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一場震驚世界的刺殺,34年難解的詛咒

2022-08-17 16:27:34 來源: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環(huán)球人物微信 作者:劉瀟
大號 中號 小號

持續(xù)了34年的“詛咒”,

還沒有結束。

作者:劉瀟

編輯:陳佳莉

當?shù)貢r間8月12日,75歲的作家薩爾曼·拉什迪在美國紐約州出席活動時,突然被一個身材高大的年輕男子襲擊。

行刺者接連向拉什迪的面部、頸部和身體猛刺10刀,刀刀致命,被沖上臺的觀眾制伏時,滿手鮮血,仍不罷休。

事后,拉什迪被緊急送入醫(yī)院,一度靠呼吸機維持生命。

據(jù)醫(yī)生透露,目前拉什迪雖然傷情已穩(wěn)定,但頸部受傷、肝臟破損、右臂神經(jīng)斷裂,并且“可能會失去一只眼睛”。

·拉什迪倒在遇刺現(xiàn)場。

刺殺事件震驚世界。畢竟,在西方文壇,拉什迪赫赫有名。

作為當代英國文壇的領軍人物,拉什迪被譽為“后殖民文學教父”,與奈保爾、石黑一雄并稱為“移民三杰”。

一場高調(diào)刺殺,讓人們意識到,那個持續(xù)了34年的“詛咒”遠沒有結束。

“全球追殺”

上世紀八十年代,拉什迪的小說,幾乎每一部都能引發(fā)“血雨腥風”。

1981年,《午夜之子》問世。這部以1947年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統(tǒng)治為背景的小說,在英印兩國引發(fā)了截然相反的效果。

在英國,拉什迪憑借《午夜之子》三獲“布克獎”, 奠定了他在國際文壇的地位。

在他的出生地印度,由于《午夜之子》觸怒了印度前總理英迪拉·甘地,使得該書遭禁。

·拉什迪。

1983年,他的第三部長篇小說《羞恥》將視角轉(zhuǎn)向巴基斯坦——拉什迪的“第二故鄉(xiāng)”。故事環(huán)繞兩個家族的恩怨情仇展開,描述了主人公們的荒淫無度和互相殘殺。

書中兩個重要人物原型均是巴基斯坦的前任總理,因此引發(fā)巴基斯坦政界強烈不滿,指責其誹謗。

先后把印度和巴基斯坦惹毛,拉什迪絲毫沒有“收斂”。

1988年,《撒旦詩篇》問世,闖下大禍。

“撒旦”在西方文化中是魔鬼的同義詞,這部小說就像其書名一樣,讓拉什迪噩夢不斷,成為籠罩在他頭上揮之不去的“詛咒”。

伊斯蘭世界指責該書褻瀆了伊斯蘭教先知,眾多伊斯蘭國家將其列為禁書。

·拉什迪的書被燒毀。

1989年2月14日,伊朗當時的最高領袖霍梅尼宣布判處拉什迪死刑,并號召全球信徒對其追殺。

·霍梅尼。

伊朗宗教組織拿出270萬美元作為賞金,全球追殺拉什迪。2012年,這筆賞金增加到330萬美元,2016年,又追加到390萬美元。

當年,一個刺客試圖用偽裝成圖書的炸彈炸死拉什迪,沒想到炸彈提前爆炸,拉什迪沒事,自己被炸死了。

此后多年,依附在《撒旦詩篇》上的詛咒,不僅牽制著拉什迪,幾乎是“誰碰誰死”:

1991年,《撒旦詩篇》的日文版翻譯被刺死,尸體在筑波大學樓梯間被發(fā)現(xiàn);

1993年,土耳其語版翻譯者在土耳其下榻的旅館遭到暴民縱火,包括他本人在內(nèi)的37人死亡;

同年,該小說的挪威出版商在家門外遭槍擊后重傷

……

慘劇接連發(fā)生,拉什迪如驚弓之鳥,活在巨大恐懼中。

他向英國倫敦警方申請24小時人身保護,幾乎3天搬一次家,最終住進了警方提供的安全屋。

接下來的10年中,拉什迪都生活在安全屋中,窗戶上掛著防彈毯子,每天和武裝人員生活在一起。

直到1998年,伊朗時任總統(tǒng)穆罕默德·哈塔米表示,伊朗不再支持殺戮,拉什迪才敢露面,公開參加圖書活動和聚會。

·拉什迪接受媒體采訪。

哈塔米的表態(tài)讓拉什迪松了口氣,但并不代表追殺令失效。

2022年8月12日,厄運還是降臨到拉什迪頭上。

·拉什迪遇刺后被緊急送往醫(yī)院。

生來“反骨”

1947年6月,拉什迪出生在印度孟買一個富有的穆斯林家庭。

家族文化氛圍濃郁。拉什迪的祖父是一位烏爾都語詩人,父親是劍橋大學商業(yè)系的畢業(yè)生。

14歲時,拉什迪就被送到英國,接受系統(tǒng)的英國教育,之后順利考入劍橋大學。

如果按照父母安排,等待拉什迪的將是一個學成歸來繼承家業(yè)的富二代故事,但拉什迪偏偏不按常理出牌,從小不信仰伊斯蘭教,被父親視為“逆子”。

在家里不受待見,拉什迪在外求學的經(jīng)歷也讓他受盡“夾板氣”。

在英國,他因宗教背景而遭到歧視。思鄉(xiāng)之情和對現(xiàn)狀的不安,造就了他放蕩不羈的生活方式,也成為他文學創(chuàng)作的靈感來源。

畢業(yè)回國后,他又被視為一個中了西方毒害的“外來戶”。

拉什迪帶著迷茫返回英國,打算用小說來縷清這個世界,沒想到就此開啟驚險人生。

仇恨、追殺、躲藏,幾乎成了他后半生擺脫不掉的關鍵詞。

·年輕時的拉什迪。

即便如此,拉什迪依然滿身“反骨”。

1995年,在受到追殺隱匿7年后,不甘沉寂的拉什迪發(fā)表長篇小說《摩爾人最后的嘆息》。這本書被指對印度獨立后首任總理尼赫魯頗有不敬之嫌,遭印度政府查禁。

但他從沒因受到威脅而停筆,反而寫道:“小說是揭露政客真實面目的一種方式。”

高調(diào)生活

在文壇上掀起巨大風波的拉什迪,在情場上也不甘下風。

2000年,為了追求比自己小23歲的名模拉克希米,拉什迪接受眼皮整容手術,頻繁出入健身中心,以求減去腰間的肥腩,甚至以拉克希米作為新書的主角原型。

·拉什迪與第三任妻子伊麗莎白、兒子米蘭。

將拉克希米追到手后,他冒著被追殺的風險,拋棄妻兒,與新歡飛往紐約定居。

·“新歡”拉克希米與春風得意的拉什迪。

逃離了倫敦陰冷逼仄的 “地下生活”,拉什迪一到美國便放飛自我。

他開始追逐好萊塢女星,但大多數(shù)“女星前女友”對他評價都不高,其中一位女星說他是“膽小鬼,不正常,不成熟”。

他身邊最知名的一位女星是奧利維亞·王爾德,兩人曾手挽手出席晚宴,絲毫不畏懼閃光燈。

陷入好萊塢名利場的拉什迪,似乎已然忘卻盤旋在頭上的“詛咒”。

·奧利維亞·王爾德和拉什迪。

除了情場高調(diào),拉什迪還企圖在政壇攪起風云。

2005年,他在公開場合尖銳批評布什政府,稱其對外政策助長了恐怖主義。

2015年,他在小說《兩年,八個月零二十八夜》中疑似夸贊奧巴馬:“一個絕頂聰明的人。雄才善辯,而又體貼細致。一言一行都謹慎拿捏,恰到分寸。他跳舞也很棒(雖然不及他夫人那么棒),也算相貌堂堂(雖然有點招風耳)。”

奧巴馬有次帶著女兒逛書店,恰好買了這本《兩年,八個月零二十八夜》。

拉什迪得知此事,立馬發(fā)了一條“朋友圈”凡爾賽了一把,同時還不忘調(diào)侃當年下達追殺令的霍梅尼:“在我所有的書里面,(奧巴馬)挑了一本跟霍梅尼沒啥關系的書,這一定是有原因的。我這么想沒錯吧。”

2017年的小說《金屋》講述了“一個殘忍、自戀、充滿雄心又善用媒體、炫耀妝容和染了頭發(fā)的壞人造反的故事”。美聯(lián)社在其報道中稱,拉什迪在影射特朗普。

沒完沒了的“詛咒”?

高調(diào)生活的拉什迪,最終遭遇了一場高調(diào)的刺殺。

拉什迪遇刺后,伊朗和西方國家紛紛表態(tài),對立情緒明顯。

伊朗伊斯蘭通訊社下屬的《伊朗報》頭版標題是“魔鬼的脖子被斬斷”,將行刺者稱為“義士”。

伊朗國家廣播電視臺下屬報紙頭版頭條是“魔鬼的一只眼睛被刺瞎”↓↓

法爾斯通訊社引述伊斯蘭教法學家的觀點,認為穆斯林有權在美國領土執(zhí)行霍梅尼裁決,追殺“叛教者”,美國無權干涉。

伊朗外交部發(fā)言人表示:拉什迪通過他的作品侮辱了“伊斯蘭的神圣”,越過了“15億穆斯林的紅線”“這是他自找的”。

另一邊,西方政壇對刺殺事件表達強烈不滿。

美國總統(tǒng)拜登發(fā)表聲明:“我們與所有美國人和世界各地的人們一起,為他的健康和康復祈禱。我感謝第一反應者和那些挺身而出為拉什迪提供幫助并制伏襲擊者的勇敢的人。”

·拜登的聲明截圖。

英美文壇中,J.K.羅琳、斯蒂芬·金、石黑一雄、卡勒徳·胡塞尼等知名作家紛紛聲援拉什迪。

一位作家寫道:“拉什迪的遭遇令人震驚。但相比之下,更難以置信的是,有些人竟會認為這是拉什迪‘自作自受’。”

但很快,J.K.羅琳便“引火上身”,收到了一條留言“你是下一個”。一時間,人心惶惶。

· J.K.羅琳在社交媒體上譴責兇手。

刺殺事件后,美國警方很快公布了兇手身份——24歲的哈迪馬塔。

哈迪馬塔是黎巴嫩裔美國人,也是一個狂熱的什葉派穆斯林信徒。

1989年2月14日,霍梅尼判處拉什迪死刑,讓后者開始了被全球追殺的日子。當年6月3日,霍梅尼去世。又過了十來年,行刺拉什迪的哈迪馬塔出生。雖然時空相隔甚遠,但仇恨的種子早已埋下。

總監(jiān)制: 呂    鴻

監(jiān)    制: 張建魁

主    編: 許陳靜

編    審: 凌    云

(文章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轉(zhuǎn)載請加微信“HQRW2H”了解細則。歡迎大家提供新聞線索,可發(fā)至郵箱tougao@hqrw.com.cn。)

責任編輯:李佩藺
聲明: 版權作品,未經(jīng)《環(huán)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zhuǎn)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