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嚴鋒,文學教授玩物有志

2021-09-21 10:32:38



他是復旦最跨界的學者之一,玩游戲、好天文、精通古典樂,在新書《時間的滋味》中顧過去,重新發(fā)現(xiàn)自己。
 


|本刊記者:陳娟

 

 

前不久,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新買了一輛自行車,一有閑暇就騎上車,穿過高大浪漫的法國梧桐樹,漫游上海。他喜歡這種騎行在路上的感覺,耳邊有風,隨時可以停下來,看看街角的風景,或者在路邊小店吃上一碗面。“就像是旅行或者探險,探索以前沒去過的地方,發(fā)現(xiàn)未知的一切。”他對《環(huán)球人物》記者說。他去蓬萊公園,早上六七點鐘,“熱鬧得不得了”,聊天的、鍛煉的、唱歌的,人來人往,熙熙攘攘;他去南昌路,當年爺爺家曾租住在那里的一座洋房中,房子早已改建不復原貌。在那條路上,還曾住過他少時的偶像——配音演員邱岳峰。

 

1978年,日本電影《追捕》在國內(nèi)上映,一夜之間火了起來。14歲的嚴鋒也跟風去看,并由此迷上了邱岳峰的聲音,邱岳峰給片中的壞醫(yī)生堂塔配音,“沒有人能像他那樣用喑啞磁性的聲音來勾勒邪惡”。多年后,他將那次觀影經(jīng)歷寫進文章《好音》中,懷念邱岳峰,懷念和他同時代的老配音演員。

 

 

如今,這篇文章被收錄進嚴鋒的隨筆集《時間的滋味》,于近日出版。在這本集子里,他穿越回過去,寫記憶中最美味的油豆腐粉絲湯、餛飩和鳳尾魚罐頭,寫愛好音樂的父親辛豐年,寫高考記憶、導師賈植芳、游戲《銀河飛將》……

 

 · 《時間的滋味》封面。
 

“不斷地重訪過去,現(xiàn)在的我與過去的我反復地對話。在這一過程中,時間是流動的,記憶也在重新排列組合,認知也隨之改變。慢慢地,我就摸索出一條‘我之所以成為我’的路徑,也就是重新認識了自己。”嚴鋒說,而這正是他寫作的意義。

 

 01 萬癡之源

 

熟悉的人都知道,嚴鋒是一個“非典型的中文系教授”。

 

他畢業(yè)于復旦大學中文系,后留校任教,在大學研究、教授文學近30年。授課之外,他是一個資深“跨界玩家”:他玩游戲,將之稱為“第二人生”,最早在學術界發(fā)表從文學的角度審視游戲的研究論文,經(jīng)常被游戲公司請去開講座;他著迷于新科技產(chǎn)品,是“電腦高手”,熱衷VR設備;他喜歡看天空,家里有天文館才見得到的專業(yè)望遠鏡;他是古典樂發(fā)燒友,自學彈吉他,發(fā)表過很多樂評文章。

 

“人長大以后的許多行為,確實是從童年埋下的種子長出來的。”嚴鋒說。

 

嚴鋒生于1964年,父親辛豐年(筆名,本名嚴格)原本在福州軍區(qū)工作,“文革”期間,被發(fā)配回老家南通一個磚瓦廠監(jiān)督勞動,用手工做小煤球,把煤屑鏟到水泥攪拌器里,或者撿傳送帶上混合土中的草根。一家子住在黑乎乎的草棚泥屋,既漏風又漏雨。但日子倒也不算苦。每天晚飯后,辛豐年都會牽著嚴鋒的手,到田野去散步。“鳥兒在晚霞里歌唱,風吹著家家戶戶的竹林沙沙作響。”嚴鋒回憶說,這時,父親就會一邊給他講米丘林、高爾基,一邊對迎面打招呼的農(nóng)人含笑作答。

 

從福州到鄉(xiāng)下時,辛豐年帶了兩三百本書。晚上若沒有夜班,父子倆就會一起讀書。讀得累了,愛好音樂的辛豐年就會拿出小提琴,拉上幾段,拉得最多的是《流浪者之歌》和《沉思曲》。當琴聲響起,窗子上就映出大人和小孩一張張好奇的臉。當時,父親工資不高,但還會省下錢來買書。“那個年代的書,絕大多數(shù)非常乏味。但是有一本《少年航空模型制作》,讓我銘心刻骨,永生難忘。”

 

 · 上世紀60年代,嚴鋒和父母的合影。

 

那年嚴鋒8歲,在書里看到很多種飛機的圖紙,射彈滑翔機、牽引滑翔機等,圖紙旁邊還有詳細的制作介紹,他當即決定要做飛機模型。于是,父子倆一起搜集材料,到廠里的機修車間撿鋸條和刀片,跟電工師傅討要砂紙和膠水,飛機骨架材料則來自家里的床。床是木板拼起來的,辛豐年就把靠外的一條拆下來,按照圖紙切割成大致的形狀。

 

至今,嚴鋒還記得當年在燈下做飛機模型的情形。飛機模型制成那天,父子倆到屋后的小山堆上放飛機,圍了一大幫人,等到飛機升天,歡呼聲一片。后來,他花了一年的時間,將書里的所有飛機都做了一遍。

 

那個時候,少年嚴鋒滿眼好奇,通過各種制作、實驗和工具去探索未知世界。他從中藥店買來一種叫做“自然銅”的藥材,和針、天線、耳機一起做了一臺“礦石收音機”,“當里面?zhèn)鞒鑫米右粯虞p的電波聲時,激動得發(fā)抖”。他還用馬糞紙卷在家里的搟面杖上做成鏡筒,鏡筒前端嵌上老花鏡片,后面裝上目鏡,制成天文望遠鏡。抬頭望天那一刻,他很激動,“望遠鏡里的月亮坑坑洼洼的,讓人看了起雞皮疙瘩,不過我喜歡這些難看的丘壑,遠遠勝過那些月兔桂樹類的傳說”。

 

“多年之后我才悟到:父親給我買《少年航空模型制作》的那個下午,就是我的萬癡之源。”嚴鋒說,一切都在這一刻被注定,后來的道路只不過是展開和變奏而已。

 

 02 音樂欲望被喚醒

 

1976年,父親被徹底平反,他們搬到南通市里。父親選擇退休,每天忙著讀書、研究古典樂、寫音樂專欄。母親去世得早,弟弟年幼,嚴鋒便成了家里的“壯勞力”,把全家的飯菜包了。每天放學回來,他就拎著菜籃子去買菜,籃子里放著一本政治復習資料。家里用煤球爐做飯,他就在爐子上方貼許多英語單詞,一邊炒菜一邊背單詞。

 

嚴鋒一度想學天文學,但因為眼睛的問題,不得不放棄。后來,他對文學和寫作割舍不下,就將中文系定為目標。1982年,他被復旦大學中文系錄取。

 

 · 大學本科時期的嚴鋒

 

當時的復旦大學中文系,人才濟濟,朱潤東、章培恒、賈植芳……個個鼎鼎大名。18歲的嚴鋒躊躇滿志,想要在文學這片土地上有所作為。然而,剛邁入中文系的門檻,他和同學就被潑了一盆冷水。迎新生大會上,中國古典文學專家、中文系主任章培恒說:“我先跟你們講清楚一件事,我們中文系是不培養(yǎng)作家的。”一句話,臺下一大片新生頓時幻滅。“我記得班長回到寢室,抱著被子躲在帳子里哭。”嚴鋒說。

 

上世紀80年代初的復旦校園,各類社團、協(xié)會、俱樂部多如牛毛,其中詩社和音樂俱樂部最為熱鬧,“兩個團體好比武林中的武當少林”。嚴鋒選擇加入音樂俱樂部。俱樂部每周都有活動,要么一幫人擠在空氣混濁的活動室里,聽磁帶、討論問題;要么去音樂廳,現(xiàn)場聽古典音樂會。“那種熱烈氣氛確實感染了我,喚醒了我對音樂沉睡的欲望。我開始真正喜歡上音樂,瘋狂地用各種方式去聽。”嚴鋒說。他把家里40斤重的老式電子管式錄音機扛到學校,聽父親錄下的古典樂磁帶。這還不算過癮,他戴著耳機躲在被窩里聽電臺,光聽一遍還不滿足,要錄下來,翻來覆去地聽。

 

那一時期,吉他熱席卷全國,嚴鋒也被裹挾進去。他在學校報了個“初級班”,后來發(fā)現(xiàn)老師也差不多剛剛從初級班畢業(yè),就不再上課,回去自己琢磨,竟也出了師。大三那年,他參加上海首屆大學生吉他大賽,最終還得了獎。

 

 

玩音樂的同時,嚴鋒也不荒廢學業(yè)。當時,他最喜歡上章培恒先生的課。章老師講古代文學,一上課就低著頭,對著課桌的一角講,不時還把所引材料用繁體字寫在黑板上。“我們都以為他在看講義,下課后趁他不在,有同學到講臺上一翻,講義是空的。”嚴鋒回憶說。章老師講課條理清楚,邏輯性很強,并時有新見,將他講課內(nèi)容記錄下來,就是一篇現(xiàn)成的論文。

 

更多的時間,嚴鋒泡在圖書館或者中文系閱覽室讀古文典籍,讀先鋒文學。他還發(fā)現(xiàn)了一個科幻新天地,把能讀的都讀了,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基地》、克拉克的《與拉瑪相會》,等等,樂在其中。

 

1983年深秋的一天,嚴鋒和同學冒冒失失敲開了文學評論大家賈植芳先生的門。“沒有任何引薦,也沒有任何邀約——后來才知道,像我們這樣的不速之客去過不知道多少,先生一視同仁,有教無類。”嚴鋒記得先生那天穿著黑布鞋,和他們聊天,講到高興處,一只腳蹺在椅子上。聊天中,他提到想做學問搞研究,先生既不鼓勵,也不潑冷水,只是簡短地說了句:這是很辛苦的。后來,本科畢業(yè),嚴鋒考研究生,拜在了先生門下。

 

 03 玩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賈植芳被認為是“五四”的第二代,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參與者和見證人,“一部活生生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嚴鋒跟著他時,他已經(jīng)很少在教室里授課了,每次都是坐在客廳或者書房里聊天,聊什么沒有限定,有文壇掌故,有歷史,有當下社會。“賈先生的記述與回顧有著一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場的意義,他的這種‘目擊者’的證人式的研究法是獨門暗器。”

 

 · 上世紀90年代,嚴鋒和導師賈植芳(右一)、師母任敏在復旦。

 

從研究生到博士,從比較文學到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嚴鋒都師從賈植芳,直到1994年博士畢業(yè)。也是在讀博期間,他迷上了電腦、電子游戲。

 

1991年,讀博第一年,嚴鋒用一只巨大的草綠色軍用背囊把一臺286電腦背到了上海。剛到學校,就引來眾人圍觀——當時用電腦的人極少。他甚至定下規(guī)矩:所有想上機動動手腳的人,必須先去把手洗干凈。慢慢地,他有了“電腦高手”的名號。

 

嚴鋒買電腦的用途,主要是作曲實驗。為了買到聲卡,他根據(jù)《軟件報》中縫交友欄提供的地址,給全國各地電腦愛好者寫信,發(fā)出去30多封信,其中有一位回信說廣州有賣。收到消息后,他立刻帶上積蓄,坐火車南下廣州,花1500塊買了一塊聲卡。

 

那趟廣州行的另一個收獲,是他知道了“電腦游戲”的存在。當時,他剛要離開,店里某臺電腦的一個軟件安裝成功,屏幕上出現(xiàn)了“無比壯麗的太空”、“巨大的飛船”和“驚天動地的太空戰(zhàn)斗”,“我一輩子也沒見過這么華美而又驚心動魄的場面,只有站在那兒發(fā)呆的份兒”。后來,他從店主口中得知那是一款游戲,名字叫《銀河飛將》,講述一個英雄拯救地球的故事。

 

回到上海,嚴鋒對《銀河飛將》念念不忘,想各種辦法結(jié)交計算機系和電子工程系的人。之后,一幫游戲迷組隊,在虛擬的空間里昏天黑地地沖殺。有一次,他和朋友甚至坐了火車,冒著大雨,到浙江大學去找玩友交換游戲。那一時期,他幾乎玩遍了當時發(fā)行的所有游戲。

 

“其實,玩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它能讓人去放松、去想象、去創(chuàng)造,藝術本身就是來自于游戲。”嚴鋒說。電腦技術的研究、游戲世界的體驗,也讓他對原本熱衷的科幻文學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博士論文中,他把科幻熱、氣功熱視為先鋒文學崛起的前奏。

 

列表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quán)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