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古人出行指路方式

2023-06-27 09:26:39 來源:上黨晚報 作者:陳慧巖
大號 中號 小號
原標題:古人出行指路方式了解一下

隨著道路交通日益發(fā)達,各種交通指示牌極大地方便了人們出行,尤其是現(xiàn)在還有手機導航可用,無論你是想去現(xiàn)代化的大都市,還是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小山村,這兩者都可以指引你到達你想要去的地方。但是,你想過沒有,古時候的人們出行靠什么指路?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沒有導航,那么有沒有交通指示牌?在影視劇及古典著作中似乎也沒有提及,比如在古裝影視劇中,我們經(jīng)??梢钥吹竭@樣的橋段,在一些岔路口,為了不錯過追趕目標,一伙人經(jīng)常是不得不分頭行動……那么,古人出行靠什么指路?

我想大家的第一反應肯定是,靠嘴,靠嘴來問路前行。那么遇到無人的路口怎么辦?直至在上黨民間民俗文獻館看到一塊“壺關縣大路”指示碑,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狹隘了,把古人想的過于簡單了。原來,古代也有指路牌。文獻館里的“壺關縣大路”指示碑為青石質,長120厘米、寬40厘米、厚18厘米,圓首,碑面上刻一幅線描人物側身像,線條粗獷,人物寬袍大袖長衣及地,一條手臂抬起,食指中指伸出指向前方,碑面左上部從上至下刻“壺關縣大路”五個楷體大字,活脫脫就是一塊立在縣境邊界的指路碑。

清光緒《壺關縣續(xù)志》中繪有一幅《平順縣獨立后之縣境圖》,圖例中標有“大道”,可知從壺關縣界外通往壺關縣城的大道不足十條,這塊指路碑應該就立在壺關縣界的這些大道邊上吧。雖然現(xiàn)在我們已無法確定它原來的具體位置,但它的存在對于我們感知古人的生活出行,對于研究古代交通提供了一種不可多得的碑刻實物資料。

說了“壺關縣大路”指示碑,壺關縣還有一條小路不得不提,那就是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羊腸坂。當然,現(xiàn)在關于羊腸坂的地點有爭論,有壺關說、平順說、晉城說、武鄉(xiāng)說等等,這個問題不是現(xiàn)在才爭論不清,翻翻上述這些縣明清時期的縣志即可知道,古時候人們也有爭議。估計古人也和現(xiàn)代人差不多,都有傍名人的思想,都認為自己縣境內(nèi)上太行山的道路難行,因此就在編纂縣志時,均把曹操的《苦寒行》收錄在內(nèi),“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但說一千道一萬,曹操當年北上太行山征戰(zhàn)目的地是壺關城,這一點無可置疑。

唐代白居易曾寫過一首《初入太行路》:“天冷日不光,太行峰蒼茫。嘗聞此中險,今我方獨往。馬蹄凍且滑,羊腸不可上。若比世路難,猶自平于掌。”天色昏暗,寒氣逼人,太行山群峰高聳,詩人獨行在這樣的環(huán)境之中,想起自己早就聽說過太行山的險峻,羊腸小道的難于攀行,“嘗聞此中險”,對于熟讀詩書的白居易來說,這“嘗聞”兩字之中肯定少不了曹操的《苦寒行》。

俗話說:境由心生。世間的所有道路,大路也好,小路也罷,行難也好,行易也罷,其實都是個人內(nèi)心世界的真實反映。如白居易詩中寫盡了太行山環(huán)境的惡劣,“羊腸不可上”,但接著又說,如果和現(xiàn)實生活比起來,不可攀行的羊腸小道甚至比手掌還要平,是大路一條。

著名作家柳青在《創(chuàng)業(yè)史》中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要緊處常常只有幾步……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人生。”現(xiàn)實生活中,在道路的岔道口,人們發(fā)明和設置了各種指示標志,從“壺關縣大路”指示碑,到如今各種材質、功能齊全的指路牌,從而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人們走錯路,但在人生的岔路口,你找到自己的指路牌了嗎?

責任編輯:李佩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