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寒冬,氣溫臨近冰點(diǎn)。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前夕,在家人的陪同下,95歲高齡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艾義英再次來到“哭墻”前,名單墻上親人的名字是老人一生的牽絆。“我年紀(jì)大了,以后不一定能來了。下一代會代我來,一直都會來。”
“哭墻”位于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jì)念館南面,上面鐫刻著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名單。這些名字背后,是一個個曾經(jīng)鮮活的生命,是千千萬萬個家庭的沉痛過往,是中華民族不能忘卻的記憶。
圖為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艾義英。泱波 攝
艾義英在那場浩劫中失去了六位親人。“艾仁銀、艾仁林、艾仁炳……”老人撫摸著遇難親人的名字,回憶起往事:“日本兵來抓人,我當(dāng)時哭著抱著爸爸的腿,說‘爸爸你不能走,你走了我怎么辦’,但是后來,他再也沒能回來。”
1937年冬天,艾義英的父親艾仁銀、兩個叔叔艾仁炳和艾仁林、兩個堂哥艾義生和艾義榮以及姑爹父子倆都被日軍抓走。七位被抓的親人中,只有艾義英的堂哥艾義榮還有一口氣,最后被救了回來。
“第二天就有村民說‘艾家?guī)讉€人在麥子田被殺了’,我們都哭著一起去看,我一個堂哥那時才18歲,臉上被戳得一道一道的……”艾義英回憶說。
這場戰(zhàn)爭帶來的苦難,給每一個家庭留下了刻骨銘心、無法抹去的痛苦記憶。艾義英說,那時女人們帶著孩子艱難度日,被大家叫作“艾家寡婦”,她聽得心碎。
經(jīng)受過戰(zhàn)爭的磨難,艾義英更懂得和平的可貴。老人不辭辛勞,幾十年如一日,堅(jiān)持為真相奔走,為正義發(fā)聲,為和平代言。
2014年,時年86歲的艾義英應(yīng)日本“中國戰(zhàn)爭受害者證言集會邀請會”邀請,前往日本大阪、名古屋、東京等地參加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證言集會。她一遍又一遍地講述這段承載著家族記憶的悲痛歷史。她說:“這十年的變化太大了,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了解這段歷史。現(xiàn)在國家越來越好,就是靠你們年輕人,希望你們珍愛和平。”
圖為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艾義英(中)在家人的陪同下獻(xiàn)花。泱波 攝
如今,每逢清明節(jié)、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前夕,艾義英都帶著晚輩到“哭墻”前祭奠親人。陪伴老人身邊的,是艾義英的兒子黃興華,他也是首批13名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
“家事也是國事,作為幸存者后代和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我們有這個責(zé)任,把這段歷史向后代、向社會講述,讓大家永遠(yuǎn)記住這段慘痛的教訓(xùn),絕不讓歷史悲劇重演。”黃興華說。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