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是中國傳統(tǒng)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23個節(jié)氣,時間在每年公歷的1月4日-6日,今年在1月5日。為何叫小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這樣闡釋的:“小寒,十二月節(jié)。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十二月,指農歷歲末的臘月;臘月初迎來小寒,臘月半迎來大寒。
而在小寒這一天,為了驅寒進補,我們都有哪些傳統(tǒng)食俗?
吃菜飯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會煮菜飯吃。菜飯的用料并不相同,古時貧寒人家是用油鹽和青菜煮米飯,而條件好的則用香腸、咸肉、板鴨丁和糯米,再剁一點生姜碎一起煮。菜飯中糯米溫中補氣、健脾暖胃,生姜則有溫中散寒、發(fā)汗解表的作用,二者一起食用可以增強機體御寒抗邪的能力。
吃黃芽菜
據《津門雜記》記載,天津地區(qū)舊時有小寒吃黃芽菜的習俗。冬至后將白菜割去莖葉,只留菜心,離地二寸左右,覆蓋勿透氣,半月后取食,脆嫩無比,彌補冬日蔬菜的匱乏。
吃糯米飯
廣州傳統(tǒng),小寒早上吃糯米飯,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里面吃。糯米飯寓意溫暖,從年頭到年尾都暖乎乎。因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覺暖和,利于驅寒。中醫(yī)理論上來說,糯米有補中益氣的功效,在寒冷的季節(jié)吃糯米飯最適宜。
喝溫補雞湯
老南京還有逢“九”吃一只雞、每天一個雞蛋的進補習慣,所以小寒這天市民的餐桌上也少不了雞湯和雞蛋。據說,雞骨雞肉在文火的慢慢煲煮中,營養(yǎng)成分大多會溶入湯中,極易于人體吸收,是冬季補氣補血的進補佳品,鈣質也多。
吃羊肉
小寒是一年中氣候最冷的時候,人們很容易被風寒侵襲,抵御嚴寒最快速有效的辦法不是一件棉衣,而是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羊肉是溫熱食物中性價比最高的,如果用羊肉加點當歸、山藥、胡蘿卜一起煮,加上大蔥和生姜調味,建議每周吃一次,不但不會上火,還可以暖暖地過個冬天。
吃臘八粥
因為臘八節(jié)的時間點都在小寒到大寒之間,所以很多地方都有在小寒這一天吃臘八粥的習俗。《燕京歲時記》中記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食粥是中國飲食文化中一道養(yǎng)生大餐,臘八粥能起到驅寒補氣的效果。小寒之后的臘八節(jié)同樣要吃臘八粥,之后便年味漸濃。(邱小宸 實習生\劉雨婷)
綜合來源:人民日報、四川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