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閻立本所繪《步輦圖》中唐太宗左右侍者撐雉尾扇。
炎炎夏日,何以消暑?漢代《春秋繁露》說,當(dāng)“以扇逐暑”。如此看來,扇子在中國的歷史已有兩千多年。
不過,若溯其源,扇子發(fā)明的初衷并非全是扇風(fēng)納涼,比如帝王的出行儀仗就用五明扇,表明君王“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的治國態(tài)度。
▲唐《揮扇侍女圖》中手持團(tuán)扇的女性。
五明扇被認(rèn)為是中國扇子的最早源頭。何謂“五明扇”?據(jù)說與五帝之一的舜帝有關(guān)。據(jù)南朝宋裴骃《〈史記〉集解》,舜帝“目重瞳子”,即古人所謂“四明”。用俗話來說,就是舜帝有四只眼,所以起名“重華”。有“四明”已異于常人,而舜帝又能廣開言路、廣納賢能,如同又得“一明”,是謂“五明”。
晉朝崔豹《古今注·輿服》記載,舜帝在接受堯帝的禪讓后特制五明扇以表明“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的治國態(tài)度。
▲唐《高逸圖》中手執(zhí)麈尾的阮籍。
雖然五明扇的傳說反映了上古執(zhí)政者良好的政治愿望,但從后世由五明扇演變而來的宮扇使用規(guī)范來看,扇子的原始功能很簡單,乃出行時遮陽蔽塵,與傘的功能無異,宮扇因此又名“障扇”。
障扇是一種長柄的大扇,成雙成對,用彩帛制作,上繪云紋,由侍者執(zhí)之,借以體現(xiàn)王者威儀。在禹受禪后,因五明扇屬奢華之物,曾一度禁用,到了商代才又使用。殷王武丁所用的五明扇很講究,選用雉尾來制作,故稱“雉尾扇”。
▲清佚名繪《紅樓夢·怡紅夜宴圖》(局部)。圖中女子有的持折扇,有的持團(tuán)扇。
在唐玄宗開元年間,雉尾扇的用法又出現(xiàn)新規(guī)。宰相蕭嵩建言,皇帝每月朔、望日受朝于宣政殿,上座前用羽扇障合,俯仰升降,不令眾人看見,等到坐定之后,方令人撤去羽扇,露出圣容。這一建議后來成為一種朝儀。故杜甫《秋興》詩稱,“云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圣顏”。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