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一段時間以來,由多個不關聯的境外輸入源頭引起了新一輪新冠肺炎疫情,截至目前,本輪疫情波及了全國21個省份。一方面隨著冬季來臨、氣溫降低,新冠肺炎疫情與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疊加流行的風險增加,另一方面,全球疫情波折反復、居高不下,新冠病毒持續(xù)變異。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2.5億例,一些國家新增確診病例數接近或超過此前高點,我國外防輸入壓力持續(xù)增大。如何看待我國目前疫情防控策略?如何將疫情處置對社會的影響降到最低?
近期,由多個不關聯的境外新冠肺炎病例輸入源頭引起我國新一輪疫情。
在國家相關部門統(tǒng)一部署指導下,各地迅速采取積極有效措施應對疫情蔓延。目前全國疫情整體已經趨于平穩(wěn),受疫情影響的多個省份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
11月13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的新聞發(fā)布會上,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長吳良有說:“黑龍江黑河、河北石家莊、河南鄭州、四川成都等地的疫情正逐步得到控制。北京、吉林關聯疫情的感染人數局限,風險場所和風險人群的調查與管控措施正有序進行。”
不過,目前一些局部地區(qū),遼寧大連、北京、江西上饒、云南德宏等地區(qū)的疫情仍需關注。遼寧大連近日疫情發(fā)展比較快,特別是大連莊河的大學城發(fā)生了校園的聚集性感染。莊河大學城內累計報告77例確診病例,包括60多名大學生。
吳良有說:“這次疫情總共波及到21個省份,46個地市,應該說是武漢疫情以來波及面最廣的一輪疫情。從流調溯源的情況看,雖然有不同的傳播源頭,但是總體看都是從境外進來的。我們一定要從嚴從緊地抓好外防輸入這項工作。”
“外防輸入、內防反彈”,這是目前我國在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形勢下的防控總體策略。而我國的疫情防控政策也并非一成不變。疫情發(fā)生一年多來,我國的疫情防控一直在根據國內和國際疫情形勢的變化及時做出調整,靈活應對。
在疫情暴發(fā)初期,我國疫情來勢兇猛、形勢嚴峻,因此那時采取的防控策略是“外防輸出、內防擴散”。這樣強有力的措施為我國迅速控制疫情、打贏疫情阻擊戰(zhàn)提供了有力保證。
隨著我國取得抗擊疫情的重大階段性勝利,本土病例大幅減少,疫情防控進入常態(tài)化。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的疫情防控政策調整為“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各地根據實際情況,用更靈活的方法,及時調整、精準防控。這樣的防控策略一方面保證了社會的正常運轉,同時又時刻保持著對疫情的警惕。
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說:“當沒有病例出現的時候,我們防控措施的核心是監(jiān)測,要讓監(jiān)測體系保持敏感性,一旦出現疫情的時候,利用科技手段、核酸檢測來快速發(fā)現傳染源,把它找出來。然后利用大數據、信息化技術來追蹤密切接觸者,實行管理。”
在我國的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政策中,“動態(tài)清零”是一個引人關注的關鍵詞。有許多人將它解讀為防控目標是“零感染”、沒有病例。對此,相關專家表示,“動態(tài)清零”并不是必須做到“零感染”,而是指常態(tài)化防控階段要最大限度早發(fā)現、早治療、早處置,堅決防止出現疫情社區(qū)持續(xù)傳播,保持動態(tài)的疫情可控和總體安全狀態(tài)。
梁萬年說:“我們堅持的一個基本防控理念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這個大的理念指導下,防控目標盡一切可能保護人民健康,盡量減少發(fā)病、重癥和死亡,盡量使社會維持正常的運行和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
我國這種快速反應、“動態(tài)清零”的防控政策,已經能夠保證當地在3到4周后可以恢復正常生活。在目前全球疫情形勢持續(xù)惡化、我國的防控壓力只增不減的背景下,這樣的精準防控政策為我國社會正常運行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雖然這些相對嚴格的防控措施在短期內可能對感染者和密接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響,但從社會更大范圍及長遠看,可以讓社會生活快速恢復至常態(tài),最大限度減少對人們生命健康的危害和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梁萬年說:“經濟并沒有因為所采取的措施和策略而受到影響,從GDP的增速,經濟有關指標來看,我們在全球的表現是好的。”
吳良有說:“我們國家有體制的優(yōu)勢,不管是政府行業(yè)部門,還是群眾,都是非常積極配合國家的防控策略,現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總體策略執(zhí)行起來也是效果非常好的。”
一年多來,我國的疫情防控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然而對中國的防控政策,國際上也有不同聲音。有人認為執(zhí)行這一政策成本高,并且會導致人員流動不便、一定程度上限制經濟發(fā)展,認為應該考慮放棄“動態(tài)清零”。
吳良有說:“武漢疫情以來,國內發(fā)生了三十余起本土聚集性疫情,均是由境外輸入引起的。我們做到了及時發(fā)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發(fā)現一起疫情就徹底撲滅一起疫情,確保完全阻斷疫情傳播,確保國內的疫情形勢保持總體平穩(wěn)。實踐證明,我們國家‘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防控政策措施是符合國情和疫情防控的科學規(guī)律的,很好地統(tǒng)籌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fā)展。”
梁萬年說:“兩個問題,第一個減少了這么多的感染,由此預防了很多重癥出現,甚至預防了死亡,人的生命價值怎么用金錢來算?第二個問題,從一個國家的層面來看,如果說對某一個地區(qū)采取嚴格的一些控制措施,能保證其他地區(qū)、其他省份正常的社會經濟運行,哪個效率高?我們國家現在所采取的還是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更廣闊的視野和大局來看待防控的科學。”
實際上,看一下現在一些國家疫情持續(xù)惡化的現狀就能得知,過于放松甚至放任病毒傳播的防控政策,會導致疫情快速蔓延,重癥和死亡病例增加,尤其一些有基礎疾病的老人和易感人群,更會面臨極大的風險。在被動消極的防控政策背后,是這些民眾付出了健康甚至生命的代價。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蘇曉暉說:“大家看到一些國家,在防疫抗疫政策上采取放開的手段,并不是說在深思熟慮之后,做出的明智選擇,而往往是在問題已經積重難返的時候,采取一些盡可能止損的方式,或者是轉移民眾視線的方式,甚至是一種破罐破摔的方式。”
吳良有說:“確實現在一些國家放松了疫情管控措施,實際上它帶來的人民生活上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新冠疫情的感染率大幅提升,物價上漲,醫(yī)療資源擠兌,這些影響可能是較長時間的。”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由于我國的防控政策精準細致、落實有力,能夠較好地平衡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fā)展之間的關系,因此我國也成為去年全球唯一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為全球經濟復蘇和供應鏈穩(wěn)定作出巨大貢獻。
蘇曉暉說:“很多國家仍然在掙扎于防疫措施和社會安全,民生以及經濟重啟等各方面因素難以平衡,難以協調的困境當中,所以很多國家也在對自己的公共衛(wèi)生政策進行反思。同時中國在不斷進行內部政策的協調,在應對更新的挑戰(zhàn),‘動態(tài)清零’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能夠更好地保護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進一步鞏固經濟發(fā)展成績,進而實現雙循環(huán)不斷發(fā)展的重要過程。”
現在冬季來臨,疫情防控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zhàn)。對于下一步我國的疫情防控政策走向,相關部門也給出了明確回答。
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新聞發(fā)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說:“要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總策略不動搖,堅持‘動態(tài)清零’的防疫目標,做到及早發(fā)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確保疫情不出現規(guī)模性輸入和反彈。要強化口岸城市疫情防控,做好人、物、環(huán)境同防,嚴控源頭防輸入。”
相關專家表示,目前全球疫情特別是我國周邊國家的疫情波折反復,如果過早完全放開,極易喪失來之不易的防控成果。因此現階段我們仍然要嚴格執(zhí)行常態(tài)化防控策略,精準而有效的防控,以最小成本獲取最大的防控成效。對下一階段的防控措施,相關部門也進行了一系列具體規(guī)劃。
吳良有說:“要建立一個高度靈敏的檢測預警體系,一旦在高危人群里面發(fā)現有陽性樣本,立刻啟動指揮體系,進入到應急狀態(tài)。一旦發(fā)現本土聚集性疫情,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就會派出國家工作組到地方共同指導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在精準的流調方面,利用大數據手段快速判定密切接觸者和次密切接觸者,以及潛在的風險人群,使得傳播風險降到最小。”
目前全球疫情仍然高發(fā),隨著冬季到來,很多歐美國家疫情又出現抬頭態(tài)勢,不少專家研判,今冬明春的疫情防控形勢將會比去年更加復雜。專家表示,疫情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未來是否改變現行策略,取決于全球疫情的走勢、病毒變異情況、疾病嚴重程度的變化以及中國疫苗接種覆蓋率等多種因素。相關部門將密切關注全球疫情趨勢,研判疫情風險,加快疫苗接種進度,適時調整相應的防控策略和措施。
原創(chuàng)精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