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不敢,
第一步就輸了。”
“2021年初把成果發(fā)表在《Science》上,目前世界上沒有第二個組可以做一樣的研究出來。”
“我們的研究成果以封面的形式寫進了國際最權威的生化教科書(《生物化學原理》,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里。”
“我們做的東西比國外都要好,為什么要出國?”
你能想象嗎?這些頂級凡爾賽式的話,出自一名“90后”——西湖大學副研究員白蕊。
正是這個1992年出生的女孩,剛剛獲得了阿里達摩院青橙獎和100萬元獎金。
此前,她還獲得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fā)的“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2018年以來的這4年里,她拿獎拿到手軟。
施一公的小迷妹
白蕊是個內(nèi)蒙古女孩,出生在呼和浩特的一個普通家庭,打小就是個“十萬個為什么”。她向《環(huán)球人物》記者透露,小時候最喜歡問的就是:小鳥為什么會飛,而我不能?樹葉為什么會在秋天變黃落下來?
父母給她買了一套《少年兒童百科全書》,她很喜歡,特別是那本綠色封面的自然科學卷。隨著年齡的增長,科普類書籍越看越多。到了初中,她第一次接觸了生物學這門學科,覺得非常有意思。
“因為對這個很感興趣,我就會自己花時間去看、去學,就會比同齡人看上去更擅長這些東西,而且考試也能考得很好,這樣就更喜歡學了。”白蕊說。
尤其是到了高中,白蕊遇到一些遺傳病概率計算相關的題。當大家都不知道該怎么算的時候,是她站在黑板前給大家講解。這讓她感到很光榮,她也就繼續(xù)處在這樣一個良性循環(huán)的學習過程中。考大學時,自然而然就選擇了生物學。
她考上了武漢大學。大學期間,奶奶因癌癥去世,對她觸動很大。這也讓她想起姥爺,在她還不太明白去世是什么意思的時候,就因癌癥去世了。“我內(nèi)心就很痛恨這個疾病。年少就產(chǎn)生了一個‘狂妄’的想法:一定要治愈癌癥。后來,我就找一些和疾病相關的課題、實驗室,包括選擇結構生物學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也是因為它和制藥密切相關。”
說到“結構生物學”,很多人會聯(lián)想到從美國歸來的我國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白蕊也是他的小迷妹。
2013年12月,時任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受邀做客武漢大學珞珈講壇,作題為《生命科學、藝術與結構生物學》的報告。
“他講得富有激情,能感染人,做的研究又很前沿,就讓我感到:天啊,原來做科研這么有意思、這么重要。當時我就決定將來一定要去他實驗室。”白蕊說。當時,她正讀大三。
· 本科畢業(yè)時的白蕊。
稍早時候,武漢大學同一實驗室的師兄曾問白蕊:要不要出國深造?白蕊答復沒有想過出國的事。
“你要是在國內(nèi)發(fā)展的話,就去國內(nèi)最好的結構生物學實驗室。”師兄說。
“那是哪個呢?”白蕊問道。
“施一公老師的實驗室。”
這是白蕊第一次聽到施一公的名字。她就去查閱了他的研究方向,發(fā)現(xiàn)他從事的就是人類重大疾病相關的蛋白質(zhì)研究,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可是清華拒了她。
“90后”,沖!
2014年,白蕊報名參加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暑期夏令營。當時,她已經(jīng)拿到北京大學與中科院的offer,她一心想去清華,拒絕了這兩份offer。
無奈,她沒有通過清華夏令營的面試。
“進不了清華夏令營,考研我也要考進清華。”熟悉白蕊的人都知道,她是個執(zhí)拗的女孩。她決定與清華“死磕到底”。
第二年,她以專業(yè)成績第一名獲得清華大學直博機會,如愿師從施一公。
白蕊坦言,剛到清華時,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小白”,并不怎么優(yōu)秀。“施老師安排我們?nèi)プ黾艚芋w這樣一個世界級的難題。我當時心里是發(fā)怵的。”白蕊說。
什么是剪接體?白蕊拿電影剪輯打了個比方:“我們的遺傳信息是寫在DNA(脫氧核糖核酸)里的,但它只是遺傳信息儲存庫,并不能直接執(zhí)行這些功能,需要先形成RNA(核糖核酸),再形成蛋白質(zhì),然后由蛋白質(zhì)來完成生命活動。但我們的基因是片斷式的,不連續(xù),就像拍電影的電影素材一樣,不是從頭拍到尾,一刀都不剪,需要一個剪輯師來完成片斷的重新拼接。執(zhí)行這個剪接功能的就叫剪接體。”
白蕊說,剪接體是非常復雜的、由上百種蛋白組成的大分子機器,好比機器有很多零部件一樣。把電影片斷按不同風格進行剪輯,就會有不一樣的效果?;蛞彩侨绱?。不同基因片斷的重新拼接,會表達出不同的蛋白質(zhì)。我們?nèi)祟惖幕蚣s有2萬個,而蛋白質(zhì)卻有幾十萬種。
剪接體的“取舍”一旦出錯,就可能造成各種疾病。研究表明,35%的人類遺傳紊亂和多種癌癥均與RNA剪接的異常和剪接體蛋白的突變有直接關系。
這不僅會讓一個剛入門者發(fā)怵,即便放眼全世界,也是個難題。
有一次,施一公在組會上就鼓勵大家說:“正因為它是世界難題,有著重大的科學意義,所以我們一定要去做。如果我們清華人都沒有這個勇氣去做的話,那我們來這里干什么呢?”
“我們都是‘90后’,就開始往上沖。你要是不敢,第一步就輸了。能不能做成是后面你自己的投入和付出決定的。”白蕊說。
· 白蕊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在“沖”的過程中,她差點被絆倒。
2015年底的一天,她結束了幾天連軸轉(zhuǎn)的實驗回到宿舍,正準備入睡時,感到腿有些疼,仔細一看,發(fā)現(xiàn)腿上青一塊紫一塊。后來,她被確診患了自身免疫病。
白蕊慌了,“為什么要把自己搞成這樣,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在意識到做實驗效率的重要性之后,她決定徹底改變。別人做一個實驗的時間,她可以完成兩個甚至三個實驗。她對實驗細節(jié)要求很高,實驗要做到又好又快。
2016年1月29日,白蕊發(fā)表了自己的第一篇Science,這時她剛入學半年。同年,她和師姐萬蕊雪一起發(fā)表了3篇Science,特別是8月26日以“背靠背”形式發(fā)表兩篇Science,給學術界帶來了不小的震動。
· 2016年,萬蕊雪(右)獲得清華研究生特獎,白蕊參加特獎分享會。
1990年出生、年長兩歲的萬蕊雪是她的好搭檔。病痛折磨了白蕊將近1年,是萬蕊雪不厭其煩地開導她。
“自己當初這么堅持的事情,不能因為這點小事就放棄了。”就這樣,白蕊的心態(tài)逐漸回歸正軌。
在自然科學領域,有3家頂級學術期刊:《Cell(細胞)》、《Nature(自然)》和《Science(科學)》,合稱CNS。多少人曾為在CNS上發(fā)表一篇論文而抓狂,而白蕊博士畢業(yè)前一共發(fā)表了8篇CNS文章,其中5篇Science,3篇Cell,被引用上千次。8篇中的7篇,白蕊是第一作者。
2018年,白蕊第一次拿獎——清華大學研究生特等獎學金。這是清華研究生的最高榮譽。
雖然她后來得過很多獎,但她最看重的是這一次。“這是我第一次因為一些成果得獎。從那時開始,我就下決心以后一定要比之前做得更好。”白蕊說。她又成功把自己綁定在那個良性循環(huán)里。
第二年7月,白蕊博士畢業(yè)。完成碩博連讀,她僅用了4年時間。
· 博士畢業(yè)時的白蕊。
之后,她追隨施一公,來到位于杭州的西湖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在這里,她繼續(xù)死磕剪接體。
99%的失敗換來一次成功
科研的道路不可能總是順利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中有八九。
2017年夏天,白蕊所在的科研小組收到施一公郵件,被告知自己小組的研究成果被英國劍橋大學的實驗室搶發(fā)了。這意味著自己的研究瞬間失去了很多意義。
其實自己的團隊早在一年前就已經(jīng)取得了成果,導師施一公也提醒要不要先發(fā)出來,但她覺得還不夠好,想再優(yōu)化一下。
“被別的實驗室搶發(fā)成果這件事太令人痛心了,我希望這輩子都不要再經(jīng)歷了。”她說。
不過,這個執(zhí)拗的女孩怎能認輸?幾個月后,白蕊在另一個課題——瞬變剪接體上取得突破,捕捉到當時世界上最復雜的一個剪接體狀態(tài),并在2018年夏發(fā)了一篇Science,審稿人稱這是史上最重要、最振奮人心的剪接體結構之一。
還有一件事,讓她整夜失眠,掉頭發(fā)。
“其實發(fā)論文不是最緊張的時候,等待實驗結果時才是。”白蕊說。
有一個實驗,做了大半年時間,她絞盡腦汁,所有方法都用到了,到2020年初,還是做不出來。她壓力很大。“我們做這種研究,我覺得可能99%的結果是失敗的。”白蕊說。
“但我當時有一個信念:我一定能做出來。后來,徹底放空了幾天,換換腦子,然后就想到一個點子,一做就成功了。”
“每天看實驗結果那一刻,我都會很激動。我們是在創(chuàng)造知識、發(fā)現(xiàn)知識,這些知識可能會幫助大家對這個領域有進一步的認識,這種感覺很奇妙。”
這一次的研究成果于2020年底發(fā)表在《Science》上。
這一年,白蕊獲得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
“那天早上9點,中國科協(xié)給我打電話,我當時還沒睡醒,因為前一天晚上做實驗比較晚。”對于這個獎,白蕊是有把握的,覺得得獎概率在百分之六七十,所以并沒有很興奮,“因為我們做的東西真的非常重要”。
在獲得國際大獎背后,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是:她是中國土生土長的科學家,至今沒有出國深造的計劃。她說:“像剪接體分子結構這樣的課題,國際上也只有三四個團隊可以做,我們做的也是數(shù)一數(shù)二,我出國的意義幾乎沒有。我不覺得國外回來的都是很優(yōu)秀的人,也要看你在國外做了什么成果出來,有多重要。”
白蕊是個愛笑的女孩。和《環(huán)球人物》記者聊起自己的故事,她幾乎每句話里都有笑聲。這笑聲里,是樂觀,是自信。她幾次說“我一定能做出來”。也許這股沖勁,就是她成功路上的秘訣吧。(作者:田亮)
總監(jiān)制: 呂 鴻
監(jiān) 制: 張建魁
主 編: 許陳靜
編 審:蘇 睿
(文章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轉(zhuǎn)載請加微信“HQRW2H”了解細則。歡迎大家提供新聞線索,可發(fā)至郵箱tougao@hqrw.com.cn。)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