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十七:
本名王洋洋,遼寧沈陽人,高中數(shù)學老師,業(yè)余脫口秀演員,2019年植入我國首批磁懸浮人工心臟。
王十七平日里從來不需要鬧鐘。最多睡8小時,他的“外掛心臟”就會嘀嘀嘀地叫醒他,提醒該換電池了。慢慢地,屬于他的獨特生物鐘形成,到點他自然就醒。否則,后果可比上班遲到嚴重得多,會出人命!
外表看來快性的沈陽漢子王十七,如果不撩起馬甲,露出那根從身體里延伸出來的電線,以及兜里連接的電池,跟常人無異。
“給大家看點好東西,這是中國第一顆(批)人工心臟。”在脫口秀舞臺上,王十七一上臺就從兜里掏出那塊給心臟充電的電池。臺下觀眾瞬間睜大了眼睛,收起笑容、捂住嘴,準備要被一段辛酸故事“捕獲”。“放心,我不是帶貨的,這設(shè)備一般人也買不起。”他這句話緊接著就把大家給逗樂了。
2019年,王十七換上人工心臟,從瀕臨死亡的“絕處”活了過來。他心臟的脈動被旋轉(zhuǎn)的機械血泵所取代,兩塊電池和一根電線成了身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屬于他的“賽博朋克”時代正式開啟。別人的一天是24小時,他的一天是電池待機時長組成的“8+8+8”。別人保命護體,他就是保護好這套裝備。有一次,下地鐵時他的電線被別人的雨傘把勾住了,“這條命差點就交待了”。還有一次他自駕車,下車匆忙,電線差點被安全帶給扯斷。所以,天氣再熱,他都會穿一件馬甲,把電池和電線小心翼翼收好。
“你這病很嚴重”
2007年,當數(shù)學老師的王十七參加學校運動會。兩個學生打了起來,他沖過去制止,卻一頭栽倒在地上。
“當時學生們估計該納悶了,這不是來碰瓷兒吧……”回憶起第一次被心臟病“撂倒”的經(jīng)歷,王十七還能跟《環(huán)球人物》記者玩梗。
那次就醫(yī),他是第一次聽說擴張心肌病。醫(yī)生給他解釋,通俗來講,這病就相當于“心臟的癌癥”。正常人心臟的射血值在50%—70%,他的只有35%左右,衰弱到帶不動心室向動脈輸出足夠的血量。解決辦法只有一個——心臟移植。
王十七整個人都蒙了。出了醫(yī)院,他來到旁邊的一家商場,坐在臺階上,看著旋轉(zhuǎn)門發(fā)呆。“當時就想,那么多來來往往的人都沒事,為什么倒霉的是我!”
本來他也想遵醫(yī)囑認真吃藥,調(diào)整作息,放慢生活腳步,不著急、不上火,不聚會、不運動,好好呵護這顆心臟??尚⌒囊硪韴猿至撕芫茫メt(yī)院復查,醫(yī)生仍然皺著眉頭跟他說“你這病很嚴重”。
什么效果都沒有,他就很受挫。“看到身邊的人都去喝酒、運動,享受生活,只有我躺在床上大把大把吃藥,關(guān)鍵是,不管怎么努力,情況也不會變好,我就想,愛咋地咋地吧。”他開始自暴自棄,喝酒、抽煙,還去滑雪,甚至在2012年參加沈陽馬拉松,跑下了半程。
去跑步也并不完全為了賭氣,王十七跟記者說,其實是“享受運動后大汗淋漓的感覺,至少證明還活著”。
每次換季都是最難熬的時候。比如10月初到11月末,王十七就像“生活在地獄里”,呼吸不暢,惡心嘔吐,渾身一點勁兒也沒有,有時坐著突然就覺得后面像被人拉住一樣,一下子就栽倒了。
一邊等死,一邊攢錢(“換心”需要一大筆錢),那些年王十七能做的就這兩件事。
醫(yī)生告訴王十七,能給他提供可移植心臟的人,必須和他的條件差不多:身高1米9左右,A型血,最好是北方人,年紀最好還要比他年輕一些。這些條件加起來,基本就是“可遇不可求”。
為了一線生機,王十七一邊忍受著乏力和呼吸困難,一邊站在講臺上講課。學生們聽班主任講數(shù)學老師的身體狀況,一個個哭得鼻涕眼淚一大把,可到了第二天,該不交作業(yè)照樣不交作業(yè)。他還要跟學生們“斗智斗勇”。
磁懸浮“心臟”
2019年8月,王十七病情惡化,每呼吸一次都很難受。就醫(yī)后,從掛號到所有的檢查,他基本一個人完成,連簽字都是自己簽。后來,醫(yī)院發(fā)病危通知書,要求必須叫家屬來,他才給媽媽打了電話。
媽媽一進病房就怒氣沖沖,說“難道死了也不告訴我嗎”,然后就摔門出去了。
“跟醫(yī)生談完,再回來時,她整個人就變了,像個小孩子一樣,完全沒了主意,問我‘該不該簽字’。”那一瞬間,王十七覺得媽媽老了,經(jīng)不起事了。
對于簽不簽字這個問題,王十七其實早就無所謂了,“當時的狀態(tài)就像一個人抓在懸崖邊,堅持了十幾年,力氣都用光了,只想放手”??蓩寢屖钦嬷绷耍靡环N特別的語氣對他說:“算媽求求你了,再問問北京那邊的醫(yī)生,看還有沒有希望。”王十七一下子繃不住了,“希望至少在我媽活著的時候,我也活著,不讓她遭那種罪”。
當晚,王十七叫了120救護車,直接開往北京。北京的醫(yī)生給他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我國自主研發(fā)的磁懸浮人工心臟。
因為還處于臨床試驗階段,為了解除王十七的疑慮,研發(fā)者當著他的面,將一顆人工心臟摔到桌子上。無論怎么摔,它都會保持一個角度旋轉(zhuǎn)。醫(yī)生以“事實”證明,這種“心臟”的磁懸浮黏合力比金屬還要結(jié)實可靠。這個“魔法”一樣的科技,讓王十七看到了生的希望。他立馬決定:手術(shù)!

手術(shù)前,王十七讓媽媽給自己拍了一張照片。
手術(shù)加上昏迷,他躺了兩天才醒來。當時,護士正在通過鼻飼管給他喂早飯。由于聲帶在手術(shù)中受到損傷,他還不能發(fā)聲,只覺得渾身別扭,微微抬起頭看了一眼自己的身體。
那一幕讓他終身難忘:胸口插了三根管子,用來排手術(shù)產(chǎn)生的積液,管子里還殘留著血漬一樣的東西;再往下看,肚子那里有一根連著心臟機器的電線;整個小臂被滯留針扎得發(fā)青發(fā)腫;腳上綁著一些膠帶;幾個用黑色馬克筆標記的黑圈,不規(guī)則分布在身體各處;身上涂滿了黃色藥水,已經(jīng)晾干凝結(jié)在皮膚的褶皺里……
“你看過電影里金剛狼被改造的樣子吧,就是那種即視感。”王十七跟記者描述自己“死而復生”時的樣子。
視線從千瘡百孔的身體挪開,他望向天花板,眼淚一下子涌了出來。足足用了半天時間,他才接受了這個病軀??此榫w低落,護士提議打開一點窗子透透氣。ICU的窗戶常年是鎖著的,只有一小扇可以移動。當新鮮的、還帶著綠草清香的空氣飄進來,王十七復活了。“真的,十幾年沒有那么暢快地呼吸過了,就像小時候一樣,肆意地吸一口,然后感受肺里通透的踏實感。”

手術(shù)后的王十七。
生命開啟“正計時”
“死”過一次的王十七發(fā)現(xiàn),在生命的盡頭,最讓他遺憾的是:匆匆走過來,啥也沒留下。
接下來一年時間的臥床休養(yǎng)中,他反復琢磨,決定把自己的經(jīng)歷寫成段子,用脫口秀的形式表達出來。
王十七第一次接觸線下脫口秀是在2017年。那次他本來是去參加一個開放麥活動,報名時進錯了頁面,去了才發(fā)現(xiàn)是要上臺講段子的。
不出意料,他的現(xiàn)場發(fā)揮很糟糕,全程就像是在給觀眾開家長會。他把課堂上那些調(diào)劑氣氛的招數(shù)都使了出來,但臺下沒有任何反應。直到最后,他出了一道所謂的“小學數(shù)學題”——一個班60人,會騎車的42人、會游泳的44人、會滑冰的48人,問三樣運動都會的有多少人?現(xiàn)場一下子“炸”了。
那段時間,王十七的大部分脫口秀內(nèi)容是圍繞學生和課堂的。手術(shù)之后,他開始講自己的經(jīng)歷。最大的問題是,怎么把自己悲慘的經(jīng)歷,糅進段子里,還得讓觀眾笑呢?
他第一次講自己心臟的事,一點都不好笑。“前排觀眾一張張苦瓜臉看著我,就好像跟他們要錢都比要笑聲容易。”
參加脫口秀大會,什么名次、淘汰、流量,對他來說都無關(guān)緊要。跟其他演員的動機不一樣,他只是想講講自己的故事。
節(jié)目播出,媒體跟進報道,“沒有心跳”的王十七成了一名“網(wǎng)紅”。以前的學生突然從電視中看到了他,發(fā)來信息:老師,你太牛了!還有一次線下演出結(jié)束,前排一位觀眾帶著10歲左右的孩子湊了過來,“王老師,您還記得我嗎?以前我上過您的數(shù)學課”。在這些學生眼中,王十七已經(jīng)從數(shù)學老師變成“人生導師”。

2022年9月,在脫口秀大會舞臺上的王十七。
除了被段子和勵志故事吸引的觀眾,王十七的粉絲中還有病友和家屬。有微博網(wǎng)友給王十七發(fā)私信,說自己26歲的男友得了心肌肥厚,左右心室都進入衰竭狀態(tài),產(chǎn)生了厭世情緒,希望幫忙去“罵醒”他。王十七加了對方微信,只說了一句:“相信我,多活一年,離救命的新科技就更近一些。”
現(xiàn)在帶著這顆“人工心”,王十七有很多“大忌”:不能靠近電磁爐,不能走地鐵安檢門,不能游泳,不能熬夜,不能光膀子……每當被這些規(guī)矩“束縛”得煩了,他就深吸一口氣,告訴自己:能自由呼吸的代價,值得!
王十七的愿望就是“做一個正常人”。他每天快走5公里,每周騎一次山地自行車,一邊保養(yǎng)一邊鍛煉。“以前的生命是倒計時,現(xiàn)在是‘正計時’,每多活一天,就是多賺了一天。”(陳佳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