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景熙
溫州網(wǎng)訊 自宋代以來,隨著永嘉四靈詩派的崛起,在溫州這座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曾經(jīng)坐嘯的山水文化名城,出現(xiàn)了一大群卓有創(chuàng)作成績的詩家,名章佳詠迭出,飲譽詩壇。
清初吳之振等人編選的《宋詩鈔》,選錄兩宋詩人100名,其中溫籍詩人8名,這個比例就一個地區(qū)(州郡)而言是罕見的。
南宋溫州作家群體的興起,占據(jù)宋代詩壇重要一席。其中有一位詩人的身影格外高大,他的詩歌“豪健跌宕,郁勃沉摯”,被推為溫州歷史上創(chuàng)作成就最高的詩人。更令人欽佩的是,他冒死“收葬宋帝陵骨”的壯舉,被后世稱為“千古之大義士”。
這樣一位大詩人自然和“詩之島”江心嶼有一段交集,他曾揮筆寫下《江心寺》,流傳至今。
本期《孤嶼志》,就來講述南宋詩人林景熙和江心的故事。
江湖猶是客 歲月已成翁
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孟子
讀詩應“知人論世”。孟子認為,文學作品和作家本人以及所處的時代有著密切的關系。同理,要讀懂林景熙的詩歌,我們首先要了解林景熙其人和他所處的特殊時代。
林景熙,字德陽,號霽山,宋元之際最富成就的詩人,“遺民”詩派代表人物,著有《霽山先生集》。
幸運的是,林景熙出生在士大夫最向往的宋代;不幸的是,他親歷了大宋王朝的覆亡。
宋理宗淳佑二年 (公元1242年),林景熙出生于溫州,去世于元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
時代巨變賦予他特別的人生。20歲,已有詩名的林景熙被推薦到帝都臨安(杭州)就讀太學。30歲,上舍考試上等釋褐 ( 相當于進士及第)。入仕后,他始任福建泉州教授,遷禮部架閣 (掌儲藏帳籍文案之官 )。仕途剛剛起步,宋度宗病逝,奸臣當權(quán)。林景熙辭官還歸平陽故里。隨后,噩耗不斷傳來,臨安陷落,謝太后抱著5歲的宋恭帝向元朝投降。
南宋皇室最后的血脈,年僅9歲的益王趙昰、7歲的廣王趙昺經(jīng)海路到達溫州,駐蹕在江心嶼。
兩王在江心的時候,林景熙正棲隱平陽。但礙于戰(zhàn)時的消息阻隔,林景熙未能奔赴江心。他后來在詩中寫道“六螭(指宋室王朝)猶在……如有用我,愿‘執(zhí)鞭’前行”,表達了踴躍從軍,追隨南下的強烈愿望。但“征途險在前,而況車折軸”,因為道路阻隔,最終沒有成行。
他托商婦之口寫道“妾身不出門,妾夢萬里馳”,表達了對宋室君臣的深切懷念。這里的商婦意象是和白居易一樣的“天涯淪落人”,寄寓詩人同樣的失落感,含有被遺棄的身世凄涼之感。詩人借“商婦”之口,表明自己始終忠于宗國的赤誠之心。林景熙詩中的意象學成文武藝,貨于帝王家,誰曾想,自己效忠的宋室王朝覆亡了!這種亡國之痛貫穿了林景熙余生。宋亡后,林景熙不再出仕,居住在平陽城內(nèi)的白石巷。同他相往來的均為守節(jié)不屈的溫州遺民志士,包括鄭樸翁、陳則翁等人。
當崖山戰(zhàn)敗,陸秀夫負帝蹈海自盡的消息傳來,林景熙等人參加哭祭活動,“以詩文往來,私相痛悼”。作為遺民,林景熙心中的漂泊感格外濃烈——江湖猶是客,歲月已成翁。
從此,林景熙在“殘山剩水”中滌蕩自己對故宋的一腔忠義之情。“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正是南宋的滅亡,讓偏安江南的林景熙等士大夫們切身體驗到了亡國之痛和黍離之悲,亦造就了宋詩的光榮謝幕。
袈袍不限侵門水 十載何人坐象筵
在溫州詩歌發(fā)展史上,宋元是最發(fā)達的巔峰時期,林景熙則是這一時期的巔峰人物。林景熙最為擅長且也最能體現(xiàn)他詩歌藝術(shù)風格的則是七言律體?!读志拔跫番F(xiàn)存詩315首,其中七律85首,數(shù)量最多。
林景熙寫江心用的正是七律。學者推測,這首詩應該是創(chuàng)作于林景熙人生的晚期。
江心寺
在溫州永清門外
佛借龍宮五百年,平分城樹與村煙。
叢林忽涌中流地,雙塔曾擎半壁天。
石色帶云籠客袖,鐘聲和月落漁船。
袈袍不限侵門水,十載何人坐象筵。
首句提到了江心的一個傳說。江心本是龍地,最開始,有神僧想要在這上面建寺廟,于是向龍王借地500年。期滿之后,龍王想收回這塊寶地,僧人答復,這期限是天上的五百年,可不是人間的五百年。
第二句中的叢林指寺廟。“雙塔曾擎半壁天”是因為宋高宗南渡曾經(jīng)駐蹕江心寺的緣故。
在江水上漲,侵入寺門的時候,有僧人用袈袍鎮(zhèn)之,潮水常到山門外而止。詩里所說的象筵是指“寺中主席者”。最后一句問道:袈袍不能鎮(zhèn)住侵入寺門的潮水,十年來是誰在主持寺院。詩中的“侵門水”,暗有寓意,此處借題發(fā)揮。在傷感國土被侵占的同時,林景熙有過理性的反思,他將亡國歸咎于統(tǒng)治者。
這首詩體現(xiàn)了林景熙詩歌的“凄愴”和“幽婉”。這種“幽婉”正是儒家“溫柔敦厚”的體現(xiàn)。“水深則流緩”,他大部分詩歌讀起來很平順,筆調(diào)不緊不慢,但令讀者縈繞在一種淡淡的哀傷之中,抒發(fā)感情蘊藉含蓄、紆徐委婉。
假如南宋王朝沒有滅亡,假如林景熙生活在宋代中興時期,但歷史終究沒有假如。
親拾寒瓊出幽草 四山風雨鬼神驚
經(jīng)打動無數(shù)讀者的心弦。
蘇淵雷先生在平陽會文書院讀書時,一個風雨天,他在燈下聆聽老師張漢杰的吟誦。張漢杰念到“水到蘭亭轉(zhuǎn)鳴咽,不知真帖落誰家”之句時,聲淚俱下。此情此景,深深打動了年少的蘇淵雷。66年后,他仍歷歷在目。
詩中昭陵,唐太宗陵墓。太宗素愛王羲之《蘭亭集序帖》,死后真跡被殉葬墓中。詩說:昭陵被盜,裝在玉匣殉葬墓中的《蘭亭集序帖》也流失人間(走天涯)。林景熙當時將收殮的陵骨埋于“流觴曲水”之蘭亭,所以聯(lián)想到唐太宗昭陵的殉葬物《蘭亭帖》,用以喻指帝陵遺骨,運典貼切自然圓融。
清初著名詩評家賀裳在《載酒園詩話》中說:“讀林景熙詩, 真令心眼一開。”在中國洋洋灑灑的詩壇上,林景熙并不算是一名特別出名的大家,但他卻是那個動亂時代的“脊梁”。
他寫下了佳句,活出了風骨,而江心亦有幸,寫進他的詩中,寄托他無限的哀思!以詩人觀江心,故江心皆著詩之色彩。
林景熙為后人贊譽的不僅是詩作,還有他的義舉:參與了著名的六陵冬青之役。
南宋自宋高宗趙構(gòu)以下六代皇帝均葬于會稽(紹興)。到了元朝,江南釋教總統(tǒng)(管轄諸路僧人)楊璉真迦以建塔鎮(zhèn)壓為名,率兇徒發(fā)掘南宋六帝陵墓,盜劫金玉寶貨?,F(xiàn)場慘不忍睹,帝王陵骨暴曠荒野。
當時,林景熙和同鄉(xiāng)好友鄭樸翁受聘于紹興名士王英孫,是王家的門客。聽聞慘劇后,他與鄭樸翁扮作丐者,身背竹籮,手持竹夾,潛往收殮暴露的陵骨。他又鑄銀兩,系于腰間,用來賄賂監(jiān)守的番僧。
林景熙等人將撿得的高宗、孝宗遺骼,秘密移葬于蘭亭,并在土墳上種植冬青樹作為標志。參與這次行動的還有山陰人唐玨。
直到明代,紹興六陵得到修復,并在陵旁建雙義祠。文征明作《雙義祠記》,稱贊林唐二人為“千古之大義士”。
但在元朝的統(tǒng)治下,林景熙并不敢明說這件事,他以做夢為托,寫下了《夢中作四首》。這組詩也是林景熙的名作。
夢中作四首
珠亡忽震蛟龍睡,軒敝寧忘犬馬情。
親拾寒瓊出幽草,四山風雨鬼神驚。
一抔自筑珠丘土,雙匣猶傳竺國經(jīng)。
獨有春風知此意,年年杜宇泣冬青。
昭陵玉匣走天涯,金粟堆前幾吠鴉。
水到蘭亭轉(zhuǎn)嗚咽,不知真帖落誰家。
珠鳧玉雁又成埃,班竹臨江首重回。
猶憶年時寒食祭,天家一騎捧香來。
作者運用比喻的語言、比興的手法、神話典故等方式隱晦地再現(xiàn)場景:在荒野草莽中偷偷地收驗被進棄的帝陵骸骨,回望四圍,群山肅穆。用一捧捧土筑起了新墳,只有春風和杜宇(杜鵑鳥)能夠體察我的赤誠之心,年年吹拂著墳前的冬青樹,為之哀泣悲鳴。還歷歷記得往年寒食時節(jié),朝廷派遣專使獻香致祭的隆重場景。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