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載苦學鉆研之路
如滄海尋一漏,蓬山列蚍蜉
常于暗夜燈黃處靜思遭逢
感今之所得
為他人相授者十之八九
孤身自謀者不足一二
因而幸其有感,執(zhí)筆于心”
近日,浙江大學
發(fā)布了一篇特別的畢業(yè)論文致謝
洋洋灑灑千余字
全部用文言文寫就
感恩父母、感謝師友
筆觸細膩婉轉、動情又真誠
有些出人意料的是
這篇致謝的執(zhí)筆者
并非文史哲專業(yè)出身
而是浙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主攻GeTe基熱電材料
性能研究和機理分析的博士生
張敏
在學業(yè)上
張敏選擇材料學專業(yè)
是出于興趣
在生活中
她寫詩詞、讀古文
在筆記本上摘抄下動人的語句
同樣是興趣使然
張敏是工科女生
也是“不折不扣”的古典文化愛好者
兩個身份碰撞在一起
才有了這篇“文言文版致謝”
張敏說,“作為一個工科生
日常面對的多是理性的敘事方式
而論文致謝
更像對這些年成長過程
和情感體驗的總結
我想用更浪漫的方式去表達”
張敏認為
致謝是論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從“小白”起步
得益于師長、同學的指導與幫助
才逐步具備了獨立進行科研的能力
一篇論文寫到最后
應該拿出足夠的真誠與敬意
對那些在科研之路上扶助過自己的人
鄭重地道一聲謝謝
因此,張敏寫的時候很投入
經常陷入回憶中
“我覺得這幾年過得很有意思
想到一些人和事就覺得很感動”
“古之學者有言
為學莫重于尊師”
求學路上,首先要感謝的是老師們
走上科研道路之初
由于對課題不熟悉、缺乏經驗
張敏多次實驗都以失敗告終
導師朱鐵軍教授
“選拔余于青黃稚嫩之時
不吝解惑授業(yè)之恩”
幫助她走出了沮喪和迷茫
另一位亦師亦友的合作導師
是付晨光研究員
“勤勉于內,事必躬親”
從論文的撰寫到實驗室管理
對學生的幫助與支持
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
付老師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
也幫助張敏和同學們
“渡過了很多難關”
一路遇到“善待問者如撞鐘
致格物篇如破竹”的良師
張敏將他們的名字一一列出
字里行間滿是感激之情
“學貴得師,亦貴得友”
張敏也在文中細數(shù)了
與同窗摯友間的寶貴情誼
每個被列出的名字后
都珍藏著一段難忘的時光
她所在的課題組氛圍融洽
大家在科研探索上相伴前行
他們有專門的文獻分享交流會
互相幫助在專業(yè)領域不斷精進
“學習和傳授
也是科研能力的一部分
與他人互幫互助的相處方式
也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科學素養(yǎng)”
臨別之際,回溯過往
張敏很珍視“桂花載酒游百里
春和年少向東風”的美好回憶
也相信“無論多少年過去
我都會記得校園中的那些時光
記得當時的感動”
展望未來
張敏有意繼續(xù)從事
與其研究方向相關的半導體行業(yè)
她的小目標是
“利用讀研期間的所學
為半導體行業(yè)
帶來一些創(chuàng)新性的成果”
這篇用心寫就的致謝
讓網友感動
“學材料的姑娘,果然有‘材料’!”
“有實力、有情懷的小姐姐!”
“心懷理想,懂得感恩
這姑娘,未來可期!”
或許,文言文
并不是這篇致謝最大的亮點
字里行間的溫暖與熱忱才是
祝張敏夢想成真!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ID:xhmrdxwx、浙江大學 余佳欣、北京晚報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