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第六次奧運之旅的倪夏蓮,并沒有進入“休賽期”,反而變得更加忙碌。
9月2日下午,倪夏蓮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上海,并在寶山區(qū)的一家乒乓球俱樂部參加了一場小型粉絲見面會?;顒蝇F(xiàn)場,倪夏蓮耐心滿足每位球迷的簽名合影需求,與球迷切磋球技。
面對現(xiàn)場的球迷和老友,倪夏蓮的臉上始終洋溢著笑容:“這次回上海的行程很緊,只有三天時間,有一些事情要處理,但更想做的事情就是見見好朋友們。我今天非常高興,也很感謝大家跑這么遠來看我,回到家鄉(xiāng)的感覺就是不一樣。”
粉絲見面會結束后,倪夏蓮的日程被安排得滿滿當當:先去西班牙參加活動,與過去在西班牙俱樂部的老友會面;9月21日代表克羅地亞的一家俱樂部,參加歐洲乒乓球俱樂部聯(lián)賽;隨后趕往北京,參加9月26日至10月6日舉行的WTT中國大滿貫賽。
倪夏蓮的丈夫兼教練托米這樣形容:“雖然很忙碌,但我認為她永遠不會因為這樣的活動而感到疲憊,因為她非常享受這樣的過程。凡是與乒乓球有關的事情,她都樂在其中。”
倪夏蓮在球迷見面會上。 本文圖片 李銘珅 圖
“使命感”
巴黎奧運會,倪夏蓮火了。
奧運期間,頂著奧運史上最高齡乒乓球運動員稱號的她,社交媒體賬號以日均15萬粉絲的速度積攢著人氣,單場直播近千萬人觀看。如今,倪夏蓮的賬號粉絲接近200萬,甚至比盧森堡的總人口數(shù)量還多。
但在過去幾年,倪夏蓮對于社交媒體是抗拒的,“幾年前我是不做這個事情的,直到我現(xiàn)在的團隊找到我。他們覺得我身上有很多正能量,希望我和大家分享正能量,這句話感動到我了。所以我希望把這個平臺利用好,只要是人們想要知道的問題,我就愿意去跟大家分享。”
即使已經(jīng)61歲,倪夏蓮對新鮮事物依舊保持著開放的心態(tài)。在她看來,運營自媒體是一種全新的體驗,“我的團隊對我?guī)椭浅4?,他們給了我很多主意。(在自媒體賽道上)我是一個新人,但是我們配合得很好,我也一直保持著一個學習的過程,我們會互相探討怎么樣會更好,到目前為止還挺成功的。”
除了分享日常,倪夏蓮更希望自己的社交平臺可以成為文化交流的橋梁,“我覺得我們需要交流,雖然現(xiàn)在是地球村了,但是東西方還是有很多差異,所以我覺得溝通是第一步,有了溝通才會慢慢建立信任,有了信任很多事情就更容易一些。所以我希望我能起到橋梁的作用,慢慢增進兩國之間的友誼。”
“使命感”,是倪夏蓮對自己的要求。視頻賬號里,她總是笑顏示人,不是呼吁大家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就是引導大家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好。
倪夏蓮解釋,這樣是為了實實在在幫助到一些人:“我希望給大家?guī)磔p松愉快的內容,因為大家生活都很辛苦,所以我現(xiàn)在有一種使命感。”
奉獻
這樣的“使命感”,在倪夏蓮本次巴黎奧運之旅格外明顯。
奧運會乒乓混雙決賽前夕,倪夏蓮在其社交媒體上發(fā)布為“莎頭”組合做陪練的視頻,這條視頻點贊數(shù)隨即破百萬。
競技體育的世界里,向對手暴露自己的技術特點是大忌,但是倪夏蓮的選擇卻有所不同。即使接下來要在女單比賽中對戰(zhàn)孫穎莎,倪夏蓮還是毫不猶豫地答應為“莎頭”組合做陪練。
“我當然知道幫他們陪練意味著什么,但我覺得自己很幸運,有機會報答曾經(jīng)培養(yǎng)我的中國隊。因為中國隊這個冠軍很重要,比我個人要重要很多,所以我只是做了一點應該做的事情。”
倪夏蓮表示,中國乒乓球隊找到她,是因為她與朝鮮組合的技術特點非常相似,“俗話說,臨時抱佛腳,抱一抱,心理就會更強大。我是左手,打長膠,落點刁鉆,從球路上來說,我最接近朝鮮選手的打法。”
“對我來說,怎么把我所有的東西都奉獻出來,給他們掃除一點障礙,是最重要的。”
談到奧運經(jīng)歷,倪夏蓮嘴角始終掛著笑容,這樣的狀態(tài)從巴黎奧運會便開始了,面對世界排名第一的孫穎莎,哪怕最后一個球輸了,倪夏蓮的嘴角還是掛著笑容:“我很珍惜同孫穎莎的比賽。她是世界第一,不是每天都有這樣的機會。老實說,有幾個球把我打得很狼狽,但我為她打出精彩的好球感到高興,我會情不自禁地為她鼓掌。”
但她隨即又說:“比賽中我看上去很有松弛感,但其實我手上很緊,哪怕很難贏孫穎莎,這每一分都要爭取,這是運動員的天性。”
“博物館打法”的學無止境
倪夏蓮坦言,直板和長膠打法由于“太慢了”,因此在國際乒乓球舞臺上并不先進,她甚至調侃自己的打法是“博物館打法”,“因為這種打法幾乎被國際舞臺淘汰了。”
左手、直板、長膠、正膠、兩面倒板進攻型打法,任何一個關鍵詞放在如今女子乒壇都不多見,但用著“博物館打法”的倪夏蓮,仍然能在乒乓賽場上占據(jù)一席之地,離不開她多年以來的嘗試和創(chuàng)新。
傳統(tǒng)的長膠打法防守多、進攻少,而倪夏蓮卻創(chuàng)造了長膠的進攻型打法,“長膠很難進攻,我是第一個長膠進攻的人。因為我原來的正膠基礎非常好,所以我跨越了艱難的一步,從不能進攻到能進攻,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跨越。”
當61歲的倪夏蓮結束奧運之旅,被問及有何計劃時,她依舊希望自己的技術能夠有所突破:“學無止境,乒乓球這項運動的技術一直在發(fā)展,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我要研究怎么樣能把自己的技術更先進化,在賽場上能夠更具殺傷力。”
倪夏蓮透露,自己目前還沒有恢復正常訓練,但這次從上?;貧W洲后就要慢慢練起來了,“至于訓練強度,我現(xiàn)在的原則很簡單,底線是不要生病、不要受傷。在這個條件下,盡量把訓練的質量提高上去。”
享受每一天
此番回到上海的倪夏蓮,不光是“回娘家”,也是扮演著開學家長的身份。
這次返回上海,除了丈夫托米外,兒子威利和女友也陪在身邊。威利是一名理療師,在盧森堡開了自己的診所,倪夏蓮表示,自己平時的理療康復,就是兒子幫忙。
這次來到上海,威利入讀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學習針灸技術,“他其實一直對中醫(yī)相關學科也感興趣,早在幾年前就想來國內學習。這次終于能來了,因為自己還開著診所的緣故,所以是大概三個月的短期學習,學費都交好了。”
在此之前,威利就會按摩理療、拔火罐等,知道兒子想學中醫(yī),倪夏蓮便主動推薦了上海,“到底是自己家鄉(xiāng)呀,而且這么多年雖然我們生活在盧森堡,但家里一直說上海話的,威利也是從小就會上海話的,回到上海來進修再適合不過了。”
至于“是否有信心再戰(zhàn)一屆奧運會”,倪夏蓮回答道:“我不會去排除任何可能,但人的能力總是有極限的,所以就讓我們順其自然,走著看吧。今天永遠比明天年輕,享受今天,享受每一分鐘。”(澎湃新聞記者 胡杰 實習生 劉佳和)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