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熱點新聞

駐扎北極二十載——在黃河站傳遞中國極地科考的聲音

2024-06-27 14:03:58 來源:新華網 作者:郭爽 等
大號 中號 小號
原標題:特寫|駐扎北極二十載——在黃河站傳遞中國極地科考的聲音

“你們來的正是時候,”中國首個北極科考站黃河站建站20周年前夕,站長胡正毅邀請到訪的新華社記者一同參加科考站所在地、挪威新奧勒松小鎮(zhèn)的重要年度活動——各國科考人員清理野外垃圾。

地處北緯79度的新奧勒松,是地球最北居住地之一。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北極地區(qū)在生態(tài)、氣候、海洋等多個科研領域的重要性不斷增加,曾是煤礦小鎮(zhèn)的新奧勒松成為全球北極科學考察的重要基地。如今,包括中國在內的十余個國家已在新奧勒松建立常年科學考察站。

在活動現(xiàn)場,組織方將各國科考人員分組并分發(fā)標注各組垃圾清理范圍的地圖。依據(jù)地圖所示,黃河站科研人員與分在垃圾清理第六小組的印度、英國等國科考人員,共同負責清理碼頭附近的鳥類棲息地保護區(qū)。他們一邊仔細搜尋著各類“不屬于大自然的”物品,一邊交流著微塑料等物質對鳥類造成的危害。

經過兩個多小時搜尋,第六小組收獲了好幾大袋“戰(zhàn)利品”,其中大部分是來自煤礦年代的鐵釘、碎玻璃。清理垃圾的過程中,來自英國極地科考機構的朱莉·瑪格麗特對記者說,“很多中國科研人員不善言辭,但在這里,我們能感覺到他們的友好和專業(yè)。”

黃河站2004年7月正式建站。成立20年來,超過660名中國科研人員曾在這里駐足,在多個專業(yè)領域開展科學考察和研究。挪威測繪局高級工程師厄爾·沙利文·萊斯特認為,在新奧勒松這個北極國際科研社區(qū),中國科考站是非常重要和特殊的組成部分。

挪威極地研究中心特別顧問金·霍爾門教授仍清楚記得黃河站成立時的情景。“我依然記得當天我們與中國科學家之間展開的討論,那真是個非常棒的學術活動,我也是在那時與中國科學家結下了友誼。”他對記者說。

自建站以來,黃河站不僅為我國冰川學、陸地生態(tài)學、海洋生態(tài)學、空間物理以及大氣物理和化學等多個專業(yè)方向的科學監(jiān)測和研究提供了大量支持,更已成為國際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

在挪威極地研究所生態(tài)毒理學負責人蓋爾·加布里埃爾森教授眼中,良好的治學態(tài)度、先進的實驗設備、出色的科研效率和研究分析能力是中國團隊參與科研項目的優(yōu)勢。

在黃河站屋頂,中國同濟大學科研人員布置的捕獲空氣中微塑料的采樣裝置,在午夜的陽光下不知疲倦地工作。

正在黃河站駐站的同濟大學科研人員介紹說,正是基于中國科研團隊真誠和開放的合作態(tài)度,自2017年以來,受挪威研究理事會及中國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聯(lián)合資助,中國科研人員多年來一直開展北極地區(qū)微塑料的監(jiān)測與評價方法學研究,并在2020年及2023年斯瓦爾巴群島綜合觀測系統(tǒng)年度研究進展報告匯編中聯(lián)合發(fā)表成果。

“我們不能把自己鎖在黃河站,我們想傳遞一種聲音,中國科研人員是友好的,我們愿意與其他各國科研人員,共同致力于解決全球問題,應對全球挑戰(zhàn)。”站長胡正毅說。

為全球科學研究貢獻力量的同時,中國黃河站和中國科研人員也在向國際社會傳遞著真誠友好、包容開放的積極聲音,表達著致力于與國際社會攜手應對人類共同挑戰(zhàn)、共建全球科技共同體的誠心、決心和信心。

責任編輯:李佩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