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是馬龍35歲的生日。似乎馬龍過去一年被問得最多的問題,都是關(guān)于巴黎奧運,而他回答最多的是“自己會認真打好每一場比賽。”無論明年的最終選拔結(jié)果如何,馬龍從來都不問終點,全力以赴。
平昌亞錦賽上拿到男單金牌,杭州亞運會上獲得男團冠軍,在緊隨其后的WTT球星挑戰(zhàn)賽蘭州站中也一路打進男單決賽……這是馬龍在近期比賽中交出的成績單,而這種狀態(tài),早已經(jīng)是“心懷熱愛,永遠都是當打之年”的最佳詮釋。
可是屬于馬龍的“當打之年”,不僅有那份堅持和熱愛,站在山頂?shù)乃踔吝€在進步。
在年初的直通德班選拔賽上,馬龍拿到了國乒男單的第一張世乒賽入場券。獲得資格的歷程充滿了挑戰(zhàn),馬龍從小組賽開始打滿5場,先后贏下的是比自己年輕和各種打法的隊友,還有決賽中的樊振東。
國乒男隊教練王皓也在采訪中坦言,馬龍在這個年齡還能有進步的空間。那個早就被稱為“六邊形戰(zhàn)士”的馬龍,還在不斷調(diào)整自己已經(jīng)爐火純青的技戰(zhàn)術(shù)——被動時積極尋求變化,落后時更能絕處逢生,憑實力讓自己留在這個最殘酷的舞臺。
第一次到“最后一次”
9月26日,杭州亞運會乒乓球男團決賽,第三位出場的馬龍用一個極為漂亮的正手反拉,為中國隊贏下了奪冠的一球。贏下比賽時全場觀眾沸騰歡呼,而馬龍甚至比以往奪冠時更加平靜,只是用最簡單的慶祝動作揮了揮手臂,這或許也成為了馬龍在亞運賽場最后的定格。
在賽后采訪中,四次出征亞運會的馬龍被問到本屆亞運會的感受有哪些不同,他說之前亞運會結(jié)束后可能還有“下一次”,但這次應(yīng)該沒有“下一次”了。“這應(yīng)該是我最后一次亞運會了。”回答的過程中馬龍也保持著微笑,但言語中難免帶有不舍。
2006年的多哈,年僅18歲的馬龍第一次參加亞運會便隨男團奪冠,那也是他職業(yè)生涯第一塊亞運會金牌。而從第一次到“最后一次”中間成為"GOAT"的故事,不僅是一張長長的簡歷和播報員一口氣介紹不完的矚目成績,還是多少人青春里最美好的回憶。
馬龍總把競技體育最殘酷的部分留給自己,把最美好的一面留給賽場和球迷,讓我們習(xí)慣了有馬龍坐鎮(zhèn)的中國隊,和那些再困難也能拿下的比賽。
望向巴黎
在馬龍的比賽現(xiàn)場,你總能聽到:“馬龍,巴黎見!”
參加三屆奧運會、獲得五枚奧運金牌、成為首位成功衛(wèi)冕奧運乒乓球男單冠軍的選手,這些經(jīng)歷都已稱得上傳奇。馬龍如果還能出征巴黎奧運會,他將把那座“最高的山”帶到更高的地方。
在國際乒聯(lián)最新的男子單打排名中,馬龍位居世界第三。按照巴黎奧運會的參賽選拔辦法和馬龍目前的狀態(tài)來看,繼續(xù)打下去的他有機會競爭一個巴黎奧運名額。
最近的一次媒體采訪中馬龍也回應(yīng)了粉絲對于“巴黎見”的期待,他表示自己也有期待和壓力,但會嘗試給自己卸下包袱:“巴黎只是一次比賽,只是一次奧運會。更重要的是做好當下。”
對于這位能和時間“打個平手”的大滿貫得主來說,確實做好當下,做好自己就足夠了。也許35歲最好的生日禮物,就是身邊的人都能繼續(xù)陪伴他。無論是巴黎奧運,還是大大小小的比賽,在職業(yè)生涯的最后階段,馬龍仍然會用盡全力,為喜歡他支持他的人,也為了自己而戰(zhàn)。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