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少年得志,中年寄情山水,卻在晚年深陷懊悔之中。今天的我們,更熟悉那個作為“詩佛”的王維,又該如何去看待那段鮮被提及的往事?
城陷被俘
天寶十五載六月十九日,安祿山大軍占領長安。叛軍攻下不設防的長安時,55歲的王維成了俘虜。此時的王維詩名滿天下,隱隱有盛唐詩壇第一人的氣象。在時人殷璠編選的盛唐詩選本《河岳英靈集》中,王維詩選了15首,李白詩選了13首,杜甫詩沒有入選,王維在盛唐詩壇的超然地位可見一斑。
王維被俘后,為避免就任“偽職”的窘迫,曾“服藥取痢”,試圖假裝自己失聲不能言。
但是,可能因為王維實在是盛名在外,安祿山并不想放過他,專門派人將他接到燕朝都城洛陽,拘于普施寺。不知道安祿山是用了什么強硬手段,總之還是逼迫王維做了燕朝的官。
關于王維的這段暗昧時光,史書上沒有太多記錄,除了一首詩《凝碧池》:“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葉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日后,它成為王維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首詩。
故國之思
這段時光只持續(xù)了一年多。至德二載,唐軍光復長安和洛陽兩都,唐肅宗李亨還都長安。李亨回長安這一天,御史中丞崔器將附逆者集中到一起,命他們脫下冠帽鞋襪,赤足立于大明宮正殿含元殿前,請罪于天子。
兩天后,這些人又被崔器要求上演了一次示眾儀式,然后投入獄中。李亨本想批準這一方案,但宗室李峴站出來直諫:“賊陷兩京,天子南巡,人自逃生。此屬皆陛下親戚或勛舊子孫,今一概以叛法處死,恐乖仁恕之道。且河北未平,群臣陷賊者尚多,若寬之,足開自新之路;若盡誅,是堅其附賊之心邊。”李峴的從寬論,比起崔器的從嚴論,更接近于當時唐代士大夫的主流君臣觀。幾經斟酌,李亨最終選擇了“從寬論”。
王維逃過了一劫,原因大概有兩個。其一是弟弟王縉“削己刑部侍郎以贖兄罪”;其二是因為那首《凝碧池》,詩中的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成了王維最直接的減罪證據(jù)。
心中懊悔
大劫之后,王維在仕途上竟然迎來了轉機。上元元年,王維升任尚書右丞,這是他一生所任官職中最高的官階,也是最后所任之職,更是王維在文學史上著名的“王右丞”之稱的由來。
晚年的王維時常隱居在藍田輞川別業(yè),但山水和佛經都無法撫平他內心深處的極度懊悔。
上元二年,王維向李亨請求削去自己全部官職,放歸田園,換取弟弟王縉得以從蜀中還長安。三年多前,正是弟弟的“削己刑部侍郎”,王維才得以脫罪。上表數(shù)月后,王維去世,終年60歲。
王縉此時正走在回長安的路上。王維去世時,王縉已至鳳翔,但他終究沒有見到哥哥最后一面。兩年后,王縉將他編選的王維詩集進獻給了唐代宗李豫,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可以看到的《王右丞集》。
王維葬于輞川以西。輞川是他生前的心靈所系之地。在這里,王維寫下了那些他生命中最美好的句子:“當待春中,草木蔓發(fā),春山可望,輕鰷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雊,斯之不遠,倘能從我游乎?”
這些美好,可以幫我們遺忘王維生命中最后五年的那些懊悔。
?張明揚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