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國內
北京80后李京陽長期在鄂倫春族聚居地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錄與傳播——

辭去工作入山九年,80后小伙兒讓世界看到鄂倫春族

2024-01-27 08:54:35 來源:工人日報 作者:趙昂
大號 中號 小號
原標題:鄂倫春人寄養(yǎng)在北京的孩子

閱讀提示

李京陽的網(wǎng)名是“少年星期八”,他關于鄂倫春族的視頻獲得大量網(wǎng)友點贊,其中一組視頻就叫《第9169個鄂倫春的孩子》。

1月19日,微博賬號“四川文旅”發(fā)布了一條消息,“1月20日至21日,鄂倫春族人空降劍門關,為你送上來自遠古的神秘祝福!速來近距離感受鄂倫春族的魅力吧!”這一活動是為了促進鄂倫春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全國,而陪伴鄂倫春族人來到劍門關的,是一位北京小伙子,叫李京陽。

在抖音平臺上,李京陽的網(wǎng)名是“少年星期八”,他關于鄂倫春族的視頻獲得大量網(wǎng)友點贊,其中一組視頻就叫《第9169個鄂倫春的孩子》,因為,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21》顯示,鄂倫春族人口共有9168人。

“以天為單位”的賽跑

今年,是李京陽從事鄂倫春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第9個年頭。他出生于1987年,原本是一個年收入百萬的知名攝影師,拍攝內容多偏重商業(yè),曾與國內多名知名藝人和世界知名奢侈品品牌合作過,在30歲以前,他去過30多個國家,去非洲拍尼羅河,去夏威夷拍火山……

2015年,李京陽原本計劃去非洲徒步,后來因妻子懷孕留在了國內,他接到了一份紀錄片的拍攝邀請,為鄂倫春族拍攝非遺紀錄片,于是他北上來到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

鄂倫春自治旗的官方網(wǎng)站上,是這樣介紹鄂倫春族歷史的:“鄂倫春”是本民族自稱,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使用馴鹿的人”,一種是“山嶺上的人”,黑龍江流域是鄂倫春族的歷史搖籃。“過去,他們依靠一匹馬、一桿槍、一只獵犬,一年四季追趕著樟狍、野鹿,游獵在遼闊的林海里,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

現(xiàn)在,這樣的狩獵生活早已不存在了。在20世紀50年代,鄂倫春族響應號召下山定居,1996年,鄂倫春自治旗全面禁獵。這就意味著熟悉過往林海游獵生活的,往往是上了歲數(shù)的老年人。盡管鄂倫春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鄂倫春族的文化和歷史,許多都藏在鄂倫春族老人的記憶中。李京陽的工作,是記錄下老人的口述史和獨特的手工藝制品,留下歷史檔案。

當李京陽投入拍攝時,他發(fā)現(xiàn)這是一項與時間賽跑的工作,“以天為單位”。這是因為,老人們有的患了阿爾茲海默癥,“前一年還侃侃而談,第二年已經(jīng)認不出我了。” 有的則突然離世,有時一門手藝拍攝到一半,朝夕相處的老工匠就去世了。

既要記錄也要傳播

鄂倫春族老人是“活的歷史”。老人的離世,意味著他頭腦中那部分尚未轉換成文字和圖像的人文歷史記憶,永遠消失。而由于鄂倫春族人口較少,一位熟悉歷史文化和傳統(tǒng)技藝的老人的去世,則可能意味著一種或多種傳統(tǒng)文化因子就此消失。

從最開始每年一兩個月,到后來每年超過10個月和鄂倫春人待在一起,在山中走訪拍攝,李京陽的工作和生活徹底改變了。他放棄了在北京的業(yè)務,扎進了鄂倫春族聚居地。在他看來,這一切都是有意義的,“因為我們常說要以史為鏡,我們不僅要向前看,還要回頭看。”

李京陽在當?shù)刈饬朔孔?,還組織了小團隊,專門記錄鄂倫春老人的生活和鄂倫春的文化。他的爺爺從他小時候就教育他:“這世上有很多比掙錢更重要的事。”

今年,是李京陽從事鄂倫春文化記錄的第9個年份,從最初的短期小住,到現(xiàn)在長期在當?shù)刈夥烤幼?,他對鄂倫春人的文化和生活,已?jīng)從最初的了解、熟悉到如今的逐步融入。在拍攝時,李京陽跟在老人身邊,記錄下他們的生活以及口述歷史。有一次,一位老人說自己沒去過電影院,李京陽帶老人去看了電影,還玩了抓娃娃機,老人笑得合不攏嘴。久而久之,鄂倫春的老人也將他當作自己人,稱他是“鄂倫春人寄養(yǎng)在北京的孩子”。

以手工制作孢皮衣為例,掌握這項工藝的老人,有的已過八旬,雖然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但隨著時間流逝,最終,人們可能只能在博物館內看到成品。李京陽覺得,要讓更多人看見文化遺產,才能讓這些遺產真正“活起來”,而不是僅僅變成博物館內的冰冷陳設。

既要做記錄者,也要做傳播者。有人建議李京陽將視頻傳到網(wǎng)絡平臺上,讓更多人看到。

與大自然的親近感

在抖音平臺上,來自鄂倫春旗的內淑梅老人,被網(wǎng)友稱為“小花鹿奶奶”。她在錄制吟唱森林之音的視頻時,鄭重地戴上了全部的飾品——13個手鐲,6個鈴鐺和3條項鏈。她大笑著,說自己快80歲了,像個“小花鹿”。一則高贊評論稱,“仿佛看到了這個民族與大自然與生俱來的親近感”。

這種對自然的敬重和親近感,也讓李京陽十分敬佩,曾有老人告訴他:“你在森林里晚上小一點聲,因為小草和小樹也是要休息的,不要打擾到它們。”

“天上有太陽、月亮還有星星,在森林里到處都有……”“小花鹿奶奶”高亢圓潤、略帶顫音的歌聲,得到了網(wǎng)友們的點贊,有網(wǎng)友評價“淚水一下子就涌了出來”。鄂倫春族民歌又稱鄂倫春族贊達仁,“贊達仁”即鄂倫春語“山歌”之意,這種音樂彌補了鄂倫春族沒有文字記載歷史的遺憾,以藝術形式呈現(xiàn)了鄂倫春族原始狩獵的圖景,2008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李京陽的網(wǎng)名叫“少年星期八”,“星期八”意為每周多一天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很滿意自己現(xiàn)在的情況,通過記錄和傳播鄂倫春文化,了解與回歸自然。他還記得自己剛開始記錄時,好奇鄂倫春人過去如何在森林里生活,后來李京陽發(fā)現(xiàn),整個森林都是鄂倫春人的“家”,他們像善待自己的家一樣善待森林,在鄂倫春人看來,人類也要遵守森林的規(guī)矩。

視頻火了以后,李京陽想給一些非遺傳承人開設網(wǎng)絡賬號,幫助他們拍攝和運營,在他看來,這不僅能讓老手藝人們獲得更多社會關注,也能吸引更多人選擇傳承這些手藝。他還希望通過網(wǎng)絡平臺,讓更多人了解鄂倫春文化,了解鄂倫春人是如何看待森林,看待自然的,而這,于今天的現(xiàn)代生活,依然有深遠的意義。

責任編輯:李佩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