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國內

“中國血防先驅”蘇德隆:歷盡千帆,歸來仍少年

2023-08-13 08:26:28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客戶端 作者:范宇斌
大號 中號 小號
原標題:追憶“中國血防先驅”蘇德?。簹v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

“外公似乎沒有遠去,他仍是那個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追光少年’,永遠都有一顆‘少年心’。”近年來,上海市徐匯區(qū)僑聯(lián)秘書長闕之玫開始嘗試在各種場景講述外公蘇德隆的故事。

蘇德隆是著名公共衛(wèi)生學家、醫(yī)學教育家、醫(yī)學哲學思想家、中國流行病學奠基人之一,被譽為“中國血防先驅”。他是國際流行病學協(xié)會(IEA)名譽會員中迄今為止唯一的中國科學家,也是首位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名為萊昂·貝爾納基金獎的中國人。

近日,闕之玫接受中新網(wǎng)記者專訪時表示,“講述外公的故事,不僅是因為外公是我的至親,更是因為外公的科學家精神、愛國精神代表了他那個時代的一大批知識分子,他并不是一個人,而是有一群人,他們的精神至今仍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談及外公,闕之玫很是敬佩。“回顧外公的一生,雖然他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道路,一條充滿挫折與荊棘的道路,但他依然奮不顧身,勇毅前行,獻身科學。”

立志從醫(yī) 學成報國

“外公1906年出生于南京一貧寒之家,在缺醫(yī)少藥的年代,妹妹因病夭折,他便立志從醫(yī)。外公學習成績很好,靠頭名獎學金以及利用課余時間做翻譯、做勤雜工換取一些微薄的收入來支撐學業(yè)。”闕之玫說。

1927年,蘇德隆考入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yī)學院(今復旦大學上海醫(yī)學院前身,以下簡稱“上醫(yī)”)。1935年,蘇德隆以第一名成績從上醫(yī)畢業(yè),獲醫(yī)學博士學位,留校任助教。

抗日戰(zhàn)爭期間,他擔任了衛(wèi)生署醫(yī)療防疫總隊隊部醫(yī)務主任及第一大隊大隊長,開展天花、霍亂、傷寒、痢疾、瘧疾等急性傳染病及虱患防治和調查研究工作。他還曾擔任貴陽戰(zhàn)時衛(wèi)生人員訓練所教育主任,負責戰(zhàn)時衛(wèi)生人員的培訓工作,培養(yǎng)了一批批當時急缺的預防醫(yī)學人員。

1942年,蘇德隆赴印度孟買哈夫金細菌研究院學習鼠疫的防治;1944年赴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留學,獲公共衛(wèi)生學碩士學位;1945年赴英國牛津大學留學,1947年獲哲學博士學位,青霉素發(fā)明人之一、諾貝爾獎獲得者弗洛里是他的導師。

“1948年底,外公謝絕了導師的熱情挽留,決心回國。他認為中國才是他科研的根基,是祖國培養(yǎng)了他,他要回饋祖國,把所學知識傳授給更多人。”闕之玫說,外公回國后擔任上醫(yī)公共衛(wèi)生科科長、微生物學科科長。

蘇德隆(中)1965年在青浦朱家角血防現(xiàn)場指導滅螺。闕之玫供圖

防治結合 消滅血吸蟲病

早在求學時期,蘇德隆就注意到了血吸蟲病的危害。血吸蟲病在中國古已有之,俗稱“大肚子病”。

1931年夏,千余名民眾在昆山青陽港游泳后患急性血吸蟲病,當時醫(yī)學界對這種疾病所知甚少,難以診斷。蘇德隆在學校做了一次報告,專門論述血吸蟲病的危害,認為這是一種值得研究的疾病。

青浦曾是全國血吸蟲病嚴重流行區(qū)之一。1949年夏,10萬解放軍在滬郊泅渡訓練時,神秘“怪病”造成3萬人感染。蘇德隆判斷部隊系因涉水而感染了急性血吸蟲病,便連夜致信兵團司令,建議采取緊急措施并提出了防治方法。此后,他被任命為上海市郊區(qū)血吸蟲病防治委員會副秘書長。

新中國成立后,蘇德隆轉變學術方向,投身到“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的行列中,他的足跡遍布南方血吸蟲病流行區(qū)。消滅釘螺是消滅血吸蟲病的重要措施,但當時尚無行之有效的滅螺方法和藥物。

“外公決心改變這種局面,他把廣闊的農村當作‘天然實驗室’,他和學生進行各種觀察和實驗,探尋既經濟又有效的滅螺方法。”闕之玫說。

1957年,在蘇德隆建議下,《全國農業(yè)發(fā)展綱要》中消滅血吸蟲病年限由7年調整為更符合國情的12年。1963年,他運用統(tǒng)計學原理發(fā)表了理論性論文《釘螺的負二項分布》,以數(shù)學模型闡明釘螺的分布、成因特征,使他成為世界上首位闡述釘螺生態(tài)分布規(guī)律的學者。他首創(chuàng)的“地域性防治血吸蟲”理論對中國控制血吸蟲病起了重大作用。

青浦朱家角是血吸蟲病流行嚴重鎮(zhèn)。1965年,蘇德隆在提出了“毀其居,滅其族,防止其流入”的滅螺方針,發(fā)動群眾義務勞動,抽干河水、鏟除淺灘、噴藥滅螺、重砌石岸和河埠,在幾個月時間里便消滅了釘螺,千年古鎮(zhèn)就此重煥青春。

蘇德隆堅持用實驗證明結論。他用實驗證明了尿素分解產生的氨可以殺死血吸蟲卵,推翻了教科書上釘螺有冬眠習性的說法,發(fā)明了造價低廉的“防蚴衣”“防蚴筆”,成為民眾免受血吸蟲侵害的“金鐘罩”“鐵布衫”。

“‘防蚴衣’經泥磨、水沖數(shù)萬次,露天懸掛數(shù)月,室內保存20余年仍能防御血吸蟲尾蚴侵入。在發(fā)明‘防蚴衣’時,我們家里人都幫著外公一起做實驗,對這種特殊布料進行數(shù)萬次搓洗、捶打。‘防蚴筆’非常便宜,但效果顯著,涂擦皮膚后經泥漿摩擦8小時仍有特效。”闕之玫說,后來這兩項發(fā)明還被推廣應用到了非洲。

闕之玫回憶道:“外公一直堅持防治結合、預防為主,他在安徽貴池既治療又滅螺的綜合措施,贏得了與洛克菲勒基金會血吸蟲病防治策略對比實驗的擂臺賽,外國學者對他都非常尊敬,多次來家中做客的情景都深深留在了我的記憶中。”

1985年11月,上海市宣布消滅血吸蟲病,追授蘇德隆“血防戰(zhàn)線先進工作者”稱號。2018年11月,中華預防醫(yī)學會追授蘇德隆“全國血防先驅”稱號。

“現(xiàn)在大家覺得血吸蟲病離我們很遙遠,這其實是因為外公等四代人為此付出的心血。”闕之玫談及,外公所做的研究都是有科學依據(jù)的,他一生投身科研,就是為了讓國家少走彎路,用科學方法消滅血吸蟲病,同時他的發(fā)明也非常適合中國國情。

為中國流行病學奠基 勤耕栽杏林

作為中國流行病學奠基人之一,蘇德隆常用偵破一個案件來形容查清一次流行病暴發(fā)。

1972年夏,上海50萬人感染不明原因皮炎。蘇德隆進行大量現(xiàn)場調查,并在自己身上做實驗,證明寄生在灌木樹上的桑毛蟲幼蟲身上的毒毛是此次皮炎流行的病源。桑毛蟲皮炎病因查明后,皮炎流行得到根本解決。“桑毛蟲皮炎”這一名詞被載入醫(yī)史。

“外公通過流行病學的科學方法破解了這樁‘無頭案’。1980年,他在英國劍橋大學宣讀桑毛蟲皮炎的論文,受到高度評價,被認為是流行病學研究的一個范例。同年,他被國際流行病學協(xié)會(IEA)授予名譽會員。”闕之玫說。

20世紀70年代初,蘇德隆開始研究江蘇啟東肝癌高發(fā)的原因,首次提出“飲水與肝癌”科學假說,根據(jù)他的建議,啟東鑿井13萬余口,當?shù)厝烁娘嬀?,肝癌發(fā)病率顯著下降。

“一篇論文萬里路。當年,外公騎著自行車多次到江蘇啟東一帶調查當?shù)馗伟└甙l(fā)的根源,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闕之玫含淚談道,1985年4月3日,外公在外出尋找水中致癌物濃縮方法時,突遭意外車禍不幸離世。“外公因意外離世是我們全家心中永遠難以愈合的傷痛。”

“外公一生發(fā)表論文270多篇,三次主編《流行病學》全國統(tǒng)編教材,創(chuàng)立了中華醫(yī)學會流行病學學會,并任首任主任委員,作為一級教授培養(yǎng)了一大批醫(yī)學領域的‘精兵強將’。”闕之玫說,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外公依然惦記科研,囑咐他的學生要把研究工作繼續(xù)做下去。

就在蘇德隆去世的兩天前,1985年4月1日,他還為上醫(yī)1980級畢業(yè)生題詞:“為了人民的利益,甘愿獻出自己的一切。”“沒想到,這是外公最后的題詞,也是用生命踐行的誓言。”闕之玫感嘆道。

在闕之玫看來,外公在醫(yī)學領域的成就很大,他那種執(zhí)著、堅韌、耿直、說真話、不迷信書本和權威等品質值得推崇。

“作為小輩,外公留給我們的還有慈愛的一面。”闕之玫告訴記者,“盡管外公工作很忙,和我們在一起的時間很少,但他從未缺席我們兒時成長的重要時刻,和我們一起留下了寶貴的照片與童年美好的回憶。”

闕之玫談及,過去她對外公究竟是一個怎么樣的人,知之甚少。“直到2016年外公誕辰110周年,我開始通過各種途徑查找資料,翻閱外公曾寫過的文章,了解更多關于他的往事,逐漸還原外公的形象。”

“世界風云變化,我們國家正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我們心里要有一股勁,就像外公的一生其實遇到很多挫折,但他百折不撓,只因心懷信念?,F(xiàn)在的年輕人包括我自己同樣需要有這樣一股勁。因此,我要去傳播外公的故事,希望他的精神能夠感召更多人,激發(fā)更大的正能量。”闕之玫如是說。

責任編輯:李佩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