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旅游熱還沒興起,青年小李就做起了“驢友”。那些日子有辛苦:“晴天膝下掩沙灰,雨天走來落湯鼠”;有孤獨:“竹樓小窗對空燭,十天半月無人聲”;有心慌:“老雕落在肩頭上,野豬愛你沒商量”……
小李叫李昆武,云南昆明人,生在紅旗下,長在新社會。他愛畫畫,但沒受過任何專業(yè)訓練。小時候照著“趕英超美”的宣傳畫模仿,17歲當兵,開始寫漫畫日記,復員后到了《春城晚報》,做美術(shù)編輯。1987年,他自費參加了天津舉辦的中國第一屆漫畫培訓班,老師是丁聰、華君武。大師告訴他們,要想創(chuàng)新,最好的辦法,是騎自行車到山里去、到邊疆去、到農(nóng)村去,接受社會與生活的洗禮。
回云南后,李昆武立刻購置了一輛鳳凰單車、一個背包、一個速寫本,開啟了“在路上”的游歷生涯。“曲曲關(guān),曲曲關(guān),令人痛苦的關(guān)。盤盤山,盤盤山,令人疲憊的山。串串灘,串串灘,令人難以下咽的湯。沒關(guān)系,我愿意,受點傷,我喜歡。”就這樣,他跑遍全省,在《春城晚報》上連載“李小午游邊疆”。傣族的竹樓、景頗族的筒裙、騰沖的大滾鍋、石林的石頭……被他總結(jié)成膾炙人口的“云南十八怪”。
一次次“云路逍遙游”中,“小李”成了“老李”。書出了一本又一本,其中最著名的,名字就叫《從小李到老李》,3冊、700多頁、3000余幅畫,描述了一個普通中國人的一生,既是個人生活世界的細致白描,也不失深刻地勾勒出中國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圖景,面世后斬獲多項大獎,推出了18個外語版本。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市長摸到書店,向正在簽名售書的李昆武表達喜愛之情;在德國,一位老人指著書中“貓叼腌肉”的圖,說這也是“二戰(zhàn)”后他的挨餓經(jīng)歷;一位瑞典老人專程到昆明找老李,告訴他怎樣用這本書教育自己游手好閑的侄子……
這些年,“老李”李昆武還在繼續(xù)畫著。新書《在畫鄉(xiāng)愁》是他的首部圖像散文集,190余篇精湛、短小、自然、隨性的優(yōu)美散文,配以190余幅或黑白或淡彩的圖畫,100多個小人物的故事,訴說著中國人悠悠歲月里的鄉(xiāng)愁記憶。這里有經(jīng)年的往事,從清苦而溫暖的軍營生活,到旅行途中所見的山川與民眾;有昆明的風物,從火燒云、水煙筒到土著魚、老拱橋;有歷史的滄桑,從茶馬古道、東西寺塔到望京門、龍翔鳳翥街;有人間的煙火,在篆新農(nóng)貿(mào)市場,瓜果菌菇火腿辣椒甜白酒粉蒸肉……300間鋪面織就成巨大的七彩錦緞。這些素材,李昆武寫寫畫畫了幾十年,如今“朝花夕拾”,他回望歷史與生活,試圖打撈起當代水泥森林之下的集體回憶。
為此,他樂在其中。今年夏天,李昆武來到滇池邊的社曲村。配電房、小廣場、村居民屋的白墻上,被他畫滿各種各樣的壁畫??情w、荷花塘、鄉(xiāng)村生活、勞動場景……68歲的老李站在兩米高的腳手架上,這一次,他把鄉(xiāng)愁畫在了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