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狀星云、日珥
獵戶座星云、鷹狀星云……
一幅幅絕美的星空圖令人震撼
但是,這并不是圖片
而是蘇繡非遺傳承人陳英華的刺繡作品
她以針代筆
將星河浪漫定格在織布之上
呈現(xiàn)出極致的美麗
陳英華自幼開始學蘇繡,曾參與故宮博物院、頤和園的刺繡文物復制工作,至今已從事蘇繡工作40多年。
2003年,陳英華第一次看到蟹狀星云的照片,就被深深吸引。它是超新星爆炸留下的遺跡,也是宇宙中最美麗和神秘的現(xiàn)象之一。
早在公元1054年北宋時期,中國古人就觀測到這顆極其明亮的星體,將它命名為“天關客星”,留下關于蟹狀星云的最早記錄。陳英華說,因為它的故事影響了自己,同時出于熱愛,就想用自己的手藝把它繡出來。
如今,陳英華的星空系列蘇繡作品已有20多幅。她介紹,每幅作品并不是簡單的復制,拿到畫后要先配色,再研究針法、紋理走向等。因此,每幅畫給人的感覺都是不一樣的。“因為它的光每個角度都不一樣,有夢幻的感覺,蠶絲線正好可以體現(xiàn)它的神奇之美。”
由于點位、色彩、輪廓、走向都不同,繡出星空要比其他的作品難度更大。“一般的刺繡有邊緣線,這個沒有。它是無邊無際往外拋射狀的,要用粗細不同的絲線來繡。”陳英華解釋,“最細的地方要把一根絲線劈成三十二分之一,慢慢變成十六分之一,有一個漸變的過程。那種朦朧飄逸的感覺就出來了。”
有時,現(xiàn)有的絲線沒有所需要的色彩,陳英華就用兩種顏色的線疊加,才把作品繡出來。“針法是交叉針,亂針帶點平針,也疊加散套……它是分層加色的,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刺繡技藝的改進。”
陳英華介紹,畫家的一筆就要用一千針來實現(xiàn),而完成一幅作品則要繡幾萬針,甚至十幾萬針。“當時繡得飯都吃不下,但是我就是喜歡,繡這種東西要從心里熱愛。”
最終,陳英華運用了數(shù)十種針法,經過無數(shù)次穿針引線,將上萬種顏色和針線互相交織,完成了這些仿佛照片的刺繡作品,宇宙星河的浩瀚與神秘躍然其上。
2012年,蘇繡“星空”系列亮相第28屆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大會,極具東方美學的作品令國際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驚嘆不已。
2021年中國航天日,陳英華獲得國家航天局“太空探索與藝術創(chuàng)想大賽”特別獎。陳英華回憶,展出時大家就覺得很特別,以為這些作品是油畫。得知是刺繡作品,并且是用絲線一針一針繡出來的之后,在場的所有人無不震撼。
目前,陳英華和學徒在一起制作“祝融號”火星車,這幅新的刺繡作品也即將完成。
蘇州是江南的絲綢之鄉(xiāng),陳英華說,以前這里家家養(yǎng)蠶、戶戶刺繡,每個女孩子都會刺繡。她的雙面繡是由奶奶、媽媽的手中傳承下來的,今后自己也會用熱愛將其傳承下去。“婆婆從8歲開始繡,現(xiàn)在80歲了,她繡了一輩子。我也會一直繡下去,繡到80歲。”
鳴謝 | 中國刺繡藝術館 蘇州市科協(xié) 蘇州長橋實驗小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