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熱點新聞

聽說,它是“最難預約的博物館”……

2024-06-04 16:33:03 來源:央視新聞
大號 中號 小號

建筑外形似尊的中國歷史研究院,坐落在北京中軸線的北延長線上。院內的中國考古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國家級專業(yè)博物館。

經過了三年的內部試運轉,中國考古博物館于2023年9月15日正式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因響應熱烈,開放至今,被稱為最難預約的博物館。

6000多件展品“倉儲式陳列”

全部都是真品

中國考古博物館以考古發(fā)掘出土的文物和珍貴的古籍文獻為主要展示內容,常設展廳7000多平方米,展品6000多件。

劉國祥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分管中國考古博物館工作。據劉國祥介紹,考古博物館里邊展出的所有的文物都是真品,都是經過科學考古發(fā)掘出土的文物。

既看得到文物,又仿佛置身考古現場某個關鍵的時間節(jié)點,這是中國考古博物館提供的一種特殊體驗。在這里,公眾不僅能讀解文物所攜帶的信息,還能了解考古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

考古博物館內,文物被“倉儲式陳列”,體現了考古學鮮明的學科特色:著重于遺跡和遺物的系列和類型,而不是孤立地、鑒賞式地研究單個器物。

劉國祥:我們是考古博物館,不是普通的藝術館,考古博物館在展出的時候,就要展出成組的器物。

“沉浸式體驗”也是中國考古博物館的一大特色,文物不能拿在手里把玩,但是科技可以讓文物活起來。

通過互動智慧屏,選中一款感興趣的文物,用手指放大和轉動,就可以全方位無死角近距離觀賞文物的各種細節(jié)。

此外,考古博物館還使用了多種技術:視頻呈現、多媒體互動、場景模擬、OLED透明顯示屏、裸眼3D等,讓觀眾自主參與,仿佛置身于古代社會,在當下的氛圍中體驗歷史,產生情感共鳴。

中國考古博物館怎么逛?這些展品別錯過

農業(yè)文明如何在中華大地起源?

在二層以“文明起源”為主題的展廳,考古發(fā)掘找到的植物種子,清晰展示了農業(yè)文明在中華大地起源的過程。

劉國祥:通過浮選法,我們認定粟、黍的栽培起源于中國。中國也是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目前我們發(fā)現最早的水稻也是在浙江上山遺址發(fā)現的,距今近萬年。

興隆洼文化先民如何制作玉首飾?

在公元前6200年至公元前5200年的新石器時代興隆洼文化展示區(qū),有三對六件環(huán)狀的玉玦,其中一對玉耳環(huán)就是劉國祥1993年在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洼遺址發(fā)現的。

劉國祥介紹,玉玦呈正圓形,內徑、外徑完全一致,大小、重量也一致。玉中間的裂口,則是一種線切割的工藝。

劉國祥:用麻繩或獸毛,加上沙、水,就能把這個玉玦缺口給剌出來,以柔克剛。興隆洼文化先民距今8000年左右,在沒有金屬工具的前提下,掌握了這種玉雕的工藝技術,可以說是非常先進的。

比甲骨文還早的文字長啥樣?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的朱書文字陶扁壺經專家認定,距今4000年左右,扁壺上的文字引發(fā)了人們對甲骨文之前中國文字的探討。

劉國祥:這是朱書中的‘文’字,是目前我們所能確認的最早的文字。比甲骨文早1000年,距今4000年左右。

這條龍為什么是“超級國寶”?

考古博物館三層的“宅茲中國”,主要講述夏商周三代的歷史,展出的多件展品都是國寶級文物。出土于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綠松石龍形器,則被稱為“超級國寶”。

劉國祥介紹,綠松石龍形器在一座墓葬里被發(fā)現,長64.5厘米,由2000多片綠松石鑲嵌而成??脊湃藛T把它套箱整取帶回了實驗室清理,才能完整地把它呈現出來。

劉國祥:這條龍中部有一個銅鈴,銅鈴里邊還有一個鈴舌,鈴舌是用玉做的。龍頭部呈方形,鼻頭是一個蒜頭狀的綠松石,鼻梁由兩段玉和一段綠松石制成,雙目鑲嵌玉石,工藝技術非常高超。

△綠松石龍形器已被學術界普遍認定,是華夏龍圖騰最直接、最正統(tǒng)的根源。

中國考古學走過百年歷程,以堅實的考古實物資料揭示了中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延續(xù)傳承的文化譜系,而中國考古博物館則是考古和公眾溝通的窗口,它的受歡迎程度源于公眾對考古的好奇和對文化傳承的熱情。

責任編輯:高瑋怡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