幾年后正值全國各地成立殘聯(lián),一心想為殘疾人做事情的他申請籌備臨安縣殘聯(lián)。在殘聯(lián)工作的10年,他一直為殘疾人事業(yè)奔忙。

熱愛攝影的鄭龍華,慢慢接觸到了數(shù)碼相機和單反相機,也練就了一手適合自己的獨門功夫。

2001年,北京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轉到文聯(lián)工作的鄭龍華琢磨著,要為祖國的百年夢想做點什么。身為一名殘疾人,一位攝影工作者,他萌生了拍攝中國100位殘疾人精英的想法。

從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經過700多個日日夜夜的長途跋涉,耗資100多萬元,鄭龍華走遍了全國100多個縣市。

他用5000多張圖片和近15萬字的手記,完成了“一位無手攝影家對話中國100位殘疾名人”大型公益活動。

(鄭龍華當年在走訪拍攝的路上)

鄭龍華的作品乍一看很樸實,但卻緩緩釋放一種堅實的力量。他堅持不放大拍攝對象的傷痛,也不刻意回避命運的不公,而是客觀記錄精彩動人的瞬間。

每次拍攝,他通常會先與拍攝對象同吃同住幾日,但從不干涉對方的工作和生活,只在一旁默默觀察,捕捉觸動內心的畫面。信任與理解,是鄭龍華打開他們心門的鑰匙。

事實上,在這個活動啟動拍攝之前,鄭龍華花了幾年時間,走訪了許多專家和學者,終于通過了可行性論證,但卻苦于沒有資金。

在和愛人商量后,他賣掉了一套還沒來得及裝修的改善房,一共35萬元當作啟動資金。

(鄭龍華攝影作品集)

這件事,為什么非做不可?鄭龍華說:“因為我想通過攝影這門技術,通過我呈現(xiàn)的畫面,來為我們殘疾同胞表達心聲,讓社會更加關愛殘疾人,關心殘疾人事業(yè)的發(fā)展,提高社會的文明進步。”

北京殘奧會期間,鄭龍華如愿在北京國家圖書館舉行了“生命之光”攝影展,引發(fā)轟動。一時間,“無手攝影家神州第一人”名揚四方。

一個攝影界的至高大獎

2023年6月,一個好消息傳來,鄭龍華榮獲“中國攝影金像獎”,這是全國性攝影藝術最高獎項。攝影金像獎與電影金雞獎、電視金鷹獎、戲劇梅花獎等并列,是中國文學藝術界12個藝術門類最高獎項之一。

“他從不怨天尤人,熱愛生命、腳踏實地、身體力行,堅持以影像弘揚主旋律、講述中國好故事。”這是評委會對鄭龍華的評價。

在頒獎典禮上,鄭龍華發(fā)表了這樣一番感言:“感恩攝影,是攝影賦予了我生命的意義;感恩時代,是社會的關愛助我美夢成真。”

2023年10月9日至28日,鄭龍華在杭州亞運會博物館舉辦《生命壯歌——一位無手攝影師鏡頭里的中國殘運健兒風采大型公益攝影展》,展覽還在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影像中國網線上同步開展。

兩個亞運,同樣精彩。《生命壯歌》是鄭龍華獻給亞殘運會的禮物。這次攝影展呈現(xiàn)的是20多年間,他在全國、地方性殘疾人運動會上,聚焦殘疾人體育運動的精彩瞬間。

從北京的《生命之光》到杭州的《生命壯歌》,仿佛是一場歷時悠久的擊掌。鄭龍華鏡頭中的每個殘疾人的人生故事并不相同,唯一不變的是他們的勇敢和不屈。

現(xiàn)在,居住在臨安的鄭龍華依然在人文紀實攝影上耕耘創(chuàng)作,并持續(xù)關注殘疾人事業(yè)發(fā)展這個主題。“我還想學習新的攝影理念和技術,現(xiàn)在人工智能發(fā)展這么快,稍微不學習就要落伍了。”

在鄭龍華看來,攝影最大的功能是記錄,能把歷史的一瞬間凝固下來。就拿日常生活來說,“流動照相館”開張的第一單——有個小伙子馬上要去參軍,一家人想拍個合影,便找他上門拍照。

“祖孫三代一共8個人,我特地把這張合影做大了一些,也沒多收錢。前幾年我回去還看到他們家里一直放著這張照片,那個當初去當兵的小伙子現(xiàn)在都50多歲了,覺得很有紀念意義。”

很多人在看到他的手之后問:“鄭老師,您是怎么堅持拍攝了這么多年?”

鄭龍華回答說,攝影的動力是對生活無比的熱愛。“我熱愛這大好河山的一花一草,熱愛晨光,熱愛細雨,熱愛晚風,熱愛我腳下滾燙的土地,熱愛這土地上永不服輸?shù)娜嗣?。(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責任編輯:高瑋怡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